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战斗
发布时间:
2009年12月3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欧 恒
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关头,敌、伪、顽更残酷地镇压人民,加紧与当地反动势力相勾结,实施专制黑暗统治,企图一举消灭五桂山区人民武装,曾先后多次组织"八路围攻"、"地毯式扫荡",均被五桂山区人民和游击队粉碎。敌人失败后更加嚣张,订出一套封锁、围困策略,占据所有重镇、关口,企图断绝、困死游击队的物质供应和支援渠道,加派伪师长彭济华坐镇中山县的心脏--石岐,策划和指挥清剿围困活动,还派了一个营主力,两个装备精良的连队进驻壁垒森严,以水泥钢筋建筑的南朗"安定学校"。伪军得到日本鬼子的支持撑腰,恃着手中的武装力量,每逢农历二、五、八例行圩期,就成群结队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稍不如意,就对人拳打脚踢,欺行霸市,横蛮无理,敲诈勒索,无恶不作,严重干扰和影响五桂山区在这一带的活动及社会各界的经济支援。为了把这些嚣张气焰打下去,在南朗地区给敌、伪一个沉重的打击,以鼓励民心,提高士气,开创新的胜利局面,给刚成立的义勇大队献上一份有意义的礼物,领导成员会议决定:彻底铲除彭济华部驻安定学校的两个连队,上下一心打一场漂亮的攻坚战,务求旗开得胜。为此,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要成立临时指挥部,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对敌人兵力作充分的估计,对于如何利用地形地貌、有利条件,准备工作要做到认真、扎实,才有必胜的把握。目前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尽快规划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从上而下,从下而上展开讨论,多让战士出谋策,发挥全体指战员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好作战方案呈交部队党委批准,通过落实施行。
我的母校安定小学,坐落在岐关公路南朗车站左侧通往龙穴头、鸡头角的安定南山山顶上,位于南朗四乡的中心居高临下,地形雄伟险要,坐南向北伸展两翼,横向飞机式图案设计,建筑材料钢筋水泥混合岩石粒结构,共三层,假三楼是课间操场,正面刻着创建人--华侨巨商程天固老先生的亲笔题字"安定学校"四字,门前一大片开阔地足以给学生作运动场使用,背后毗连亨美村大树林作倚靠,其余三面土斜坡,正门只有两条水泥路,通向安定村,山下是居民住宅区。正因为它具有山高楼固,有利防守的特点,为日军和伪军选中作为理想的驻防地。在沦陷期间,礼堂后场被从三灶机场起飞的日军飞机炸倒,但还不失为坚固堡垒。战后由山区游击队发动安田民工将其夷为平地。
敌伪新军师长彭济华用配备现代化装备的两个主力连长期盘踞在这里,作为迫害人民的大本营和审讯"犯人"的监狱,他们用铁丝网把山坡空地围起来,在门口高处还用沙包堆砌了一个了望台,入口左侧特设一个三面有窗的低矮哨所,仅供两人使用。这通道是进入大门唯一必经之路。他们以为只要有客观的地理条件,加上人为设计密封得水泄不通就能够刀枪不入,安寝无忧了。
1939年12月中旬某天晚上,在山区指挥部会议室里,部队首长和各级指挥员罗范群、刘田夫、谢立全、谢斌、欧初、谭桂明、罗章有和梁冠等,手枪组和突击队中队长以上干部,围坐在一起,看着先前派人现场密绘的"安定学校"地形兵力分布图,通宵达旦进行精细的研究,最后作出了一个切实可靠的作战方案。具体分工如下:
1、成立临时指挥部--由陈明光教官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南朗东站内,以便于掌握岐关公路南北方面的敌情变化,又可以最快速度向山上跑步传递命令。
2、从明天起规划半个月作模拟演习--选择貌似安定南山地形的山区实地演练,并拟定前哨战的摸哨方式,由突击组长指挥实施,严格要求,成功打响第一仗。
3、利用后山树林作隐蔽的有利条件,使大部队便于进攻,便于防守撤退。对重点火力掩护冲锋的重机枪阵地,选择接近校门的最佳位置。
