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圃沦陷惨状回忆录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王 贤 黄庆照
日军占领黄圃后,疯狂地到处烧杀抢掠,疮痍满目,甚为惨痛。黄圃学者刘兆文先生著有《逃难尺牍》和《黄圃沦陷时期史料》等遗作,对日寇的血腥罪行评述详细,惜已全部散失。今特辑录下文,以志不忘。
194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廿七)凌晨,日本"和玖"部队数百人,从黄圃镇石岭北面鲤鱼咀登陆。见人就杀,见屋就焚,在岗东田间(包括石岭、后岗)乱枪扫射,乱刀刺杀,顿时尸横遍野,血流遍地。在这生死关头,有些群众迫不得已,匿入石岭"穿九坑"中。石洞里暗无天日,蛇鼠成窝。为免遭日寇杀害,群众也顾不了这些危险了,日寇乘铁甲车进入西坑(村名),烧毁房屋7间,杀死农民3名,一名黎其,一名陈益,一名黎湛源。黎湛源妻子谢桥(居文明对甫乡)带着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儿从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后其女病,无钱延医而死。
日军一路从西坑大岗往鼓楼,杀一人后至圩场。另一路登上尖峰山顶,后在后岗涌口杀一人,沿河边进犯圩场,在升平街昌行布店杀青年一人,名沙僧九;在南边街升元百货店刺死潘谦佳之子;又在南边街中渡打死商人石德;在桑市附近杀死男子3人。据不完全的统计,日寇在圩场的街道共杀害了20多人。日寇从中渡桥进入对甫乡后,在三对海将躲入梁泽生家里的群众刘全、颜超和等十余人全部刺死。杀害经三对海回新地的群众约10人。日军进入观音涌时,被对甫乡公所自卫队袭击,随即杀害群众六七人,将观音涌10余间民房付诸一炬。
日寇进入黄圃后,在永安街、升平街、南边街和龙安街大肆掠夺,将所有粮食、丝麻棉油、百货文具,生产工具,珠宝金器,牲畜禽鸟,鱼虾蟹蛤,还有住户的家私杂物和日用器具等,搬至自己营房并用船运往别处,又不断拆除商店的门房木料作为军用燃料。日寇先在鳌山书院驻扎,后占据龙安街的商店为营房,拆除无数砖瓦木石,搬上尖峰山顶构筑工事,驻扎数月后才撤离黄圃。
1938年某月,一架敌机向新基村投弹一枚,死一人。一架敌机向对甫乡三对海投弹2枚,没有爆炸。沦陷前夕,敌机在黄圃到处狂轰滥炸。193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六)一架敌机向怡昌基口市区中心投弹,炸毁猪肉铺一间。翌日下午,又有一架敌机向永安街投弹2枚,毁坏了一些民房,炸死了代客购货人张相的妻子,炸伤了医生程仲荣;又在水巷投弹一枚,炸毁了民房半间。1941年9月7日(农历八月二十七),5架敌机在怡昌基狂轰滥炸,死伤百余人,为黄圃空前之浩劫。
日寇在黄圃沦陷期间,大量掠夺粮食,并在各乡征收军谷。农民每年除交军谷外,每造还要缴纳春耕、沙捐、护沙、行政、民利和联费等费,加上米机又放高利贷,以谷为本位,贷谷者在禾熟收割后,每担谷要加五、六成甚至一倍归还,终岁辛勤劳动所得,入不敷出,苦不堪言。有些农民被迫转业或逃荒,致使生产丢荒,谷米产量锐减。同时,亦有殷商富户,屯积居奇,并将谷米偷运出口,牟取暴利。基于上述原因,遂成粮荒,米价亦随之暴涨。1943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一元,仅买得米5两,中等人家也要吃一餐粥间一餐饭,或杂以蕃薯、芋头充饥。贫民就要挨饥抵饿了。是时,黄圃镇商会理事长吴泽林经常施粥,赈济饥民,而"中山县第九区难童所"亦有收容随街乞食的难童。但是,饥民与日俱增,致赈济者有心无力,不能长期照顾,以致壮者流浪四方,呼号觅食,父母子女,兄弟夫妇而不相顾者。至于老弱妇孺,缺衣少食病无医药者饿死路上,无日无之。街头屋角,庙宇门前,怡昌基路,每月遗尸,不可胜数,据不完全统计,达5000具以上,执尸者用木箱或麻包将尸体包裹,然后将其运走,堆积于烟墪山下数里长的乱葬坟内。 因土薄尸多,可见遗骨纵横。坟中枯骨,受日光薰蒸后,夜间粼光闪烁,过路人疑是鬼火,胆小者更不敢行经此路。
