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忠诚教职 服务社会

——追忆原中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三乡堂主任牧师刘汝坚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刘汝坚牧师于1912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1931至1936年先后在广西梧州建道圣经学院、湖南长沙神学院就读,1936年至1948年在广东省博罗、高州、东莞、增城等县及香港新界等地中华基督教会任宣教士,1948年以后一直在中山市三乡基督堂传播福音,服务社会。1982年在广州基督教东山堂按立为牧师。1996年12月息劳归主,享年85岁。
  刘汝坚牧师是一位勤俭善良、爱国爱教的教职人士。他言出必行,尽忠职守,忠心为主,忠心为人,荣神益人,数十年来,以主的爱办教会,牧养信徒,以主的爱参与社会服务,为三乡建设贡献力量,受到各界人士、信教群众的信任、尊敬、爱戴和拥护,曾当选为佛山市人大代表,中山县人大代表,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省基督教协会委员,佛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基督教协会委员,中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三乡镇侨联会副主席等职。
  一、立足本职做好教会管理工作
  中山市三乡基督教堂是归侨信徒郑关祥、郑衍平、郑六等人于1916年发起捐款在圩仔镇设教堂办小学时建立的。1935年,澳门中华基督教会志道堂执事陆镜辉医生到三乡开诊所。陆是热心的基督徒,乐意帮助贫苦的人,经常减收药费,群众关系甚好。1943年,因教徒增加,圩仔教堂狭小,商人信徒郑泽初在私人财产中拨出股票一批捐给教会;又得信徒捐款,由陆镜辉医生代表,购得现三乡中学对面地段,内建有平房四间,以其中一间为礼拜堂,其余为陆的诊所(即现三乡教堂所属地段)。解放前夕,陆镜辉医生结束诊所工作前往澳门,并将诊所交还教会,教会得以扩大,宗教活动逐渐增多。
1948年,年轻力壮、活泼诚实的刘汝坚宣教士从增城基督教会来到中山县三乡基督教堂任职。他热心福音工作,教堂除了正常的聚会外,还有青年团契、主日学活动,又设有羽毛球、乒乓球、象棋和小型图书馆,供信徒活动。上世纪50年代初,刘牧师将4间房子改为两间,使教堂能容纳100多人,教会工作顺利开展。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种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不少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黑五类、反动分子,宗教人士也不例外。刘汝坚牧师被当成黑五类送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被安排在生产队当记工员,白天除了与社员一起劳动,每晚还要给社员记工分,经常劳作到三更半夜。由于教会停止了活动,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刘牧师靠在生产队做工养活老婆和四个女儿,生活十分艰难。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除了白天与社员一起劳动外,还每天起早贪黑带着老婆和孩子种菜,养鸡等,解决生活问题和孩子读书费用,为教会、教牧人员自养打下基础。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牧师遭到了史无前例的打击。红卫兵抄了他的家,并将他带去监管起来,一连数月逼他带着“反动分子”的高帽游街批斗,教堂变成了货仓。在艰难困苦中,刘牧师没有退怯,他相信严寒即将过去,暖春必定来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乱反正,政府落实了宗教政策,将教堂归还宗教团体,为刘牧师恢复了名誉。回到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教堂,他没有悲伤,没有怨言,发出了“扩建教会”之声,他推介奉献,号召兄弟姐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又将自己落实政策的资金垫上,重建三乡教堂。在刘牧师的感召下,三乡信徒群众树立了自建教会的信心。1985年12月中旬,一间近300平方米的教堂和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副楼拔地而起。
  有了新的教堂,如何牧养信徒,教育培养信徒爱国守法,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是教会面临的新任务。刘牧师想尽办法,下足功夫,一是带头刻苦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宣传政府宗教法律规定,每月对教徒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教育,为信徒诠释疑问;二是认真阅读圣经及相关资料,天天灵修,认真备好每一堂讲章,每次登上讲坛,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贴切实际,宣讲着教人行善,止人从恶的朴素真理,使到会教徒受到教育和启发;三是千方百计抵制境外宗教干扰和渗透,揭露境外借学英语、探访、旅游为名拉拢我信徒群众的阴谋目的,教育信徒要做名副其实的基督徒,做一个好公民,千方百计保持教会纯洁,使教会得到健康发展。
