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市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位于烟墩山脚下、石岐区中心的太平路高家基6号。教堂坐北朝南,南面紧靠高家基小巷,东西北三面均被高家基小学(前身是世光学校)环抱。
  石岐太平堂为中西合璧建筑,分主堂和副堂,总建筑面积为586平方米。主堂于1928年建成,采用仿哥特式教堂建筑风格,分上下两层,一次可容纳400多人聚会,是当时中山最大的礼拜堂。聚会时坐的条凳全部用实木造成,坚实耐用,一直使用至今。副堂于1987年由旅港信徒欧炳光(香港合一堂执事会主席、先施公司副监督)捐款建成,为民间普通钢筋水泥混合二层建筑,为纪念“香山长老自理会”创办人之一——欧亮(欧炳光的父亲)执事而命名为“欧亮楼”。
  中山市基督教会太平堂解放前属中华基督教会,原名“香山长老自理会”,属下有良都第一支会,隆都第二支会,是华侨马应彪、马永灿、郭乐、郭泉、欧亮、欧昭、欧彬等筹资开办的,当时为摆脱外国差会的控制,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
  1905年,先由郭泉、马永灿为代表以“受福堂”名义在石岐西门外花王巷购地建堂。1906年教堂落成,堂内附设“广智国民学校”、“培根幼稚园”,并设董事会管理,董事部门是由香港发起人担任,称为“驻港董事会”,其余是由石岐信徒代表担任,由孙智兴、欧镜波、容子荣和阮胜康等组成。1918年开沙涌礼拜堂(良都堂),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良都第一支会,附设欧亮学校。1920年在沙溪圩建堂,称为“香山长老自理会”隆都第二支会,附设平民学校。各堂筹建时,均由郭泉、马永灿亲自设计、筹款,并聘请香港建筑商承建。良都、隆都两支堂落成时,还发柬邀请各地教会人士观礼。当时因国内缺传道人,驻港董事会与香港道济会堂(今香港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洽商,由该堂派孙智兴执事到石岐为传道,并兼任广智国民学校校长。施圣餐及水礼,由道济会堂牧师兼任。1907年孙智兴辞职,施雪坡继任。
  1915年,驻香港董事认为香山缺女子学校,由马应彪、马永灿以“马合德堂”名义购高家基高氏大屋,开办“世光女子高等学校”。
  1922年,信徒及学生人数增加,花王巷房舍狭窄,难以开展福传工作。马应彪、郭泉在石岐商会以“大光堂”名义投标购得高家基地段筹建新堂。1928年新堂落成,建筑费共耗银洋5万多元,是中山基督教最大的教堂,前座为礼拜堂,后座为广智学校校舍(即现高家基小学),花王巷旧堂暂借给石岐衷光瞽目院使用。广智学校迁到高家基与世光校舍相连。两校董事经费来源相同,于是合并为世光、广智学校,是太平堂附设学校。抗日战争石岐沦陷时,汪伪政权阴谋接管,以莫须有罪名将程佐朝校长逮捕残暴迫害。因得衷光瞽目院德籍女教士符烈节、冼爱华以校董名义向日伪交涉获释,汪伪政权仍指责学校有两校名,学校被迫取消广智校名,改称世光小学(即现高家基小学)。解放后,学校为人民政府接管,继续办学。
  高家基礼拜堂(即太平堂)筹建时,由周润森为传道。新堂落成时,董、执事会请广东协会按立周润森为牧师,得其同意,由协会组织牧师团在太平堂按立,是太平堂现任传道首位受按立为牧师者。以后现任传道受按立的有王世民、李沃宸和李护法等人。周润森后往新西兰华人教会,王世民退休,李沃宸在加拿大多伦多华人教会,李护法在中山教会工作,于1995年病故。
  太平堂董、执事十分着重培养传道人,早期有冯永农、李煜棠、杨伯思和叶景桑等4人,是老一辈传道人;后期有李贞明、郑勉余、李护法和卢竹荣等。历任太平堂传道牧师有孙智兴、施雪坡、周润森、刘德祥、方奕德、石汉章、吴日如、刘尚志、王世民、谢恩赐、曹恩保、李沃宸、李卓存、蔡健行、吴鸿新、周博文和李护法。女传道有苏文基、李健磐、蔡健华和陈惠英等。
教会开办时,马永灿、容子荣为教会长期经费着想,曾捐款以“香山花王巷长老自理会”名义(后改为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购有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先施人寿保险公司、先施置业有限公司和上海永安纱厂等股票一批,并成为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创办人之一,逐年收领股息和红利为教会经费。
  在上世纪50年代后的各种政治运动中,大部分宗教职业人员被错划为坏分子、右派,受到不公正对待,宗教活动场所也停止宗教活动。石岐太平堂也不例外,教堂被工厂、单位占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拨乱反正,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80年秋,石岐太平堂恢复宗教活动,从此称为“中山市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由李护法为主任牧师,麦敏英为女传道。1995年3月,李护法牧师安息主怀,由樊宏恩为主任牧师,还有卢竹荣牧师、麦敏英传道。1999年,樊宏恩牧师调去员峰堂任主任牧师。从此至今,由樊巧儿出任牧师,还有王俊牧师、刘日明传道。
