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县军民抗日守土纪闻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谭则刚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认为国家已到最后关头,奋起抗战。不久,敌舰侵入我唐家湾(今属珠海市)海面。我们在家里,每天不分早晚,总看见漆着血红太阳徽的敌机在低空飞过,到广州、三水等地沿着铁路线轰炸,有几次还在佛山各地(如龙鳞沙等)扫射。1938年4月间,我们正义的机群也回答过凶残的日寇,飞到万山群岛,轰炸过它们的战舰,一度给我同胞以巨大的鼓舞!不久,孤悬海外的第七区三灶岛(今属珠海市)被敌侵占,肆意烧杀。日军还好几次向唐家湾附近进行武装骚扰,但都被我防御团队击退。深绿的海湾白浪就曾卷起过敌人的多具尸体。
  由于中山在地理上突出于虎门外的珠江三角洲,而它又是广东一个比较富裕的县份,那时人口约有80万,其收入与当时贵州一个省差不多;南部毗邻澳门这个小商埠。县城石岐、北部小榄镇人口各有20多万。全县往外洋谋生的也不少,所以每年的外汇,仅次于恩平、开平、新会和台山。许多侨眷的生活靠侨汇来维持。加上多位革命名人都是中山人,在这抗战的时候,该如何担负起保家卫国的责任呢?在全国总动员的激昂民气下,中山各地成立了抗日救国会和指挥部,组织各阶层人民宣传抗战,抵制日货,组织防空、救护训练等。由于各地维持治安的自卫队、警察、商民的枪枝口径不一,县政府就派人去统一枪枝的口径,配购定量的子弹。全县训练了近万名壮丁,在县政府指导下,许多人变卖了祖物,储备了一些粮食。但因为中山大部份地方是平原,而且濒海,所以不便修筑坚固的防御工事,而着眼于作游击战的准备,因此,在广州沦陷前许多濒海区乡的壮丁,都参加过抗日的战斗。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山还在准备武装抗战。在敌人海陆空军的威胁之下,形势虽然严峻,但群众却加紧训练又有进步力量参加,如成立了抗先队等,组成了更大的力量来自卫。1939年间,县政府曾一度迁往小榄,不久又迁回石岐(后来又迁往鹤山),局势一时紧张,而这片自由的土地,仍在自由的呼吸!从桂林发出的空邮件,经香港转返小榄,不过6天即可到达,内地或香港出版的报刊,依旧很快可以看到。因为邮路经澳门通往岐关公路(当时已被破坏,成为单车道),可以畅通无阻。有一次,我在桂林,一位朋友把大汉奸汪精卫夫妇赤身跪在地上的宣传画照片送给我一些,我就把家中寄来的信拆阅后原样夹上这些照片封好,在信封面上批写上"此人不在,原件退回"字样寄回家去。不久,日寇占领了五、七、八、九区,有些地方却故意不去攻占,使用了"以战养战"的战略,派出汉奸去恐吓民众,要每村每月缴纳三、五、七百元不等的战费(叫保护费)。有些人一面高叫抗日的口号,却又一面趁机图利,发国难财,辛苦的还是穷人。
  这时,这孤岛似的中山,人们生活十分困难,快捷的交通工具没有了,河里多为日寇的浅水舰和橡皮艇,所有柴、米、竹、木、油盐都靠挑运,或由小艇于晚上偷偷地从新会运来,到群众手里的已是三抛四抛的货。有办法的人还是可以大赚特赚,而饿死病死的人、弃婴就到处都有。这时,一些人为团练筹款而开赌,一时烟、赌、嫖、三害成行。掛着游击队招牌的不良分子,便乘机抢掠勒索,公报私仇等。
  毕竟还是"抗日第一"。县长张惠长掌着抗战救国的舵前进,团结广大群众毫不气馁地给敌人以打击。中山是日寇欲夺取的地方,因为把中山占领了,至少可以获得相当的战费,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中山位于珠江南端,处在广州日寇的背后,因此敌人终于1939年8月中旬发起第四次进攻。如果以大规模的进攻来算,那只算是第一次。敌人一路由江门过中山古镇,至叠石;一路由横门直指张家边,快速中路突进,夺取县城,但都被中山军民击退。这一次消息不通七、八天,结果是张县长守土有功的荣誉,被登在港澳英文报上传到国外。这次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山人民的斗志。
  此后,为了加强战备,县政府动员全县群众,除早已外出或到了内地参加抗战工件的之外,从14岁起就参加武装训练。人人热情参训。因为这时四周都被封锁了,群众外逃的思想已打消。县城和小榄都因此繁荣起来,集中了大批准备参战的成员。
  10月初,日寇志在必得,又向中山发起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一路由江门横栏进来,一路由唐家湾直取石岐。这次,敌机连续在石岐上空盘旋,在县城外的高地上,投掷了许多日本军旗。那些军旗的装置是上轻下重的,从敌机上投下时,怡好竖立在地上。同时,敌机投下了很多特别的串炮。这种串炮,投到地面后一二十分钟才响。群众不得不在敌机威胁之下躲避。一时间,各地日本军旗随处都是,"机枪"四起。我抗敌部队竟相互误会,斗志涣散,县城沦陷,汉奸林某二人从溪角引敌入城,高某遍贴安民告示,风云变色,山岳崩颓!
  然而,这只是诡计,敌军只派一小队进城,又随即退回舰上。幸而地方当局仍极镇静,翌日即从小榄镇调队反攻,于10日夺回县城。县城从7日起至10日止,共失陷三天,沦陷时市民尚未知悉,迨敌军到达才相顾怆然。
  中山这片孤岛之地,困守沦陷,反攻胜利,有其内在与外在原因,一方面,这次战斗是相当激烈的,敌伪伤亡至少在500人以上,我方的战斗成员与政工人员也牺牲相当多。而另一方面,附近各县立即发动反攻,我空军于8日和9日,连续轰炸广州。这是迫使敌人速退的一个原因。这两次战斗,取得最后胜利靠的是军民合作,群众组织(如抗先队)都奔赴前线。事后商民组织慰劳将士和赈济灾民,都有出色的表现。
  两次保卫石岐县城的战斗之后,日伪势力于1940年春卷土重来,石岐、小榄终于先后失守,日伪大部队仍从江门、顺德、横门、唐家湾,海、陆、空配合并进。事前,石岐出现了一些"化缘和尚"穿街过巷利用群众害怕战争的心理,化缘求福,实则在探听我战备虚实。另外在交通要道,出现了不少仁丹广告,而仁丹是日制畅销我国的常备药品。这些广告,恰为日寇指引行军路线的路标。不久,石岐小榄逐先后陷落敌手!
  五十年来此佚文,北图藏部寄殷勤,
  烽烟烈烈三秋月①,棘草萋萋几幕云②。
  因辑乡音抒众志③,借将《瞭望》数仇氛,
  匹夫自有兴忘责,敢留愚篇告后群!
  ①从1937年-1939已抗战三个年头了。②我在桂林,每于暮云朝树之际故园东望,但见一片战时景象。③"辑"误如"集";"众志",众志成城也。作者注:本文1939年11月19日写于桂林,1940年1月9日《中山县城得失记》为题,发表于广西桂林《扫荡报》第四版《瞭望哨》副刊(第1082期)。2000年3月21日重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