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岐天主教堂
一、建筑原貌
石岐天主教堂(又称圣母无原罪堂),是澳门安普灵神甫前来中山任总司铎时,于民国31年(1942年)建成的一间比较现代化仿哥特式教堂,全部水泥钢筋结构。教堂坐北向南,顶部盖一层绿瓦,外墙用粉红色石米粉刷。教堂正面高约15米,钟楼设在顶部(从没敲过钟),钟楼顶端竖有1米高的十字架。教堂门口右侧有旋梯直上顶部钟楼,教堂内两边有骑楼式边廊,方便清洁窗户和教堂上部,也属一种装饰。教堂内状如合掌祈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较高的建筑艺术。教堂上下对称地设置尖形拱门和尖形拱窗,装上七彩玻璃,大量光线从彩窗射入,使高处的顶棚像飘浮在教堂上空一样。教堂约600平方米,内壁两边依次挂有耶稣受难、复活的画像。祭台约20平方米,高大慈祥的圣母像竖立在正中,整个祭台既简朴又华丽,站在那里,就好像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非物质世界里。上世纪90年代,教堂进行简单装修,外墙铺粉红色石米,地面铺粉红色磨石板,代替原来凹凸不平的地板,配上咖啡色的椅凳,给人一种庄严、整洁、大方的感觉。
二、宗教活动
石岐天主教堂落成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日本飞机狂轰烂炸,石岐沦陷,工农业生产停顿,物价飞涨,粮食短缺,民不聊生,国际红十字会调拨救济品,委托天主教会负责分派,石岐天主教积极开展施粥、发衣、赠药等救济活动。当时有不少群众为领取救济品,纷纷洗礼入教,教徒最多时达六七百人。光复后教徒逐渐减少,解放初教徒人数大约200人。1956年以前,中山天主教有神甫5名、修女3名。1958年中国天主教爱国人士发起摆脱梵帝冈控制的独立自主自办教会运动,李盘石神甫被选为天主教江门教区副主教,兼负责中山天主教的教务,石岐天主堂的宗教活动正常进行。1966年至1982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被中山县科委和工业科学研究所占用,神父楼被当作军用房产,宗教活动被迫停止,神职人员被遣送回原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李盘石主教、陆卉贞修女被遣送回肇庆高要县大湾镇小塘下围村务农10多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教堂归还天主教会。1981年圣诞节,黄圃天主教恢复宗教活动。1982年7月,石岐天主教堂对外开放,李盘石主教除负责江门教区的事务外,还负责中山两间天主教堂的业务。1984年4月,江门教区安排廖肖杏、廖玫瑰和吕丽霞三位六七十岁的修女在石岐天主教堂协助福传工作。她们负责做祭衣刺绣、探访、教堂清洁、种植花草和大瞻礼节日的准备工作等。2000年至2007年,吕丽霞、廖肖杏、廖玫瑰修女和李盘石主教相继去世。1999年毕业于中南神哲学院的彭金融神父,跟随李盘石主教实习多年,2007年挑起石岐天主堂和黄圃天主堂传教工作重任,之前还兼管珠海教会的教务。2008年之前,在中山石岐堂协助传教的修女有梁杏梨、余惠娥、黄志莲、柯修女、彭仕娟、黄惠银和张美贞等。中山天主教属江门教区,修女工作的调动比较频繁,有的修女在石岐天主堂工作几个月又调到其它教堂工作,所以统计不是很准确。
1935年安普灵神甫任中山总司铎期间,创办了普灵小学,新建了教堂,分发救济品,来往澳门频繁,结交中山县县长张惠长和小榄的袁带、屈仁则(国民党政府官员)等“名人”,又到县内各地探访教友,向群众传教,十分活跃。1943年间,安普灵神甫曾被五桂山游击队捉拿拘留了10多天,接受欧初(原五桂山游击队领导,曾任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东省人大副主任)等同志审查询问,后被释放。1944年,澳门主教罗若望鉴于外籍传教士在中山传教有不便之处,于是就将安普灵神甫和彭锡恩神甫(葡萄牙籍)召回澳门,全部安排华籍神甫到中山传教,先派耶稣会士梁卫道任中山总司铎,继后又派邓以明、谢厚丕两耶稣会士来中山石岐天主堂。1948年,增派李盘石、冯虎文两神甫,年底,又派顾涤君、黄励修神甫来中山,其中,安排冯虎文到斗门接替李仲渔神甫,黄励修神甫去小榄,李盘石神甫去黄圃接任谢渔初神甫。当时在中山协助传教的还有几位女传教员,又称传教姑。她们先在肇庆姑娘堂培训几年后才派去工作。她们守独身,负责在教堂给小孩教要理(圣经的主要内容道理)经文,探访联系教友等工作。在石岐堂工作的有谢佩融、谢翠融、陆卉贞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天主教界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改正,爱国的神职人员和教徒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1980年5月23日,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在北京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8位主教、神父、修女和教徒参加了会议,我市李盘石主教当选为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委员。1981年9月,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在广州召开第三届代表大会,李盘石主教当选为广东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1982年以来,李盘石主教任江门教区主教,被安排为政协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黄圃教徒黄志坚曾当选为中山市青年联合会委员。2000年6月11日,中山天主教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推选李盘石主教为市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彭金融神父为副主席兼秘书长,黄志坚教徒为副主席。副市长姚志彬(现为广东省卫生厅厅长)、省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吕国存出席代表会并讲话,市基督教代表樊宏恩牧师、市佛教协会代表孙亮(办公室主任)到会表示祝贺。
