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基督教小榄堂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教会的创业史
  1896年,美国基督教同寅会女教士碧基能医生从广州派黄信神牧师来小榄宣扬福音,得到在沙口行医的公理会信徒赵玉田医师(新会人)介绍,在沙口坊养中街租赁店铺,设“谈道所”名为:“灵化书室”,1898年迁蓝田坊水流夫人街设立福音堂。
  差会于1900年续派李莲生先生来小榄助理教务,翌年又派黄藻亭先生来协助。小榄教会第一位信徒是领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博士(小榄人)的父亲钟莲舫先生。1901年,差会派传教士汪怡备牧师夫人来小榄传教。1907年,差会又在第九坊东源里建筑礼拜堂(由差会出钱1000元毫银)。1914年,汪怡备牧师回国,差会又派传教士关宝华牧师来。1921年,关宝华牧师回国,差会派传教士苏维新博士、殷思道牧师来小榄。
  1921年,小榄教会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同年协会派何少泉牧师、曹振南先生来小榄堂主持教务。
  1924年,黄信神牧师发起筹建诗社新礼拜堂(今无佞后街25号),得差会乐捐港币5000元,其余亦得教友乐助,共获毫银1万余元,兄弟姐妹奉献堂中家具器具,1934年落成新殿,举行献堂礼,领南大学校长钟荣光博士与全镇各界人士前来观礼,祝贺盛典。
  抗日战争与太平洋战争相继爆发,西教士离开小榄回国,小榄堂仍由黄信神牧师主持。八年抗战,七年沦陷,会务如常进行。慕道20年,对教会和教会办的医院、学校多有资助的刘荣阶先生,在此动乱之际,竟于八十高龄之时,决志领洗归主。
  1902年以后,宣教师谭俊云、江守三、胡敬之和张惺德诸君,女传道施五婶、张大姑、何四姑、李冬青和林慕诚诸女士,亦相继服务本会,合力宣扬主道。
  1947年10月17日,小榄教会举行50周年纪念大会,广东基督教协会派员主持大礼,美国同寅会来华调查团亦莅临参加典礼。堂会在黄信神牧师牧养下,黄勤基女传道协助下,会务蓬勃发展。广东基督教协会初派刘德和先生,继派刘汝光牧师来堂主持教务并兼领导第二区会圣工。
  1949年,在黄信神牧师积极推动下,小榄教会发起自养,经董事会刘立夫先生、卢励吾先生编制预算,全年经费港币5000元,董事会发起募捐,省港澳及全体本堂教友支持,超额完成奉献竟达港币5400余元,小榄教会首次完全实现自养。1950年,黄信神牧师告老退休。
  祖国解放后,中国教会走上新时代,重写历史上光辉的一页。1951年和1954年,广东基督教协会先后调派李护法、谭顺天同工来小榄主持堂务,在顾问牧师黄信神、女传道黄勤基和何兆云的协助下发展教会圣工。
  1957年8月7日,小榄教会举行成立60周年感恩崇拜,广东基督教协会、石岐、大良、东莞、新会等地教会代表来宾和本堂教友150余人参加盛会,由招观海、吴鸿新、刘汝光、黄信神牧师等主礼,同日举行文娱晚会,8月8日举行纪念大会,由堂会主席邓善霖医师主持,中共中山县统战部和小榄镇领导讲话。同日晚上在富贵酒店举行餐会,110多人参加了欢宴。其间举行的讲道会由刘汝光牧师主讲。
  1966年至1984年间,小榄礼拜堂停顿了会务18年,并先后移交作工厂、仓库和工场等使用,堂中桌椅等设备失散,教牧人员下放或改从别业。打倒“四人帮”以后,党和政府落实宗教政策,但教堂仍由小榄镇荇厂租用。在中共中山县委统战部和当地党政部门大力支持下,荇厂于1984年9月15日迁出。复堂小组黄应恩、刘斌光两位老师立即计划,进行投入全面维修,得市基督教三自会支持经费,小榄堂终于1984年11月10日举行“复堂盛典”,由刘汝坚、谭洲龄、刘汝光、卢竹荣和谭顺天(1986年10月移居美国)等五位牧师主持圣礼,有400余人到会。小榄堂从此恢复宗教活动。
  经过全体教友的努力,一间破烂的荇厂加工场终于恢复为一座庄严肃穆的教堂。1984年9月,在义工李惠修医师(女)的协助下,主日崇拜、祈祷查经会、慕道班、诗歌班和探访等会务恢复开展。
  李惠修,1923年6月生,是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医师,1954年被派遣到到朝鲜参加抗美援朝国际医疗队工作一年,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退休后义务协助教会工作。