  刘牧师认为,管理好教会,必须有一套严谨可行的管理制度。他带领大家制定了学习制度、出勤制度、堂会制度、财会制度、探访制度和物资管理制度等并从“我”做起,自觉遵守一切规章制度,带头做好每一项工作,言行一致,作风正派,做好信徒的表率。
  解放前,三乡基督教最先由加拿大长老会开办,后又有五旬节会、圣洁会和中华基督教会等宗派活动。解放前后,不少信徒旅居国外及港澳地区。改革开放恢复宗教活动后,不少信徒不懂我国教会情况,回乡组织宗派活动,也有少数别有用心的邪教乘机干扰渗透。刘汝坚牧师凭着几十年教会工作经验,带领信徒群众与宗派分裂活动和邪教开展斗争。他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坚持定期探访联络信徒,有时从早到晚一天走十多公里路,为教徒送去温暖,送去灵粮。有的信徒有病痛,他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医院或家里为他们祷告,进行安慰;有的信徒生产经营遇到困难,他就想方设法,为信徒解决技术资金等问题。三乡的信徒在刘牧师的带领下,过上正常的宗教生活,没有教徒参与境外组织的活动。
  教会恢复初期,曾有海外“自由传道人”和摩门教的人到三乡串联教徒搞宗教活动,教徒主动向刘牧师报告,刘牧师及时向宗教部门反映,进行妥善处理,保持了教会的纯洁。五旬节教派的活动形式比较激动,时而大喊大叫,时而嚎啕大哭,时而手舞足蹈,影响了其他信徒的祷告和崇拜秩序。刘汝坚牧师没有责怪他们,而是耐心地用圣经的话语去引导他们,安慰他们以平静、善良之心与神沟通。在刘汝坚牧师多年努力下,三乡的信徒始终团结一致,没有受宗派影响而出现另立山头现象。
  实践使刘牧师深深体会到培养好接班人是抵制境外渗透最有力的措施之一。由于历史原因,教牧人员出现了断层,神职人员青黄不接,长期下去,教会的领导权就难以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员手中,刘牧师象父母一样关心、爱护、栽培教会中每个青年。有的青年无钱入学读书,刘牧师主动送钱或借钱解决入学问题;有的青年在恋爱、婚姻上受挫折,刘牧师鼓励他们以和为贵、互谅互让,体贴对方;有的青年感到找工作难,刘牧师借钱支持青年人学一二门技术,为找工作打基础。刘牧师无微不致地关心信徒群众,关心青年,与他们一起祈祷、唱歌、读经、弹琴、排练节目、搞游园活动,在活动中灌输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思想,教育他们分清善恶美丑。几十年来,三乡堂的教徒没有嫖赌、偷盗、吸毒等违法乱纪行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境外宗教干扰渗透手段繁多,无孔不入。“香港的教会”、“自由布道者”、摩门教等都到过三乡进行活动。他们以办英语学习班、邀请赴港澳旅游为名,教唆信徒,特别是青年教徒离开父母、亲友,脱离家庭,组织聚会,另立山头。在教徒的支持协助下,刘牧师很快了解掌握了这些非正常宗教活动的手段和目的,加大力度做好信徒的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不上当受骗。
  刘牧师是一位厚道诚实而又坚持原则的神职人员,国内外不少宗教人士、信教群众认识他,愿意与他联络交谈。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港澳等地的圣公会、安息日会、浸信会、长老会、布道会、循道会、路德会等教派的教职人员、学者、医生、商人到过三乡教会与刘牧师交谈,有的想恢复教派,有的想搜集他在文革中挨批斗的资料,有的要他介绍各种情况……,都被他理直气壮地拒绝。澳门一神职人员说“想要刘牧师放弃执行三自爱国方针,放弃独立自主办教会比登天还难”。
  刘牧师任市三自爱国会主席期间,制定每周五全市教牧人员学习一天的制度。他不顾年老,每次转二三次公交车从三乡到石岐太平堂参加学习。每周星期五上午,与大家一起学习时事政策,下午交流各堂一周来的情况,拍板处理各堂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中山基督教会始终坚持三自爱国原则,独立自主办教会,没有受到境外宗教的渗透,而且教会积极为社会、为群众服务,做好事,市三自爱国会曾被评为全省宗教团体先进单位。
  二、助区镇侨联会做好三胞工作