在粮荒而不可得食时,饥民常在路边执蕉皮,蔗头蔗尾,或执店户抛弃路上的骨头餸尾充饥。有些饥儿则俟神诞节日,妇女用鸡、猪肉拜神时,乘其不备,将鸡或猪肉抢走,边跑边食,饥荒惨状,可想而知。
香港沦陷后,不独外汇中断,日寇更封锁港口,港粤之间,交通断绝,外埠的救济物资无法到达,致使灾民日众,死者愈多。 沦陷期间,黄圃烟赌林立。大街小巷,烟馆赌场,触目皆是。而其为害之烈,莫如"字花"。它设置36种字,每种字内嵌多种多样的事物,引人以"博古谈今"为名,一天两市,招人猜买。在字花场中,开者、买者、观者人头涌涌,极其热闹。有一个自称"字花师爷",姓孟名照的人终生以开字花为业,诱惑迷信参赌之妇女去拜街头之十字路口,细问席将状元;祷三尖之石头,还讥偈于师姑和尚,但结果总是屡战屡败,终至典当净尽,罗掘俱穷。无怪人言:"开者朝鱼晚肉,穿红着绿;买者餐餐食粥,沽儿卖屋"。
自日寇撤离黄圃后,1943年至1945年光复前,这一段时期,驻扎于浮圩的日军时常来黄圃骚扰。他们是贪财好色,大吃大喝,野蛮成性的,常用没有价值的储备券购物,使商店无形中饱受损失。所以,日军来时,群众争相逃避,商店门可罗雀,市面萧条冷落。在这时候,伪黄圃镇长何廷初投其所好,送之烧猪、美酒、食物,货款是由商店负责的。日军得此饮食,狂闹一番才回浮圩。
沦陷期间,黄圃有些殷商富豪,乘势发财,因而富者愈富。他们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抬价压价,炒买炒卖,买空卖空,操纵物资,扰乱市场,凡是粮食、粗砂、火水、油盐等大量收购,待价而沽牟取暴利。亦有紧抓金融,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纸币或存或放,作为赌赛的。有权势者则利用"电扒"偷运粮食,物资出口,再从港澳收购内地脱销的货物回来,借此图利。更有甚者,大贩其烟土、红丸,毒害人民。他们相率为伪,大发国难财,使黄圃经济畸形发展。
194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廿七)凌晨,日本"和玖"部队数百人,从黄圃镇石岭北面鲤鱼咀登陆。见人就杀,见屋就焚,在岗东田间(包括石岭、后岗)乱枪扫射,乱刀刺杀,顿时尸横遍野,血流遍地。在这生死关头,有些群众迫不得已,匿入石岭"穿九坑"中。石洞里暗无天日,蛇鼠成窝。为免遭日寇杀害,群众也顾不了这些危险了,日寇乘铁甲车进入西坑(村名),烧毁房屋7间,杀死农民3名,一名黎其,一名陈益,一名黎湛源。黎湛源妻子谢桥(居文明对甫乡)带着出生才几个月的女儿从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后其女病,无钱延医而死。
日军一路从西坑大岗往鼓楼,杀一人后至圩场。另一路登上尖峰山顶,后在后岗涌口杀一人,沿河边进犯圩场,在升平街昌行布店杀青年一人,名沙僧九;在南边街升元百货店刺死潘谦佳之子;又在南边街中渡打死商人石德;在桑市附近杀死男子3人。据不完全的统计,日寇在圩场的街道共杀害了20多人。日寇从中渡桥进入对甫乡后,在三对海将躲入梁泽生家里的群众刘全、颜超和等十余人全部刺死。杀害经三对海回新地的群众约10人。日军进入观音涌时,被对甫乡公所自卫队袭击,随即杀害群众六七人,将观音涌10余间民房付诸一炬。
日寇进入黄圃后,在永安街、升平街、南边街和龙安街大肆掠夺,将所有粮食、丝麻棉油、百货文具,生产工具,珠宝金器,牲畜禽鸟,鱼虾蟹蛤,还有住户的家私杂物和日用器具等,搬至自己营房并用船运往别处,又不断拆除商店的门房木料作为军用燃料。日寇先在鳌山书院驻扎,后占据龙安街的商店为营房,拆除无数砖瓦木石,搬上尖峰山顶构筑工事,驻扎数月后才撤离黄圃。
