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天主教概述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2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的天主教由澳门传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据说,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神父到达澳门,开始传教,1583年9月来香山,再到肇庆传教。早期在香山传教的传教士多是外籍人士,其中有意大利的欧神甫、贺神甫、耿其光神甫,波兰的韦助力神甫等。他们都是撒弥助爵会士,又名鲍斯高慈幼会士,继后有司徒神甫和廖则瑞神甫等华籍传教士。天主教传入香山先在悦来路尾梅基街租民房作教堂,后在孙文中路深巷购置一房屋改建为教堂。首先入教的有黄惠南、刘鄂侣和刘凤仪(又名刘锡龄)父子。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天主教又在小榄东庙市当铺巷租一民房传教,后来在麦局坊买地建教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贺、杨两神甫又到黄圃北头村建教堂传教。1912年,香山潭州教友郑文波和大岗教友郭俊臣等(潭州、大岗今属广州市番禺区),帮助杨神甫在潭州放马坊建立教堂。1928—1934年间,葡萄牙籍的耶稣会士路永福和甘灵芝两神甫来石岐接任撒弥助爵会士。民国17年(1928年),天主教在石岐孙文中路52号建小德书院(又名小德堂)进行传教。小德书院楼高四层,除作教堂外,意大利籍天神母后女修会余修女还开办钢琴、音乐和外语培训班。民国24年(1935年),澳门主教高若瑟将中山的耶稣会士调去肇庆,委派由在澳门圣若瑟神哲学院毕业的安普灵神甫(葡萄牙籍)任中山总司铎,统管中山县教务。民国31年(1942年),石岐天主教堂落成,将小德堂改作圣职人员宿舍,结束小德书院,后来又在七星初地买了大片土地,准备开办中学。民国33年(1944年),由华籍神甫梁卫道接任该职。民国36年(1947年),澳门派李盘石神甫到中山传教。中山天主教于解放前隶属澳门教区。解放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天主教爱国人士反对帝国主义势力控制,走独立自主自办教会道路的运动。1958年,中山天主教划归江门教区。
  一、教堂
  解放前,中山全县有分别设在石岐、小榄、黄圃、潭州等地的5间教堂和潭州大岗布道所,其中潭州教堂于民国29年(1940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50—1965年间有石岐、小榄、黄圃等3间教堂,到80年代只剩下石岐和黄圃两间教堂。
  石岐天主教堂是安普灵神甫前来中山任总司铎时于民国31年(1942年)建成的。该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教堂顶部覆盖一层绿瓦,其状如合掌祈祷,具浓厚的宗教色彩和较高的建筑艺术。该教堂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积极开展施粥和赠衣赠药等救亡工作。原来在深巷的教堂改为普灵小学,又将小德堂大楼用作圣职人员宿舍,结束小德书院,后来又在七星初地买了大片土地,准备开办中学。解放后,该堂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1982年7月重新开放。小榄天主教堂位于小榄滘口,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建国前有教徒40多人,但经常参加活动的只有20多人,大多数是镇郊的农民。1966年后教堂倒塌,神甫亦病逝。
  黄圃天主教堂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意大利籍贺神甫和杨神甫初到黄圃传教时,由北头村教友何桂华、何简华献出一块山边地建立的。民国29年(1940年),谢渔初神甫任教堂主任,并兼管潭州大岗布道所的工作。民国33年(1944年),李盘石神甫接替主任,在三社租赁一平房作临时小堂。光复后,李神甫征得当地同意,在停办的大滘小学复办主日,在该校礼堂做弥撒,后因故又在镇内大厅巷租一楼房作临时小堂。1950年,教堂又迁至龙安街17号,后与黄圃家具厂一商店调换,即现址。“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由镇房管所代管,至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后归还教会使用,同年圣诞节重新开放,以后教堂面积扩充50多平方米,规模和设备亦日臻完善。至上世纪80年代末,该教堂有教徒100多人,除当地居民外,还有来自番禺县潭州和大岗等地的居民。
  1993年,在南坑路动工兴建新教堂(今耶稣圣心堂),1994年秋落成,占地1亩多,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
  二、活动
  天主教传入中山后,早期的活动主要是传教、发展教徒和兴办教育。民国17年(1928年),教会买下石岐孙文东路的一间旧屋,建起一座四层楼房命名“小德书院”,由天神母后修女会的意大利籍余修女开办钢琴、音乐、外语等培训班。民国24年(1935年),安普神甫任中山总司铎期间,将原来在石岐深巷的教堂改办普灵小学。同年,教会在小榄等地也办起圣心小学。
  民国29年(1940年)3月中山沦陷后,天主教堂接受国际红十字会的委托,分发衣物、大米、奶粉、药物等救济品给难民。同年,在小榄原圣心小学内办起仁爱医院。医院以济世为宗旨,对贫苦病人赠医赠药或五折收费;同年又在小榄滘口涌边开设一间难婴院。
  解放后,中国天主教的爱国人士摆脱罗马梵蒂冈教廷的控制,独立自主办教会。但是,当“文化大革命”遍及全国之后,中山的天主教堂也遭关闭,神职人员全被遣散。1978年,中山落实国家的宗教政策,天主教界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改正,爱国神职人员和教徒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省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均有天主教界的代表参加。
  中山天主教神职人员的生活来源和教堂经费,解放前全部靠澳门教区供给,解放后则多是自筹解决。自从上世纪80年代落实了宗教政策之后,神职人员的生活和教会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教会房产的租金收入和教徒少量的奉献。
  1956年以前,中山天主教有神甫5名、修女3名。改革开放后恢复宗教活动,李盘石主教是石岐天主堂、黄圃天主堂的法人代表。到80年代末,全市有神甫1名、传教士1名、修女3名、在校神学生1名,其年龄除在校神学生外均在70岁以上。2007年1月李盘石主教逝世,之前三名老修女相继逝世。目前,在石岐天主堂工作的有神甫1人,修女2人。他们还负责黄圃堂的教务。
  三、市天主教爱国会
  中山市天主教爱国会位于石岐天主教堂旁边的附属楼内,由于一些原因,到2005年还没有挂牌。
  改革开放前,中山一直没有天主教爱国会,至1991年10月8至9日,中山市天主教召开教徒代表大会,成立中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筹委会,李盘石主教被推选为筹委会主席,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延至2000年6月11日,召开中山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委员会,李盘石主教当选爱国会主席,黄志坚教友和彭金融神父当选副主席,彭神父兼任秘书长,任期为五年一届。由于李盘石主教年老有心无力,在市民族宗教局的再三督促下,才于2003年到市民政局正式办理登记手续,爱国会才正常运作,至2005年底,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至今一直没有换届,李盘石主教也于2007年1月4日病逝,享年96岁。
  四、奉献爱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山天主教恢复宗教活动,广大信徒不忘回报社会,每年的慈善万人行、赈灾和助学济困,神职人员和教友群众都有积极的奉献。特别是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后,广大天主教徒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钱捐物支援灾区,全市天主教友捐赠善款达6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