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员峰堂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石岐员峰堂位于石岐区员峰光明西街二巷12号,前身为员峰五旬节教会,是本乡人胡盛垣自澳州悉尼回国和胡慈灏、胡桂珊及热心信徒于1917年创办的。教会的事务、经费完全由本会教友自理和乐意奉献,从未接受过外国派来的传教士和外国的经费津贴或援助。主理讲道一向都是胡慈灏义务讲道,教徒大部分是农民。1918年,因见乡中女子十多岁仍未受过教育,没有文化,该堂董事商量筹办一所初级小学,取名圣道小学,招收不识字的女子就读,学费从廉,每年只收学费1元,其余杂费全部免收,1922年,扩招男女学生、扩办为高小班,上学人数逐渐增加。
  1925年,堂董事们见本乡很多成年男女、青少年是文盲,决心再办速成班,以教群众能计算,识几百个字,能写信为目标,在莲塘街办圣道分校,收费很少,不足部分由教会负担。当时80多名男女生参加速成学习,效果很好。两间学校因抗日局势紧张,政府要求疏散而停办。
  1924年至1934年,教会逐步发展,教徒逐渐增加。有教友提议应有教会坟场,通过教友捐集,买入第四区牛起湾(今东区起湾村)山地一块,用作教会坟场,耗银毫280元。
  堂会事工不断发展,胡慈灏一人主理不足,提议添聘男女传道员各一人佐理会务,男传道郑德理是本县后岗里人,在梧州建道神学院毕业;女传道杨惠得,南门民安街人,在南京金陵神学院毕业。抗日战争局势紧张,郑德理、杨惠得因疏散离去,本堂宣教工作仍由胡慈灏主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本堂及学校加入抗日救亡工作,印发刊物反对日寇,又捐衣捐物慰劳前方战士,并发动海外信徒乡亲捐款买粮,施舍分派给穷苦教友。
1951年全县教会支持抗美援朝,每周捐集500元,又举行义卖活动,集腋成裘,将款项捐送政府购买飞机大炮打击敌人。1952年土改时期,教会又响应政府号召,自动停止主日崇拜和其它宗教活动,集中精神支援土改。1955年10月恢复堂会事务,选出温仲平为堂主任,胡慈灏因年老退休辅导,直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通过社会主义教育提高思想觉悟,于11月16日将教堂献出用以办敬老院。员峰堂教友参加石岐联合教会聚会,成为中山基督教会组织的成员。
  员峰五旬节信徒多数是石岐附近农村信徒,西桠人数较多,故曾一度在西桠设有聚会点,由温仲平主持,1958年石岐教会大联合时结束。
文革期间教堂被员峰电机厂占用,还被周边群众蚕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于1988年将房产归还市基督教两会。1996年9月18日,省宗教事务局批准在旧地兴建基督教两会综合楼并附建教堂一间。经过近3年筹集资金,又得香港五旬节宋常康监理等肢体援助,1996年12月动工兴建,1998年4月13日竣工落成,共耗资人民币560多万元,建筑面积3020平方米,圣殿可容纳2000多人,小礼堂可容纳300多人。该堂在当时可以说是规模比较大的教堂,各种设备齐全,周边县市不少宗教团体、信徒前来参观学习。
  员峰堂副楼高6层。三楼是市基督教两会办公室、会议厅,每周星期二全市教牧同工集中学习有关政策、文献资料,汇报各堂一周教务情况,研讨教会事工发展。四楼五楼为教牧人员宿舍,樊巧儿牧师(丈夫陈牧师)一家三口、黄丽凤牧师(丈夫黄枫宣教师)一家三口、刘日明宣教师(妻子陈小英)一家三口居住在此,前三自会主席樊宏恩牧师(妻子李间想牧师)一家三口及母亲也曾在副楼居住。2005年,樊宏恩牧师调省基督教会后,李间想牧师搬到沙溪隆都堂居住。
  曾在员峰堂事奉的有樊宏恩牧师(2005年调省基督教两会工作)。现在员峰堂事奉的有黄丽凤牧师、徐曼娜宣教师。
  该堂交通方便,是市基督教两会办公所在地,外省市宗教团体和信徒来访、学习较多,仅2000年至2007年,就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南韩、香港、澳门和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信众5300多人次。1996年至2008年该堂为慈善万人行、扶贫、助学、赈灾捐款46万多元,捐衣物3000多件。
  员峰堂现有信徒438人,分布在石岐、沙朗、港口、东升等区镇。
  黄丽凤牧师,女,广东揭阳人,1972年8月3日生,1991年9月至1995年6月就读中南神学院,毕业后到中山教会工作,2003年1月11日按立为牧师,2006年当选为三自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