  太平堂数十年来,热心公益事业,关心民众疾苦。解放前教堂曾创办世光女子高等学校,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作出努力。同时,还开设妇女职业班,招收妇女学习裁剪、车衣、刺绣、编织等工艺,使妇女有技术谋生,得到社会好评。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教会积极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90年在李护法牧师的倡导下,创办了世光托儿所和世光托儿分所,入托儿童近500人,困难职工的幼童更是优先入托。托儿所的工作人员绝大部分是太平堂的弟兄姐妹,他们不收受礼物,不接受赞助费,凭着爱心和热心,执着周到地服务,赢得社会各界好评。世光托儿所第一位负责人是陈伟文(李护法牧师的妻子),陈伟文退休后,李间想牧师接任。1999年后,世光托儿所搬迁到康乐花园,聘任幼师毕业的专职教师为负责人。该堂信徒陈华兴是员峰人,人称“九叔”,是位医术医德甚佳的民间医生,几十年热心为群众治病防病,施医赠药,深受群众爱戴尊敬,曾被选为市人大代表。信徒唐启恩,在自来水厂任工程师,多次被评为中山县、佛山市劳动模范和国家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
  2007年7月,第4号台风“碧利斯”带来特大暴雨,我省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政府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太平堂全体信教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捐钱捐物,集得人民币80557元,港币580元,衣服107大袋、快食面100箱,菊花茶10箱。为尽快将钱物送到灾民手中,一位不愿留名的信徒自告奋勇,用自己的旅游大巴免费将财物运送到灾区乐昌。市民政局大力支持爱心捐助活动,开具证明,免收此行的路桥费800多元。
  石岐太平堂地处市中心位置、交通方便,前来参观访问学习的各界人士为各堂之首。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护法牧师主持堂务工作时期,英国、美国、德国、法国、荷兰、南韩、印尼、新加坡、香港、澳门和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人士、学者、医生、职员和学生等几千人次先后参观访问了太平堂。他们通过对太平堂的参观访问,了解国家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实施,加深与宗教职业人员的感情和沟通。不少境外人士是多次到太平堂参观学习的,他们认为太平堂有一种魅力。1991年2月9日,国务院宗教局局长任务之一行在省宗教局王世明副局长陪同下,在太平堂亲切接见李护法牧师和卢竹荣牧师,勉励他们发扬成绩,按照“三自原则”和“三互”办好教会,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1992年3月,前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基督教两会主席、会长丁光训一行六人到太平堂视察教会工作,接见了前堂主任牧师、市基督教两会领导李护法牧师、卢竹荣牧师、樊宏恩牧师及全体同工,李护法主任牧师亲自汇报中山市基督教会坚持“三自原则”办教会,坚持“三互”(互不隶属、互不干涉、互相尊重)接待来访,坚持每周定时学习,坚持选送青年信徒学习、培养接班人等情况,受到丁光训会长一行的好评和赞赏。全国三自会副主席罗冠宗、省三自会领导梁福寰、范秀远等人也曾到太平堂巡视,接见全体教牧同工。
  几十年来,到太平堂聚会崇拜的信徒不断增加,他们为社会的贡献也不断增多。从1980年至2008年共为慈善万人行、扶贫、赈灾捐款82万多元,捐献衣服1.5万多件。
目前,太平堂教牧同工有三位:樊巧儿牧师(女)、王俊牧师、刘日明宣教师,堂委成员17位,义工70多人。大家同心协力,共旺福音。
  法人代表樊巧儿牧师,女,中山市三乡镇人,1972年7月28日生,1995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广东协和神学院就读,毕业后回中山基督教会工作,2003年1月11日按立为牧师,2006年当选为教务委员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