1938年某月,一架敌机向新基村投弹一枚,死一人。一架敌机向对甫乡三对海投弹2枚,没有爆炸。沦陷前夕,敌机在黄圃到处狂轰滥炸。193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初六)一架敌机向怡昌基口市区中心投弹,炸毁猪肉铺一间。翌日下午,又有一架敌机向永安街投弹2枚,毁坏了一些民房,炸死了代客购货人张相的妻子,炸伤了医生程仲荣;又在水巷投弹一枚,炸毁了民房半间。1941年9月7日(农历八月二十七),5架敌机在怡昌基狂轰滥炸,死伤百余人,为黄圃空前之浩劫。
日寇在黄圃沦陷期间,大量掠夺粮食,并在各乡征收军谷。农民每年除交军谷外,每造还要缴纳春耕、沙捐、护沙、行政、民利和联费等费,加上米机又放高利贷,以谷为本位,贷谷者在禾熟收割后,每担谷要加五、六成甚至一倍归还,终岁辛勤劳动所得,入不敷出,苦不堪言。有些农民被迫转业或逃荒,致使生产丢荒,谷米产量锐减。同时,亦有殷商富户,屯积居奇,并将谷米偷运出口,牟取暴利。基于上述原因,遂成粮荒,米价亦随之暴涨。1943年,中国银行发行的纸币一元,仅买得米5两,中等人家也要吃一餐粥间一餐饭,或杂以蕃薯、芋头充饥。贫民就要挨饥抵饿了。是时,黄圃镇商会理事长吴泽林经常施粥,赈济饥民,而"中山县第九区难童所"亦有收容随街乞食的难童。但是,饥民与日俱增,致赈济者有心无力,不能长期照顾,以致壮者流浪四方,呼号觅食,父母子女,兄弟夫妇而不相顾者。至于老弱妇孺,缺衣少食病无医药者饿死路上,无日无之。街头屋角,庙宇门前,怡昌基路,每月遗尸,不可胜数,据不完全统计,达5000具以上,执尸者用木箱或麻包将尸体包裹,然后将其运走,堆积于烟墪山下数里长的乱葬坟内。 因土薄尸多,可见遗骨纵横。坟中枯骨,受日光薰蒸后,夜间粼光闪烁,过路人疑是鬼火,胆小者更不敢行经此路。
在粮荒而不可得食时,饥民常在路边执蕉皮,蔗头蔗尾,或执店户抛弃路上的骨头餸尾充饥。有些饥儿则俟神诞节日,妇女用鸡、猪肉拜神时,乘其不备,将鸡或猪肉抢走,边跑边食,饥荒惨状,可想而知。
香港沦陷后,不独外汇中断,日寇更封锁港口,港粤之间,交通断绝,外埠的救济物资无法到达,致使灾民日众,死者愈多。 沦陷期间,黄圃烟赌林立。大街小巷,烟馆赌场,触目皆是。而其为害之烈,莫如"字花"。它设置36种字,每种字内嵌多种多样的事物,引人以"博古谈今"为名,一天两市,招人猜买。在字花场中,开者、买者、观者人头涌涌,极其热闹。有一个自称"字花师爷",姓孟名照的人终生以开字花为业,诱惑迷信参赌之妇女去拜街头之十字路口,细问席将状元;祷三尖之石头,还讥偈于师姑和尚,但结果总是屡战屡败,终至典当净尽,罗掘俱穷。无怪人言:"开者朝鱼晚肉,穿红着绿;买者餐餐食粥,沽儿卖屋"。
自日寇撤离黄圃后,1943年至1945年光复前,这一段时期,驻扎于浮圩的日军时常来黄圃骚扰。他们是贪财好色,大吃大喝,野蛮成性的,常用没有价值的储备券购物,使商店无形中饱受损失。所以,日军来时,群众争相逃避,商店门可罗雀,市面萧条冷落。在这时候,伪黄圃镇长何廷初投其所好,送之烧猪、美酒、食物,货款是由商店负责的。日军得此饮食,狂闹一番才回浮圩。
沦陷期间,黄圃有些殷商富豪,乘势发财,因而富者愈富。他们投机倒把,囤积居奇,抬价压价,炒买炒卖,买空卖空,操纵物资,扰乱市场,凡是粮食、粗砂、火水、油盐等大量收购,待价而沽牟取暴利。亦有紧抓金融,将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纸币或存或放,作为赌赛的。有权势者则利用"电扒"偷运粮食,物资出口,再从港澳收购内地脱销的货物回来,借此图利。更有甚者,大贩其烟土、红丸,毒害人民。他们相率为伪,大发国难财,使黄圃经济畸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