4、分工担任公路两端阻击,接受拦截任务的队伍及早物色好潜伏地点、有利位置。
5、要求于30日黄昏后,及时把安定、亨美贴近学校的私人狗只扫除。办法是用毒药混入馒头或猪骨喂食,事后按军队三大纪律逐户照价赔偿,道歉。
6、出发前夕举行誓师大会,下战书,战士表决心,达到鼓舞斗志的目的。
7、准时出击:元旦前夜,三支队伍分头出发。主力部队由陈教官率领,从合水口经西村桥,直扑南朗圩尾;埋伏在关塘井溪息亭的队伍由中队长梁冠率领;在翠亨斜坡至崖口一带阻击的队伍由谭福钦率领。这样的兵力布置,不管来自唐家方向的救兵,还是来自石岐方向的援兵,都无法接近被围困的现场。
30日深夜,时针正指向12时正,在南朗寂静的夜空上,突然"啪"、"啪"两声升起两颗红色信号弹。这意味着,一场酝酿已久的黎明前的攻坚战斗开始了。紧接着,在安定学校对面山坡的青砖坟墓上,也一连串发出愤怒的重机关枪声"哒……哒……哒……",正瞄准射向学校正门顶楼,打得龟缩在里面的伪军不敢抬起头来,那坚固的岩石块,很快就一片片被击落下来,在墙上留下一个个碗口大的弹孔。
读者请稍待,等我先介绍一名独胆英雄的故事:他就是本文主人翁,荣立第一功的敢死队员、突击队长。他在部队屡立战功,人见人夸,人们给他奖了个绰号"地胆"黎元仔烈士。他20出头,像个学生哥,身材瘦小,皮肤黑黑的,体格挺结实。他生得聪明伶俐,从小就培养了一颗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热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胆色。
只见他若无其事,像一个十足的乡下农民,一手提着照田鸡用的壁灯(用在箱子里装上一面弧形玻璃镜反射强光的灯),一手拿着一把长柄铁叉,身内藏着一支左轮短枪,理直气壮,装模作样地一步步照近哨棚,侧耳细听着楼上伪军的动静。楼房内断断续续传出打麻将声,夹杂着争吵声,还有喝酒时的猜拳行令声……这些情况的掌握,更使他满怀信心去完成艰巨的任务。精灵的小伙子在心里说:楼上这批契弟,还不知道大祸临头,也不知道游击队突击手近在身边,正在寻欢作乐。这就给自己完成任务带来好机会。他振奋一下精神,继续向哨棚摸去。
"边(哪)个?"
"是我,捉田鸡的农民。"
"丢那妈!哪里有捉田鸡捉到这里来的呢?真的不怕死吗?"
"兄弟,我家穷苦,靠晚上捉田鸡帮补家计,有一只照到了,捉埋(了)就走。"
"快些离开,否则,老子就不客气了!"
"长官,有一只已照到,跳到你那边去了呢!"
黎元仔一边说,一边更靠近哨棚。当哨兵再开口骂他,准备用行动来阻止时,说时迟,那时快,黎元仔一个箭步扑向哨棚,并举枪连续向内打完一梭子弹。棚内一片寂静,证明五颗子弹全发挥了作用,无一虚发。预约的行动--发出枪声是一个暗号,便引出了上文天空突然发出两颗红色信号弹的情景。
"冲呀!杀呀!""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在学校后面山林里早已埋伏的主力部队、突击手一拥而上,围拢过来,在我对面重机枪有力的火力掩护下,直冲入学校大门,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猛烈的手榴弹爆炸声,顺利全歼来不及退上楼上的伪军。这标志着战斗的第一任务--摸哨成功。黎元仔凭其机智、灵活、亲自设计和执行作战方案,为党和人民立下一功。
正在楼上聚赌、打牌、狂欢痛饮的两个伪军连长,头脑还没有从一片喊杀声和冲锋声中清醒过来。究竟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见哨兵上来报告消息?他们犹如锅上蚂蚁,坐立不安,一筹莫展,莫名其妙。当他们终于从楼下败退、匆忙上楼汇报的伪军口中获悉山区游击队已攻入楼下的消息时,立即像惊弓之鸟,被吓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是好,连忙喝到:"还不给我顶住,顶住,不要让共产党冲上楼来!"一个连长随即从身旁一个受伤的机枪手中接过一挺轻机枪,亲自守候在楼梯口中,封锁住上楼的必经楼级,由此便引出了一场更激烈,决定胜负的冲锋与反冲锋决战。在作出战斗部署的司令部会议上,除了那些上过学校楼上的师生,还有谁能知道楼梯的结构不比平常呢?它是踏入校门就转右弯,经第一层八级梯级,中间隔着一个方形约两平方米的平台,然后180°转弯再踏八级梯级才到二楼,这样的结构,自然造成易守难攻的局面,有利于敌伪的防守。