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半肩行李 一颗雄心

发布时间: 2007年04月2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先贤们初到澳洲,仅半肩行李,毫无凭借;只怀一颗雄心,满腔热望。于是开始,在此“言俗俱殊”之新环境中,“胼手胝足”,挣扎前途,既历尽艰辛,且饱受歧视,始能将勤俭积来之血汗资金,带回祖国,谋求发展。

昔日中国,政治混乱,内战不息,对于工商之投资,政府毫无奖励,更无保障。局面动荡如斯,彼等竟能创立我国空前未有之百货企业,其魄力、精神、智慧、斗志,足资后人矜式,永志不忘。

  以下仅将四大公司创立及成长之史略,作提纲挈领之介绍。

 

四个发展阶段与演变

 

第一阶段:百货公司之黄金时代

时期:

由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1912——1937)

地域:

由香港创立而扩展至上海

经过:

澳洲华侨先进,挟资回国,在香港创立雏形百货公司,作为初步试验,得到满意之成绩。

90年前之香港,与今日不同,地少人稀,购买力薄,未能大展抱负,遂向上海扩拓,竞求更大之进展。

四大百货公司,先后在上海创立,业绩彪炳,享誉甚隆。此一阶段,可称为百货公司之黄金时代。

营业宗旨:

百货公司之创立,乃打破中国商业之传统,以一间巨型商店 “包罗万有,无物不备”为营业宗旨。

货品范围:

自上海开埠以来,欧美列强,控制整个远东市场,我国工业多是手工制造,无法与其机器制造竞争。当时各公司之货源,90%以上乃是来自外洋之“舶来品”,中国国产乃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中国国货之振兴时代

时期:

由珍珠港事变至抗日战争胜利(1941—1945)

地域:

上海

经过: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侵略,英美势力,退出远东,一切外来货品,无形中断。在上海之工业,因时势之趋移,市场之需求,遂自力更生,努力图强。直至抗战复员之际,百货公司之货品,70%以上皆是我国自制之国货,亦是我工业振兴之“嚆矢”。

现时在香港之工业(尤其是纺织),其初期多赖上海而来之资力、人才、技术,借此培养,始有今日之果实。

经营方针:

在八年抗战期内,上海一埠,成为孤岛,但游资充足,造成“畸形繁荣”,不过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百货公司为求保本,遂向地产投资发展,经营方针,开始“改弦易辙”。

第三阶段:百货公司之暗淡时期

时期:

由抗日胜利复员至大陆易手(1945——1949)

地域:

上海

经过:

此段时期,仅短短三年余,然影响重大。由于国内时局混乱,政治失策,经济崩溃,工潮起伏,工商业备受冲击,故资金外流,多至香港。百货公司之前途,由盛而衰,踏上“油尽灯枯”之命运。

第四阶段:百货公司之革新时代

时期:

由大陆易手至现在(1949——)

地域:

由上海重回至香港

经营方针:

世界科技进步,经商方式,大异往昔,经济趋势,由“单一而转向多元”,故百货公司之经营方向,不止于一途,竞向其他企业活动。观乎现代之香港永安一系,乃循此途径,可见梗概。

回顾四大公司之创立、成长、兴衰之全部历程,仅30余年(1914——1949),往事成尘,如“白云苍狗”。此一段沧桑,足以反映一个时代之变化得失,亦可以作为历史之佐证。

四大公司成功之主要因素

每一个组织之成功,并非偶然幸致,四大百货公司之成就,有其种种条件。当其创立,适逢民国伊始,革命成功,新潮澎湃,所以新事业之兴起,正符合人心趋向新时代之天时。

同时,又得上海租界特区之地利。不受国内动乱之影响。

至于四大公司之内部组织,别有特色,别有风格。其各级基层干部,多来自广东,或是同宗兄弟子侄,或邻里亲朋,由此密切之关联,在工作上,有声心相通之了解,有“同舟共济”之同心;在生活上,有“守望相助”之合力,“疾病相扶”之亲切,互信互赖,爱护无间。

但其主要动力,乃由两种精神之融洽,有以致之,一为“团结精神”,二为“自强精神”。观乎四大公司之组合,此两种精神,确能充分表现,发挥无遗。

团结精神

四大公司,在上海异军突起,声势浩大,有良好之商誉,有日增之顾客,有雄厚之资力,有杰出之人才,所以,在短短期间,顿成上海百业中之佼佼者,称雄申江,蜚声中外,俨然自成一粤商企业,庞大集团。

在表面上,组织上,四大公司,各自为政,各立门户,但基于乡土关系,梓里亲情,实则息息相关,联系紧密,均以共同进取之精神,各自扩展本身之业务;均以互相呼应为声援,发挥整体团结之潜力。故上海商界之任何活动,皆以四大公司之“马首是瞻”。虽在华中财经之领域,四大公司亦占有“举足轻重”之席位。团体乃是力量,证诸事实,乃金玉之言,不逆之理。

在此种精诚结合之下,四大公司之各级职员,皆能上下一致,如“腰之使臂,臂之使腕,腕之使指”,竭智效忠而各尽其职,群策群力而各展其能,视此庞大企业一如大家庭之整体。

“牡丹虽好,犹需绿叶扶持。”领导之英明,至为可贵;干部之用命效忠,更属难能。至于“团结”、“合作”,乃是任何事业兴替之关键。上海四大百货公司,由开端而至终结,俱能保持此精神于不减,诚足为今日侨团之范式。

