大新公司
大新公司乃蔡昌、蔡兴、黄仲林和卓叔和等发起创立,发源地亦在香港之德辅道中,后以业务蒸蒸日上,遂向中国大陆扩展。但其前进目标,不在上海而在广州。
蔡昌(1877—1953)是香山县恭常都上栅村(今珠海市香洲区金鼎镇外沙村)人,幼年家境贫寒,于1891年追随其兄长蔡兴往澳洲谋生,克勤克俭,经八年之努力奋斗,终于1899年携资回国,应马应彪之邀,参与集资在香港开设先施百货公司,颇有成就。后蔡昌和蔡兴决定自立门户,遂聚合港币400万元,创立“大新百货公司”,时维1912年。
大新公司之命名,有“大展新猷”之意。大新之创立,虽已有先施及永安两公司专美于前,但大新当局认为:各有千秋,自有抱负,将来仍可后来居上,展我新猷,竞争一日之长短,乃意中之事耳。
大新公司以广州为百粤省会,各县各乡之出入孔道,极为重视,故先后于1916年和1918年分别在城内的惠爱路(即今中山五路)和西堤成立两处分公司②,其附设之大罗天酒店,当时乃设备最新型、最舒适之旅社,乡亲往来,多以此为居停之所,驰名省(广州)港(香港)澳(澳门)。
蔡昌长袖善舞,善于交际,与政府首要、香港名绅均有联络,以手腕灵活称誉于时,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1929年,蔡昌见上海之三大公司,业务彰彰昭著,成绩斐然,决意迎头赶上,积极筹建大新公司于上海。其地点则在南京路与西藏路之交角,地势环境,极为热闹。1931年,大新公司正式开幕。于是,先施、永安、新新和大新遂成为中国百货业之四大支柱,而驰名中外。大新新厦楼高10层,乃仿照日本大阪“大丸百货公司”之模式,内设自动电梯,在当时属首创。
上海大新百货公司资本总额是360万港元。蔡昌吸取先施公司内部会计分歧之教训,让香港、广州和上海三处公司各自独立,盈亏自理。其本人则担任董事会主席兼总监督,常驻上海,一年中分别巡视港粤两行。
在雪梨侨领中,以德高望重见称之刘光福先生曾出任上海大新公司之第一任英文秘书,对于该公司之创立,亦尽了许多力量。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了上海租界,大新公司被日方派监督官管制。接着,日军占领香港,香港大新公司亦受日本军方管制,经营十分困难。
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上海一度出现暂时性的繁荣景象,大新公司营业兴旺,超过永安公司而跃居四大公司之首,但好景不长,到1946年后,由于美国商品对华倾销及国民党为发动内战而大肆搜刮钱财,上海百货业面临困境,大新公司的营业额也不断下降。这时,香港公司的营业却日见好转。于是,蔡昌于1947年携全家定居香港,沪行委托蔡惠民管理,制定“多销货,少进货”的方针,逐步将资金抽回香港。1948年,沪店又遭国民政府“限价”政策的变相掠夺,元气大伤。解放后,在国营商业机构扶持下,上海大新公司于1953年11月改为国营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依旧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名店。至于香港分公司,后因内部决策之缘故,亦告结束云。
注释:
① 关于大新公司之历史,记述比较简略,由于本人自幼在上海,对他们的资料掌握不多,甚感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