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涉重洋 赴澳谋生
郭乐,生于1874年6月1日,名官乐,字鸾辉,英文名JAMES(詹姆士),排行第二。1956年10月12日在美国去世。
在他82岁的人生历程中,洋溢努力奋斗的精神,充满机智敏捷的动力。
当他18岁时,家乡洪水泛滥,目睹一家以心血所栽种的农作物尽被摧毁,田园破碎,成为泽国,深知未来艰苦,无可避免,心想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出洋谋生,减轻合家的负担,希冀创出一线生机。
1892年,郭乐恳求父亲给予仅存的积蓄280元,并向亲友借得船费,毅然只身先往香港,然后设法转来澳洲墨尔本。因为,他的长兄郭开发(即炳辉)早年出洋,已在当地谋生多年。
那时,澳洲正在白澳政策的阴影笼罩之下,华人到此新金山,并非有如传闻的美满,容易发财,而且当地居民,亦非人人友善,可以和融共处。
使郭乐更感大大失望的事,就是郭开发的处境,寄人篱下,充任帮工,入益低微,仅足糊口。其自身亦难自保,安有余力,足以相助?郭乐了了于胸,依倚吾兄,徒加重其负累。倘若自强自立,反觉心安理得,于是流浪到雪梨,自找出路。结果,在近郊和一位同乡邂逅,交谈起来,获悉他设有小型农场,正需人手,相助耕耘。郭乐欣然应允,接受了这艰辛的恳植工作。
当地华人所经营的农场,实际上是白种人所废弃的荒地,野草丛生,荆棘满地。农场主利用华人劳工的低廉劳力,为他们开辟这原始地域,使之成为良田,如意算盘,打得甚响,至为高明。
每日凌晨3时,郭乐即起床到田间劳动,淋水施肥,杀虫薅草,直到夜幕低垂,然后完工,而所得工资,只有12先令半(按:这是澳洲昔日的旧币制,改用元先日制。这12先令半,约等于现在的1元5角之数)。
华人劳工在农场里睡的,是简陋的草房;食的,是咸蛋青菜;穿的,是破旧的补衣;干的,是流汗的苦役。没有合理的休息,更谈不到适当的娱乐。
如此苦闷而单调的生活、精神上的压力,往往令到许多人受不起这种磨练,而趋于毁灭,或萌生退志。
郭乐的穷困苦境,尤有过之。那时,他的兄长炳辉先生,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在此异国,无故无依,孑然一身,既寂寞,更凄凉,惆怅盈怀,确非寻常人所能忍受。
但郭乐毫不气馁,反趋积极,一面努力工作,一面缜密储财,奠立经济基础。
两年之后,他略胜一筹有余资,决心放弃了这份毫无前途的田园劳作,立志自创前途,“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昔日的雪梨市场HAY MARKET,已是华人的集中地。他设法购得一辆手推木轮车,向乡里亲友赊得水果和蔬菜,沿街叫卖,由朝至晚,风雨不改。其“独立企业家”的愿望和计划,于焉伊始。
蔬菜水果的生意,似乎琐碎,但成本低微,利润颇高,只要有销路,货畅其流,那么积少成多,可获厚利。
郭乐洞悉奥妙,抱着“薄利多卖”的宗旨,广得顾客的欢心,以诚以信,建立了良好的商誉;对自己,坚持着克勤克俭的原则,作为立身律己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