在上海之“广肇公所”、“广肇医院”、“广肇公学”和“基督教会合一堂”,俱是旅沪广东同乡所组织,其经费多来自同乡之善长仁翁,但实际上之主力支持者乃是四大百货公司。每年均有慷慨之惠赠,加以援助,加以发扬。质言之,四大公司之主持人皆是义务董事,成为例行公事。此外,对于广东故乡之关怀,亦无不悉力以赴。

例如:广东省水灾,永安公司总经理郭琳爽粉墨登场,参与筹款,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今上海艺术剧场)义演连唱八天。而新新公司之玻璃电台,由员工业余与广东乐队献唱,日夜不息,向上海各界呼吁捐款,互相呼应,发挥合作力量。

例如:抗日献机,由永安公司郭顺领衔,其余各大公司亦一致拥戴。

其他如认购“救国公债”数以亿万,皆合力共同完成,充份表现出四大公司之力量及精诚团结之精神。

自强精神

四大公司之创办人,皆是出身寒微,既无机缘获得完整教育,更谈不到晋身高深学府,接受工商管理之训练,但是,彼等之思想新颖,并无“守旧”之顽固,更无“崇洋”之自卑,皆能吸收欧西之新潮知识,亦能“活用”此新知,以改进公司之业务,引进“现代化”之设备,以达“日新又新”之境域,令营业方法,日臻完善,管理制度,更趋健全,比之有工商管理专家荣衔之洋博士,毫不逊色。

试观下列之措施,虽未能“窥其全豹”,但亦可见“一鳞半爪”。

一、新潮设备

如永安公司,是上海第一间商店,装用“日光灯管”。

如新新公司,是上海第一间大楼,全部装有“冷气”设备,亦是第一间商业机构,附设“广播电台”,专为宣传业务之用。

如大新公司,是上海第一间楼宇,试用“自动楼梯”(ESCALATOR)。

在今日,如此设备,并不稀奇,但在上世纪上半叶,乃是闻所未闻之大胆尝试,非但能追上时代,而且站在新时代之尖端。

二、采用西式会计及商品管理制度

当四大公司开业之始,仍采用中国之旧式记帐方法(即上进下支老法,每页帐册,分上下两段,上段记收入之进数,下段记支出之支数),且中国数字笔画繁多,皆用毛笔书写,不比现代之应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起来简单快捷。

由于业务不断增加,货物品种日益繁多,四大公司当局,觉得此种毛笔记帐,不合时宜,乃毅然改革,采用西式会计及商品管理制度。在现代,科学昌明,电脑普遍应用,对于此类改进,乃轻而易举,但在昔日,确需有相当魄力、决心,然后才能实现。

三、采用信用取货制度

现代之信用卡(CREDIT CARD),风行中外,极为普遍,其实在80年前,上海之四大百货公司早已采用。虽然,名称各异,形式不同,但是,原则乃是同一方法。

四大公司推行之“信用取货制度”,中式者,称为“取货摺”;英文式者,称为“PASS BOOK”,乃专供外国顾客之用。凡持有取货摺的人们,可以在公司各部购货,不必即时付款,只在货单上签字,手续简化。

中式取货摺,每年付账三次(即分端午、中秋、年底三节)。

西式取货摺,因适应西方人士习惯,乃每月结帐一次。

此类取货摺,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取得,只有上海之名绅殷商、富豪世家等等,各公司才主动送上取货摺,以广招徕。

而领有者,皆乐于接受,引以为荣。盖当日之四大公司,已誉满申江,执百货业之牛耳,倘能手持有各公司之取货摺,无形之中,表现本人身价与众不同。

见微知著,可见四大公司当局,对于心理学及招徕术,皆深得其中“三昧”,而运用发挥,淋漓尽致。

参悟先贤之行政措施,确实获得许多宝贵之启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

欲达到成功之目的,欲实现进步之理想,纯赖“稳扎稳打”之坚毅,“实事求是”之实践,并非徒托虚言,而于事有济。

综上缕陈,纯赖一己之记忆,溯本寻源,湮没挂漏,在所难免,深望有关先进,不吝赐教,加以指正,加以补充,是所至盼。

  

注释:

① 广东人在上海定居或经商,多历年所,且基固源广,极具潜力。是以,有广肇公所、广肇公学、广肇医院、广东公学、广东同乡会和粤商俱乐部等组合,为家乡梓里,谋筹福祉。但是,没有基督教的组织。父亲属于新派人物,认为美中不足,应有创新的突破,融合中外新旧于一炉。于是发起募捐,筹建一所用粤语布道的基督教堂。父亲四出奔走呼吁,不辞劳苦。

从澳洲回国,在上海经商的前辈,如郭乐、郭顺(永安公司)、黄焕南(先施公司)和刘锡基(新新公司)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每逢星期日,各公司各有主日崇拜举行,由于广东牧师太少,不能兼顾三处场合,往往有顾此失彼的困难。

父亲有见及此,遂向他们献议:何不合而为一,共同分享主的福音,既可节省人力物力,反收众志成城的团结。他们一致表示赞同,并由公司拨款,还加上私人的捐赠,上海第一所用粤语布道的圣公会教堂,顺利办成了。

广东人,多数聚居虹口,所以这新教堂也选定在虹口真光小学的校园里面,命名为“合一堂”,取“教会合一是生命的合一”的意思。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广东的乡贤父老,始终怀着这“合而为一的心”,将圣工发扬光大,还从香港特别礼聘张人骥牧师来上海,主持堂务,传为申江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