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子静旧事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孙继普  
   孙子静是现中山市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沙边村人,1902年生,排行第二,原名镜清,学名汉荣,"子静"是后来才起的别名。1915年毕业于沙边小学。在那时,按年龄他排在全班之末,而按成绩却为全班之冠。中学就读于广州,后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他好读书,也好游历名山大川,胸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志。离开大学以后,在漫长的十年里,他就业的时间不多,从1924年开始,才先后在广州国民日报发行科和上海利华袜厂当文书。1927年曾回到沙边,在沙边小学当升中补习班教师。1928年7月到徐州,在徐州烟酒税务局先当文书,后当总务主任。1929年底至1930年底,先在南京武沙中学代课,后任南京光华通讯社编辑。他在每个单位工作的时间都不长,最长的年余,大多是短短几个月,其余时间都用到读书和游历上。他生性俭朴,吃得苦,甘以粗茶淡饭度日。一个行囊,一枝竹根手杖,一双车轮膠底运动鞋,就可走遍天下。独来独往,逍遥自在,是故花费不多,而游览过的地方却不少。他多才多艺,倜傥风流,琴棋书画,样样通晓。家里置有风琴、月琴等乐器,工读之余,也会来个自弹自唱,或是夫唱妇伴(风琴伴奏)。他喜欢清新柔和、余音袅袅的乐曲;不喜欢急管繁弦、锣鼓喧天之作。他的象棋、军棋都下得很好,很少人能和他匹敌。他的书法潇洒苍劲,别具一格。他藏有一些书,多是大部头的精装本,如巨型的《韦氏大学字典》(英文)、四大本《科学大纲》、四大本郑振铎编的《文学大纲》、两大本萧一山的《清代通史》(上中册)和两大本的汉译《世界史纲》,还有当时的经济学名著《协作》等等。杂志方面,有当时著名的《语丝》和《东方杂志》。他喜爱创作,才华横溢,写得一手好文章,无论文言白话,都清新流丽,极富文采。他喜爱美术,会画几笔国画。他喜爱体育,最喜欢打网球,自备一对球拍,常常邀伴对阵。沙边九人排球盛行时,总是充当三路角色。他个性鲜明反对封建习俗。他和陈润明结合时,就不举行婚礼,不宴请宾客,不取字,不上字架,不称夫妇而称朋友。他个子清瘦较矮,举止轻盈文雅,神采翩翩,好一个才子书生形象。
  1931年春,沙边学校校董会邀请时在南京的孙子静回乡当校长,他即应邀归来,聘请本乡青年张晖如、孙中胜和孙继普为教师,并会同前校长孙寿康,校董孙溢芳、孙干宾、孙海筹等筹建新校舍。经两年多的努力,一座驰名全国的园林式校舍次第完成,从而在自己的母校建功立业。为了宣传建新校,他油印复刊《沙边乡报》。凭他曾在通讯社工作的经验,独个儿包揽撰稿和刻腊板工作。他在学校工作严肃认真,克勤克俭,自己能动手做到的,决不花钱请人来做,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当时他还担任不少课务,着实忙得不可开交。每日除食宿在家外,其余时间都在学校操持工作。
  1931年秋,学校唯一的外地老教师梁继鸿辞职回广州,孙子静即聘任孙康(那时改名为映雪,此后才叫孙康)递补。大家都知道,孙康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那时叫孙艺文、孙一文)是个大名鼎鼎的"赤化份子",卖蔗埔起义后,被国民党政府通令缉拿,逃亡到越南,后又因在越南到处搞革命活动,被英帝国主义者拘捕,并逮解出境,从而潜回沙边来。对这样的人物,在当时白色恐怖统治下,谁敢任用?但孙子静却敢任用他。孙子静与共产党交上朋友,能在以后不断地给中山地下党以无私的帮助,就从这件事开始。由于得到他的帮助,孙康在沙边站住了脚,即着手从事恢复中山地下党的活动。
  孙子静的三弟孙卓军,1927年大革命时与孙康一起在中山县农民协会工作,大革命失败后逃出中山,后去了智利,参加过智利的左翼运动,曾遭逮捕,坐过几年牢,1983年春回国观光时,曾专程赴广州探望老友孙康,几年后在智利逝世。
  1933年秋,沙边新校建成,孙子静功成身退,辞去校长职务,推荐孙康为继任校长。嗣后,孙康便以沙边学校为基地,一面到处找寻广东地下党,一面在县内物色、联系、组织进步青年,为恢复中山地下党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经多年努力,1936年5月,经上级党委批准,中山地下党恢复后在沙边建立了第一个支部--中山县支部。
  孙子静辞去沙边校长职后,孙干宾把他介绍给县长杨子毅。杨子毅任孙子静为教育局督学。他初到教育局,很不习惯,厌恶那里的官僚作风和种种腐败现象,好在他任的是督学,可经常离开那乌烟瘴气的官府,下乡去巡视和指导学校工作。他为官清廉,每次出差,多以步代车,不想多用旅费,在旅途中,常用面条和干粮充饥。