九洲基支堂创建于1912年,美国同寅会派黄信神牧师、李棣初先生到九洲基十五村租屋设“谈道室”,第一位信徒是九洲基人胡鉴光。
  此后,美国同寅会在九洲基十五村租一间祠堂开办小学,教员有罗少泉、刘兆文、麦淑端和李文伟等人。
  1916年,胡鉴光、关炎启、关长邦和傅合泉等人发起募捐,筹款毫银500元,在十五村买一间屋做“聚会点”。
  1932年,胡鉴光、关炎启、关长邦和傅合泉等人再筹款毫银5000元(内有差会捐助毫银2000元),将“聚会点”扩建成礼拜堂。传道人有罗文杰、萧大姑、陈继光、何瑶金、邓藻光、何兆云、马艳萍、关炎启、李锦昌和刘显能等同工。
  九洲基新堂成立后,创办“建磐学校”于堂内,开设小学六班,教员有何兆云、刘景良和李安生等人。1949年,由何兆云一人负责教学,直至1951年联合加入乡校。1954年,何兆云专职教会工作。
  1966年教会停顿,由市基督教三自会接管教产,并暂将教产出租支持当地办学。
  1984年11月10日,小榄堂恢复宗教活动。第一任场所负责人谭顺天牧师(后去美国),第二任是李惠修女传道,现任是吴国林牧师。
  1987年和1993年,小榄堂在旧址兴建副楼2幢,有“之”字梯连接,建筑面积约有300平方米,供教职人员居住。
  1991年以来,小榄信徒不忘回报社会,为赈灾、扶贫、助学、万人行捐款近20多万元。该堂现有教徒550多人,主要分布于小榄、东凤、南头、黄圃、东升、古镇等镇区。
  该堂主任牧师吴国林,广西邕宁人,壮族,1964年6月14日生,1987年初来广东中山基督教两会跟班学习,后到广东协和神学院就读两年,毕业后派到小榄堂负责教务。1995年12月按立为牧师,曾任中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主席等职,被选为政协中山市第七、八、九届委员会委员。
  教会学校
  一、同寅学校
  1901年,美国基督教同寅会派传教士关宝华牧师来小榄创办的“同寅学校”。学校位于花园街,初由关日臣先生主理校务,后由林经纬先生主持,先在市边涌办校舍,后迁至王成坊孔家祠和第九坊洋楼,由张焯枢为教师。差会再派传教士乾迪、彭如寿督理校务,欧文栋、叶伟和刘锐源为教师,又购置4亩地,用毫银6000元买地5亩,盖搭葵棚为校舍,建运动场,拟筹建宏伟之校舍。1902年办至中学,学生达200余人,不久再迁到北边巷“寄间”为校舍,由黄信神牧师为代校长,萧荫荣为主任。美传教士彭如寿曾当校长。
  二、美理女子初级中学
  1917年,淑德女校迁去基尾坊,蒙美理师奶(美国人,其夫当差会书记)捐献毫银7万元,购地数亩建筑新校舍,改名“美理女校”,附属小学及幼儿园招收男女生。校舍一座为课堂,一座为宿舍,另设运动场和种植场。1917年,新校落成,淑德女校由市边涌迁到基尾坊。毕业生多到广州协和女师和真光女中升学。美国人校长先后有米嘉珍姑娘、白佩莲姑娘、宝贺钿姑娘和汪长仁姑娘等。中国人校长是陈芙韵姑娘、马仪英姑娘和罗和平姑娘等。美国人教师有李芙芬姑娘。1907年至1913年,教会还办陶淑女校和淑德女校,1917年后合并到美理女子初级中学。解放后,学校为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小榄镇一中”。
  教会医院——同寅医院
  1901年,美国同寅会派传教士舒嘉理医师到小榄行医,在第九坊用毫银500元购房一所建筑洋楼为传教士住宅。舒医生曾为小榄第一位信徒钟莲舫治病。
1919年,美国同寅会派传教士老恩赐医师来小榄办“同寅医院”于诗社坊,得刘荣阶先生捐园地数亩,差会担负常年经费,建筑费毫银2万余元,院址共三层,黄藻亭、刘荣阶、梁纲堂、何少赓、何荣庭和甘翰臣等人捐献巨款,并向本地和港沪人士捐集毫银3000余元,医院建筑乃告完成。院内分两大洋楼,一为医生宿舍,一为留医病室、药房等。医师有美国人老恩赐、高华登和萧士达等人。中国医生有梁纲堂、赖锡禺、郑信坚、周惠泉、朱润森、黄毅英、邓善霖、管必强和彭瑞平等人。同寅医院曾与广州领南大学合作,在院内举办“卫生展览会”和“蚕业展览会”等。老恩赐医生曾任同寅医院主任医师,后来去了广州博济医院任卫生主任;高华登医师曾任同寅医院院长兼同寅学校校长。解放后,医院为人民政府接管,与小榄医院合并,称为小榄人民医院。
  难民营与孤儿院
  1934年,美国同寅会传教士汪长仁姑娘支持卢励吾先生在同寅医院隔壁的烂祠堂(今中山市蚕种场)内开设一间“难民营,”收容100多个难民,由同寅医院负责为难民医病。汪姑娘又支持卢励吾先生到蓝田大街另外开设一间“孤儿院”,后因经费困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