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谭筱璧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谭则刚
我父亲谭筱璧,中山小榄人,在乙种工艺(纺织工业)学校、师范讲习所毕业。他在孙中山在生时即参加了中国国民党,为当时小榄镇极少数国民党党员之一。大革命期间,曾在中山三区东区乡农民协会工作。1938年秋,我离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时,还见家中收藏有农会的印信、条章、印刷品、农会号带和竹行军帽(即铜鼓帽)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曾先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山县第三区党部监、执、常委等职,对孙中山先生的"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民主主义就是共产主义(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思想信仰甚笃。他经常携回工农运动、反帝斗争(如惨案报道)、苏联建国后清党运动的资料和《新青年》等刊物回家。记得《新青年》有一期刊有诗人蒋光赤(原名蒋光慈)在苏联留学时谒见列宁的报道(解放后,我在小榄家中检出此期携返广州家中,但已毁于"文革")。
大革命失败后,父亲常把邮寄到国民党第三区党部的进步书刊(即所谓的"禁书",其中许多文章都是以"糊涂虫"、"顽固分子"来影射国民党右派的,还有介绍苏联建国成就、唯物主义、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的)携回家中,因此我们学生时代也成立过"十人团"、《国晖》杂志社等。其后,我们又成立了"仕柯社",在下基小学闭门读"禁书",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等,他也从不阻止。1937年7月我曾带《共产党宣言》给袁世根阅读。"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实施"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军事上节节败退。我父亲料到战火会遍及沿海各地,动员我们兄弟外出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认为像我家没家底、人口多、营养不良的家庭,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唯一的出路只有到真正抗日救国的那边去。因此,当我大兄谭则敏(谈倍德)向他提出要到陕北去时,父亲欣然同意。那时(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父亲正出任国民党中山县第三区区党部书记,父母并将唯一的"重兵器"--父亲的绒大衣和母亲的金戒指送给我大兄,以壮他"故作幽燕跃马行"(大兄爱读的黄仲则诗句)的行色。
父亲在就任国民党中山县第三区区党部书记期间,执行国共合作、抗战救国政策,并聘请小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梁麟生为文书,两人合作无间。同时,父亲还在中山县第三区抗日救国统一指挥部工作,多次与各界代表,包括袁世根等及抗先队(当时形式上属统一领导)亲赴中山抗敌前线,慰问张家边、石岐等地抗日将士和群众,发动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等等,至1940年9月15日小榄沦陷才离职。
1949年11月中山解放后,父亲立即鼓励我五弟则豫、六弟则彦(刚小学毕业)到顺德军管会顺德独立团参军。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中,常有亲友到访。我父亲告知家人:凡有客来,不论寒暑、日夜、晴雨,都必须打开大门、厅门,说话明朗,至客人散尽才可关门。
他于1953年癌症发作,病时蒙三区人民政府照顾入院留医,后自知不治,设家庭病床,人民政府仍派医生每日来诊。在弥留时刻,他嘱我们不必告知在重庆军区(二野)政治部工作的我大兄,待丧事完毕后,才可将荣哀情况告知,俾他在得到讣闻后立能化解,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父亲在撒手人寰的时刻并无其他遗言,只安详地端睡,仰天祝愿:"从今后,国泰民安了!"而瞑。终年七十有三,一生清贫。
父亲生前热爱教育事业,曾多年任教师、平民夜学主任、小学校长,并历任中山县第三区区立第一高小、区立女子小学和区立初级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
大革命失败后,父亲常把邮寄到国民党第三区党部的进步书刊(即所谓的"禁书",其中许多文章都是以"糊涂虫"、"顽固分子"来影射国民党右派的,还有介绍苏联建国成就、唯物主义、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烈士的斗争事迹的)携回家中,因此我们学生时代也成立过"十人团"、《国晖》杂志社等。其后,我们又成立了"仕柯社",在下基小学闭门读"禁书",组织"青年抗日救国会"等,他也从不阻止。1937年7月我曾带《共产党宣言》给袁世根阅读。"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国民党蒋介石实施"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反动政策,军事上节节败退。我父亲料到战火会遍及沿海各地,动员我们兄弟外出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认为像我家没家底、人口多、营养不良的家庭,正是当今中国社会的缩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唯一的出路只有到真正抗日救国的那边去。因此,当我大兄谭则敏(谈倍德)向他提出要到陕北去时,父亲欣然同意。那时(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父亲正出任国民党中山县第三区区党部书记,父母并将唯一的"重兵器"--父亲的绒大衣和母亲的金戒指送给我大兄,以壮他"故作幽燕跃马行"(大兄爱读的黄仲则诗句)的行色。
父亲在就任国民党中山县第三区区党部书记期间,执行国共合作、抗战救国政策,并聘请小榄第一位中共地下党员梁麟生为文书,两人合作无间。同时,父亲还在中山县第三区抗日救国统一指挥部工作,多次与各界代表,包括袁世根等及抗先队(当时形式上属统一领导)亲赴中山抗敌前线,慰问张家边、石岐等地抗日将士和群众,发动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等等,至1940年9月15日小榄沦陷才离职。
1949年11月中山解放后,父亲立即鼓励我五弟则豫、六弟则彦(刚小学毕业)到顺德军管会顺德独立团参军。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运动中,常有亲友到访。我父亲告知家人:凡有客来,不论寒暑、日夜、晴雨,都必须打开大门、厅门,说话明朗,至客人散尽才可关门。
他于1953年癌症发作,病时蒙三区人民政府照顾入院留医,后自知不治,设家庭病床,人民政府仍派医生每日来诊。在弥留时刻,他嘱我们不必告知在重庆军区(二野)政治部工作的我大兄,待丧事完毕后,才可将荣哀情况告知,俾他在得到讣闻后立能化解,化悲痛为力量,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我父亲在撒手人寰的时刻并无其他遗言,只安详地端睡,仰天祝愿:"从今后,国泰民安了!"而瞑。终年七十有三,一生清贫。
父亲生前热爱教育事业,曾多年任教师、平民夜学主任、小学校长,并历任中山县第三区区立第一高小、区立女子小学和区立初级中学校董事会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