战士们求胜心切,希望一鼓作气全歼守敌,取得战斗的完全胜利。对于敌方来说,只要他们死守住这条通往楼上独一无二的楼梯,就有一线生存的希望。要稳守这条生死线,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集中火力封锁楼梯口;而不付出重大代价就休想冲上去半步。这样就形成了我方向上冲锋和敌人坚守楼梯的冲锋与反冲锋的激烈无比的战斗。我冲你打,不冲就停的拉锯战一直相持不下……好汉黎元仔,眼看战友们成功地冲入学校礼堂,缴获了楼下全部战利品,既有大量枪支弹药,无数战略物资,还有两枚闪闪发光的日制掷弹筒,使他满心喜悦和安慰,想起自己童年和参军后走过的路子,感到正确与自豪--从小生长在珠江河畔,练得一身游泳本领,把身体练得乌黑结实,从爱好抚弄枪枝,练习瞄准到成为部队中的一名神射手,没想到这一专长会为自己在今后的革命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父亲在抗日初期被拉壮丁当民夫,一去不复返,给他美好的家庭带来不幸的灾难。这笔帐记在日本鬼子身上!好在母亲善于待人接物,又有文化,邻居都爱称她为"四叔母"。慈母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想到这里,他记起誓师大会上部队首长的讲话--这次攻坚战对全局影响极大,及对战士们寄予信心与期待。自己身为突击组长,敢死队员,现在争取火线入党的时机到来了,眼看身旁躺下的战友,一定要为他们报仇雪恨!父亲的失踪,母亲的教诲,领导的讲话,家仇国恨加在一起,身上热血沸腾,有一股无穷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他毫不犹豫,坚定地命令身边的突击手为自己作掩护,在一连串集束手榴弹在楼上爆炸后就往上冲,刚踏进平台转弯处,就不可避免地全身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此时此刻,敌人的机枪开火了,密集的子弹,从上而下扫射而来,一连几颗子弹射在英雄黎元仔身上。他光荣地倒下了。
"为我们的英雄报仇!""为黎元仔烈士报仇!""全歼楼上残敌!"呼叫声吓破了贼胆。他们龟缩在楼上巢穴里不敢动弹,更不敢冒然往下冲。形成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方地面后勤人员搬运战利品。
突击队长、战斗英雄黎元仔不幸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在南朗车站的指挥部后,感动了几位指挥员。总指挥陈教官赶赴现场,根据敌我双方目前处境,果断地作出了停止攻击的命令。指挥部考虑到战斗基本上达到预定目标,起到了威慑敌人,鼓舞军心的作用。但可惜的是,部队处于初建时期,对于这样一场难度较大的攻坚战,目前还没有条件配备先进的爆破技术,否则,全歼两个伪军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志们用担架抬着几位烈士的尸体向龙穴头方向撤军,用缴获的草席包裹着"地胆"黎元仔烈士的尸体,将其深埋在山边一丛竹树旁,庄重地脱下军帽,向亲密的好战友行注目礼告别,向他的遗体三鞠躬。
"五桂山呀五桂山,五桂山上开着吊钟花……南朗又打,崖口又打,打……打……打……打……打倒契弟彭济华……"同志们唱着激昂的歌,又踏上新的征程。
我的母校安定小学,坐落在岐关公路南朗车站左侧通往龙穴头、鸡头角的安定南山山顶上,位于南朗四乡的中心居高临下,地形雄伟险要,坐南向北伸展两翼,横向飞机式图案设计,建筑材料钢筋水泥混合岩石粒结构,共三层,假三楼是课间操场,正面刻着创建人--华侨巨商程天固老先生的亲笔题字"安定学校"四字,门前一大片开阔地足以给学生作运动场使用,背后毗连亨美村大树林作倚靠,其余三面土斜坡,正门只有两条水泥路,通向安定村,山下是居民住宅区。正因为它具有山高楼固,有利防守的特点,为日军和伪军选中作为理想的驻防地。在沦陷期间,礼堂后场被从三灶机场起飞的日军飞机炸倒,但还不失为坚固堡垒。战后由山区游击队发动安田民工将其夷为平地。
敌伪新军师长彭济华用配备现代化装备的两个主力连长期盘踞在这里,作为迫害人民的大本营和审讯"犯人"的监狱,他们用铁丝网把山坡空地围起来,在门口高处还用沙包堆砌了一个了望台,入口左侧特设一个三面有窗的低矮哨所,仅供两人使用。这通道是进入大门唯一必经之路。他们以为只要有客观的地理条件,加上人为设计密封得水泄不通就能够刀枪不入,安寝无忧了。