1983年以后,教会注重培养接班人,选送立志献身教会、事奉上帝的青年信徒补习文化知识后送到武汉中南神哲学院就读。据统计,从1983年至2000年,教会共选送17名青年到武汉中南神哲学院就读,但仅有6人学成后愿回教会服务,成功率比较低。
1991年2月9日,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任务之一行在省宗教局王世明副局长陪同下,到石岐天主教堂亲切会见李盘石主教。任局长握住李主教的手,充分肯定中山天主教在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坚持三个互不(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原则做好接待工作、抵制境外宗教渗透、积极主动培养青年神职人员、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等方面取得的成绩。2000年12月16日,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一行到中山视察工作,在长江怡景酒店接见我市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负责人。彭金融神甫受到了接见并合影留念。
三、荣神益人
石岐天主教堂除传教外,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社会服务工作,解放前曾办钢琴、音乐、外语培训班,普灵小学,还在七星初地买了大片土地,准备开办中学,后因中山沦陷,没有开办。抗日战争期间,教堂受国际红十字会委托,给灾民分派衣服、大米、奶粉和药物等救灾物资。中山天主教徒刘帼超在三乡、五桂山参加爱国救亡运动,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抢救游击队员,不管刮风下雨、三更半夜为游击队员和群众治病。她为游击队员治病疗伤从不收费,为贫苦群众治病也减免药费。她的诊所成了游击队的疗养所;她的家成了烈士遗孤、遗弃孤儿的家,最多时收养达20多个,从哺乳婴儿到五六岁的孩子都有。她的医局成了战士的家,接受部队女同志分娩、坐月子。为了配合游击队,她在交通不便、比较偏僻幽静的山坳里建了一间房屋,接纳重伤员留医。游击队的领导欧初、郑吉、刘震球、叶向荣等多次在那里召开秘密会议。为了抗战救护伤病员,她35岁才结婚,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人民解放事业。她爱人胜过爱自己,是天主教的好典范,是人民的好医生。她一生爱主爱国爱人民。1982年秋,刘帼超医生安息主怀,享年74岁。李盘石主教按天主教仪式为她主持丧礼。
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将天主教产归还教会,让他们出租,增强自养能力。同时,政府又关心神职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为他们购买洗衣机、煤气炉和热水器等。2000年,市领导亲自批复同意石岐天主教堂附建综合楼,政府拨款50万元。2003年,新综合楼落成,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
四、顾涤君神甫简况
顾涤君,男,广东新兴县人,1912年生于洞口坡边村,1946年在澳门升为神甫,1948年受澳门教区委派到中山县传教。解放后,顾涤君一贯敌视中国共产党,攻击人民政府,漫骂党政工作人员为魔鬼,公开说天主教要受梵帝冈领导,表示不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组织,污蔑少先队为红颈鬼,打击爱国教徒,1958年被划为右派,1963年间曾因二次偷渡未遂,被送往三水劳动教养管理所劳动教养三年,文革期间被遣送回新兴县农村参加劳动。1979年3月落实政策,纠正右派,发回石岐天主堂,顾涤君任神甫。1980年夏,顾涤君与香港耶稣君王堂的骨干聚会,在中山旅行社秘密举行所谓教难弥撒,宣传煽动分裂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方针,污蔑攻击爱国会,说什么“一牧一栈,圣教至一”,妄图恢复过去殖民地教会。1981年9月,顾涤君又偷渡往澳门,10月被反解回石岐,当地政府耐心教育,又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照顾(每月60—80元),让他留在教会工作,但顾涤君仍然恶性不改,要往澳门,先由澳门办好一切手续(办领身份证、回乡证),澳门主教又派专人专车到石岐把顾涤君接往澳门,到澳门后随即送往香港。
历任中山市天主教圣母无原罪堂主任司铎的有:安普灵神父、梁卫道神父、邓以明神父、谢厚丕神父和彭金融神父。
彭金融神父,广东陆河县人,1969年4月12日生,1993年9月考入天主教中南神哲学院,1996年6月毕业,同时由中国天主教爱国会领导、中南神哲学院院长、汉口教区主教董光清等主礼,祝圣司祭,7月分配回广东江门教区工作,2000年3月受李盘石主教委任,协助中山天主教及珠海天主教事务工作,2000年6月11日当选为中山市第一届天主教爱国会副主席兼秘书长。2007年1月李盘石主教安息主怀,11月22日,中山市石岐天主堂和黄圃天主堂的法人代表为彭金融神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