  1979年,刘汝坚牧师当选为三乡侨联委员后,本着只要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的热忱,积极主动地做好三胞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他按时参加侨联会组织的学习活动,孜孜不倦地学习国家侨务政策,积极地向侨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逢年过节、假日,刘牧师都主动到侨联会值班,热情接待海外乡亲、为三胞排忧解难。侨胞郑德生,在三乡有砖瓦屋一间,解放初经商谋生寄居香港,离乡前将房屋交给别人看管,土改时大队安排一社员入住。郑以为该社员是临时居住一段时间,没有追究此事。但过了十几年,郑德生曾多次返乡要回此屋,都遭到那位社员的拒绝,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大队分给我的,我怎么也不搬走。”郑德生只好垂头丧气返港。文革后期,郑在香港听说内地落实侨房政策,很多祖屋都交还屋主,于是又找到那位社员,要求收回房屋。那社员坚决拒绝,还大声地说:“此屋是我的,不交又如何?”郑感到非常气愤,分别给省、市、区侨联写信反映情况。刘牧师知道此事后,及时向市、区侨联反映情况,一方面通过郑的亲属向郑宣传国家侨务政策,鼓励他耐心等待,相信政府会实事求是办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耐心地做社员的思想工作。由于证据确凿,郑德生终于要回房屋。他激动地说:“党的侨务政策真正好,使我心服口服。现在我的心头大事解决了,多谢刘先生的帮助。”侨眷林爱玲女士,土改时被错划为地主,生活、工作、婚姻、亲属都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几十年来,她一直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改革开放后,她向刘牧师诉说自己的经历,盼望侨联会能出面为她澄清事实。刘牧师走东家访西家,收集旁证材料,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为她落实侨商身份。林女士接到改成份的通知后激动地说:“共产党的政策英明!我现在真正轻松了。”刘牧师协助侨联会解决侨属问题的事迹还有很多,当侨胞、港澳同胞夸奖他时,他说这是本分,是应该做好的。
  在接待三胞的同时,刘牧师不忘宣传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宣传改革开放取得的丰硕成果,鼓励旅外乡亲积极支援家乡建设。旅外信徒郑振雄听了刘牧师“荣神益人”的证道后,主动为三乡建设作贡献,他先后帮助区卫生院解决两部汽车、药物一批、牙机一套,帮助颐老院购买按摩机一部(80年代价值5000元港币),建李君亭一座,捐助学校9万余元、三乡区福利中心7万元、街道福利1万多元。在刘牧师的鼓励下,不少侨胞教友都热心支持家乡建设。旅港信徒钟慧慈捐数千元给三乡侨联购置办公用品,希望侨联更好地为三胞服务。老教友余瑞馨捐给平岚中学和三乡中学4万元;信徒李文渊捐资数千元给圩仔镇政府搞建设……。刘牧师还组织三乡堂的信徒为中山颐老院的筹建捐款,平时经常带领信徒到三乡颐老院慰问和探望老人,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
  刘牧师工作热情,成绩突出,受到大家的称赞,多次被评为区、县的侨务工作先进代表,出席省、市统战侨务对外工作表彰会,1987年被推举为三乡区侨联会副主席。
  三、鼓励信徒发展生产支持国家建设
  刘牧师在三乡教会工作数十年,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只要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会支持,并身体力行,无论是修桥整路、慈善万人行、赈灾济贫,他都会发动信徒积极参与,捐款捐物。上世纪60年代,旅外华侨钟工宇回三乡捐资办西山小学。刘牧师为办学之事奔走,协助政府把西山小学办好。
  三乡的信徒大部分是农业人口群众,刘牧师很注意关心他们的生产情况,经常勉励他们多交公粮,交好粮。他还注重信息交流,什么地方有什么好品种、好经验,刘牧师都认真推介。信徒生产上有困难,他乐意帮助。教徒樊石妹,是有名的困难户,住一间小茅屋,丈夫长期卧病在床,欠信用社数百元,儿子无法解决婚姻问题。刘牧师了解情况后,主动借几百元给她作启动资金,支持她发挥养鸭专长,走勤劳致富道路。樊石妹成为了养鸭专业户,被区乡评为养鸭能手,还清了欠债,建了新屋,娶了儿媳妇。刘牧师又鼓励樊石妹把养鸭技术传授给别人,使整个生产队的养鸭事业兴旺起来。
  数十年中,不管份内份外的工作,刘牧师都非常投入认真去做。三乡圩仔镇有座文阁塔,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门窗朽烂,墙壁剥落,瓦片歪斜,有倒塌的危险。刘牧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带头捐钱,并号召教徒尽心尽力捐款修塔。镇政府十分感谢刘牧师的带头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进行重修,使文阁塔焕然一新。
  刘牧师一生致力于宗教事业,他教门虔诚、克己奉教,在65年的宗教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爱国爱教原则,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他一直按照《圣经》、圣训喻示行事,为人谦逊随和,正直善良。他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爱国爱教、助人为乐的精神,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态度,勤奋好学、孜孜不倦的学风,永远值得大家学习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