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热血抛洒运输线 赤子之心永不泯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王光华  
   抗战期间,正当祖国处于最危急的生死存亡关头,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又称"南洋机工队")3000多人,抛弃海外安逸舒适的生活,回到祖国烽火弥漫的抗日疆场,奔忙于千里险峻的滇缅运输线上,担负抗日军事运输任务。他们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里记述队员是中山籍机工杨保华的传奇故事。
  杨保华出生于马来西亚吉礁,只读了两年书就失学了,跟一位银匠当学徒,不久又因病辍工。但他天资聪颖,对于学习语言领悟能力特别强,在养病期间,除学会开车外,还学会了台山话、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等多种华语方言。日后在南洋机工队的服务中,他想不到这些学识能派上用场,并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939年,当陈嘉庚先生号召南洋机工队回国服务时,他毅然离别未婚妻,作为第四批南洋机工队员回国参加抗日。8月,杨保华和战友们从马来西亚出发,搭船到仰光,再乘汽车经滇缅公路到达昆明。杨保华被编入负责在畹町、芒市至保山之间抢运军用物资的西南运输处第13大队37中队。其间,杨保华又学会了傣语。
  滇缅公路难关重重:一是"险路关"--坡陡,弯急,悬崖峭壁;二是"雨季关"--因路基未稳,一到雨季,泥泞路滑,险情四伏;三是"瘴疟关"--从滇西到缅北是世界有名的"烟瘴之地",毒蚊猖獗,疟疾流行;四是"空袭关"--日机经常空袭、轰炸。奋战在这里的队员们随时都要面对死神的挑战。一次,杨保华所在的车队遇到了暴雨,道路被冲垮,车队被困在芒市附近的荒山野岭中一个星期。在饥寒交迫中,几个队员又染上了疟疾。附近虽有傣族村子,但村子里的人谁也不敢接近他们。熬到第七天,终于有三个天真活泼的傣族小孩向他们走过来,杨保华用傣语向小孩说明身份,叫小孩回去告诉大人,说他们是南洋机工队,为抗日而来。这一方法果然有效,使他们绝处逢生。他们终于得到了傣族村人的信任和帮助,借来了粮食,挽救了危机。当大队救济车来到的时候,他们就把粮食还给了傣人。这样,机工队取得了傣人更大的信任,以后,机工队的车一来,傣家的男女老少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帮助,大家结下了浓厚的友情,后来还有傣家姑娘与南洋机工队员结婚的美丽故事。
  在缅甸腊戍,杨保华因能讲台山话,还和一位台山籍的当铺老板结下了友谊,老板请他吃饭,鼓励他为抗日多出力,并送给他一个怀表作为纪念。
  1942年5月,惠通桥失守,滇缅公路中断。杨保华和50多名机工队员被招募到印度丁江机场当汽车司机,为盟军短途运输军用物资。他们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盟军的赞赏。
  抗战胜利后,杨保华回来昆明成家并定居下来。1950年,杨保华到处寻访南洋机工队员并如愿以偿。在昆明侨务部门的帮助下,重逢的40名南洋机工队员获运输单位聘为司机。杨保华又奔赴滇藏公路工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贡献力量,直至1976年退休。
  一段时间以来,因历史、政治等各种原因,留在国内的很多队员都历尽沧桑,有的甚至含冤而死,故现今健在的仅剩近百人。1986年9月,南洋华侨抗日时期回国机工云南联谊会(简称"南洋机工云南联谊会")正式成立,杨保华作为该会创办人,连任几届理事长。1989年7月,云南省政府在昆明西山建立了一座"南洋华侨机工队抗日统领纪念碑",肯定了南洋机工为抗日战争和新中国建设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