  孙子静任督学不久,即兼任县立第一小学校长。那时孙子静已具备丰富的办学经验,故为时不久,就把一小办得生气勃勃,在县内起着模范作用。他在用人方面,先后任用地下党员孙钦汉为庶务员,任用地下党员张鹏光、孙康等为教师,使一小成为当时地下党的重要联络点。1936年7月,孙康辞去沙边校长职,出任县守备队某中队指导员,涉足武装部队。从此,孙康移居石岐,以县城为基地,大力开展党的工作。后来,孙康离开守备队,孙子静马上聘任他为一小教师。这使孙康得以继续留驻县城,从容地把党的领导机构--县工委转为正式县委。1938年秋,孙子静和孙海筹向县长张惠长推荐孙康出任县立第七小学校长,获得同意。七小的前身是西桠小学。于是,孙康和中山县委会便移驻西桠(孙康是当时的县委书记)。
  接着,孙子静被委任为第五区区长。对一小校长一职,他极力推荐和支持在一小任教的地下党员张鹏光接任,使一小继续成为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基地。
  前面说过,孙子静任督学时,就极端厌恶乌烟瘴气的官场,这次为什么居然进入区署当起区长来呢?这就有着他的抱负,他要在自己领导下的单位,一扫官僚习气,树起廉政作风,为区内人民做一番事业。当时的区署,设有两个区员,是协助区长办理区内政务主要人员。他一上任,就请委任孙一之和陈嘶马为区员。孙、陈两人,不只是地下党员,还是县委领导机构的成员。这两人到差后,即和区的保甲指导员林仲鲁一起组成五区区署的党支部,大力推动区内党的工作。那时抗战工作已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孙子静是个爱国主义者,当即投入领导抗战工作。中山县抗先总队成立后,各区的区队也相继成立。孙子静出任五区抗先队区队长。
  1940年1月,孙子静被调任四区区长。他一到四区,即请委任孙继普和吴子仁为区员。这两人都是四区党的区委成员。那时是第二次横门抗战之后,抗先队已被解散,国民党顽固派又嚣张一时,多方对共产党员和开明进步人士进行打击和迫害。有一次,第三游击纵队司令部侦得四区合水口里,有一个地下党的培训班,准备派人前往抓人。孙子静得到讯息,即派孙继普前往察看。这实质是叫孙继普前往通风报讯,叫他们马上转移,免遭毒手。
  孙子静在五、四两个区的区长任内,除领导抗战工作外,对其他政务,也积极认真办理。记得他到四区时,首先是着力严禁烟赌,对抓来的烟犯赌犯,不论是谁,都一律依法严惩,不留半点情面。由于他爱国爱民,为人廉洁,处事公平,故在两个区内都留下了为人称道的政绩。
  1940年3月,中山沦陷。孙子静把区署的善后工作处理完毕后,即和孙海筹一起潜赴香港,一边和孙海筹从事救济工作,一边复刊《沙边乡报》。几个月后,孙子静北上湖南,出任长沙国民日报经理部经理,负责营业工作。1942年冬,他接到独子孙京夭折的噩耗,悲不自胜,木木地独坐竟日,后把满腔悲痛之情,化而为文,写下了《悼京儿》一文,发表于国民日报的副刊上。那篇文章,读来异常感人,是一篇情文並茂的佳作。
  1945年秋,日军投降,战事完结。他便打点归程,回乡看望老母老妻。翌年,张惠长再次当县长,孙子静被委任为民政科长,一年多后调任四区中学校长。这正好还他本色,得重操粉笔旧业,更好地发挥他的办学专长。四区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设在茶东乡陈氏大宗祠内,学生思想大都很活跃,未见有三青团活动,却有地下的新青团组织。孙子静对进步学生十分关心爱护。那时临近解放,形势还很恶劣。他常告诫一些学生要注意保密,不要暴露,免遭迫害。
  前面说过,孙子静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而见多识广,学问渊博,凡有教师请假缺课,不论是语文、数学、理化、英语、地理、历史,还是美术、音乐,他都能代课,且讲得娓娓动听,深受学生欢迎。
  1949年初,四区中学拟在蒂峰山上筹建新校舍。孙子静想倾注全力于筹建新校舍,呈请辞去校长职,获得批准,并已委任郑彼岸接替。后郑彼岸不肯接,他只好继续干下去。
  1950年,孙子静的好朋友孙海筹去了香港,准备再次出国,是孙子静写信给他,说新中国大有可为,动员他回来。孙海筹听从好友的劝导,返回中山,并又参加了工作。怎知过了不久,孙海筹被认为是反革命分子,遭到逮捕,1952年3月竟被错判死刑。那时曾有人埋怨孙子静,说是他害了孙海筹。这件事给孙子静的打击很大(孙海筹案已于1986年平反)。
  1952年暑假,孙子静被调入中山第五期教师思想改造班学习。班上"左"气弥漫,对他的历史,特别是从政那段,穷追猛打。在一次全体大会上要他发言,他竟将历年从教从政的工作情况和成绩都罗列出来。这大大激起那些"积极分子"的愤怒,大声喝斥:"叫你做思想检查,不是叫你评功摆好!"一轮排炮,把他轰得心惊惊,面青青,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最后的结果,竟是落得个劳改收场。劳改场设在三水县。那是个血吸虫孳生的地方。入场不久,他便染上血吸虫病,在劳改场无法医治,于1955年准许保外就医,回到家来,面黄肚胀,神色憔悴异常,当年的英俊气慨,已一去不复返了。由于他病已深,群医束手无策,只嘱好好休养便是。1959年10月,一天,他在家猝然晕倒,昏迷过去,救治无效,从此长辞人间。
  他夫人陈润明,在沙边小学任教20多年,桃李满园,深为乡人所敬重,1989年10月因病辞世,享年8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