1939年12月中旬某天晚上,在山区指挥部会议室里,部队首长和各级指挥员罗范群、刘田夫、谢立全、谢斌、欧初、谭桂明、罗章有和梁冠等,手枪组和突击队中队长以上干部,围坐在一起,看着先前派人现场密绘的"安定学校"地形兵力分布图,通宵达旦进行精细的研究,最后作出了一个切实可靠的作战方案。具体分工如下:
1、成立临时指挥部--由陈明光教官担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南朗东站内,以便于掌握岐关公路南北方面的敌情变化,又可以最快速度向山上跑步传递命令。
2、从明天起规划半个月作模拟演习--选择貌似安定南山地形的山区实地演练,并拟定前哨战的摸哨方式,由突击组长指挥实施,严格要求,成功打响第一仗。
3、利用后山树林作隐蔽的有利条件,使大部队便于进攻,便于防守撤退。对重点火力掩护冲锋的重机枪阵地,选择接近校门的最佳位置。
4、分工担任公路两端阻击,接受拦截任务的队伍及早物色好潜伏地点、有利位置。
5、要求于30日黄昏后,及时把安定、亨美贴近学校的私人狗只扫除。办法是用毒药混入馒头或猪骨喂食,事后按军队三大纪律逐户照价赔偿,道歉。
6、出发前夕举行誓师大会,下战书,战士表决心,达到鼓舞斗志的目的。
7、准时出击:元旦前夜,三支队伍分头出发。主力部队由陈教官率领,从合水口经西村桥,直扑南朗圩尾;埋伏在关塘井溪息亭的队伍由中队长梁冠率领;在翠亨斜坡至崖口一带阻击的队伍由谭福钦率领。这样的兵力布置,不管来自唐家方向的救兵,还是来自石岐方向的援兵,都无法接近被围困的现场。
30日深夜,时针正指向12时正,在南朗寂静的夜空上,突然"啪"、"啪"两声升起两颗红色信号弹。这意味着,一场酝酿已久的黎明前的攻坚战斗开始了。紧接着,在安定学校对面山坡的青砖坟墓上,也一连串发出愤怒的重机关枪声"哒……哒……哒……",正瞄准射向学校正门顶楼,打得龟缩在里面的伪军不敢抬起头来,那坚固的岩石块,很快就一片片被击落下来,在墙上留下一个个碗口大的弹孔。
读者请稍待,等我先介绍一名独胆英雄的故事:他就是本文主人翁,荣立第一功的敢死队员、突击队长。他在部队屡立战功,人见人夸,人们给他奖了个绰号"地胆"黎元仔烈士。他20出头,像个学生哥,身材瘦小,皮肤黑黑的,体格挺结实。他生得聪明伶俐,从小就培养了一颗忠于党、忠于国家的热心和视死如归的英雄胆色。
只见他若无其事,像一个十足的乡下农民,一手提着照田鸡用的壁灯(用在箱子里装上一面弧形玻璃镜反射强光的灯),一手拿着一把长柄铁叉,身内藏着一支左轮短枪,理直气壮,装模作样地一步步照近哨棚,侧耳细听着楼上伪军的动静。楼房内断断续续传出打麻将声,夹杂着争吵声,还有喝酒时的猜拳行令声……这些情况的掌握,更使他满怀信心去完成艰巨的任务。精灵的小伙子在心里说:楼上这批契弟,还不知道大祸临头,也不知道游击队突击手近在身边,正在寻欢作乐。这就给自己完成任务带来好机会。他振奋一下精神,继续向哨棚摸去。
"边(哪)个?"
"是我,捉田鸡的农民。"
"丢那妈!哪里有捉田鸡捉到这里来的呢?真的不怕死吗?"
"兄弟,我家穷苦,靠晚上捉田鸡帮补家计,有一只照到了,捉埋(了)就走。"
"快些离开,否则,老子就不客气了!"
"长官,有一只已照到,跳到你那边去了呢!"
黎元仔一边说,一边更靠近哨棚。当哨兵再开口骂他,准备用行动来阻止时,说时迟,那时快,黎元仔一个箭步扑向哨棚,并举枪连续向内打完一梭子弹。棚内一片寂静,证明五颗子弹全发挥了作用,无一虚发。预约的行动--发出枪声是一个暗号,便引出了上文天空突然发出两颗红色信号弹的情景。
"冲呀!杀呀!""缴枪不杀!""优待俘虏!"在学校后面山林里早已埋伏的主力部队、突击手一拥而上,围拢过来,在我对面重机枪有力的火力掩护下,直冲入学校大门,听见里面传来一阵阵猛烈的手榴弹爆炸声,顺利全歼来不及退上楼上的伪军。这标志着战斗的第一任务--摸哨成功。黎元仔凭其机智、灵活、亲自设计和执行作战方案,为党和人民立下一功。
正在楼上聚赌、打牌、狂欢痛饮的两个伪军连长,头脑还没有从一片喊杀声和冲锋声中清醒过来。究竟楼下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不见哨兵上来报告消息?他们犹如锅上蚂蚁,坐立不安,一筹莫展,莫名其妙。当他们终于从楼下败退、匆忙上楼汇报的伪军口中获悉山区游击队已攻入楼下的消息时,立即像惊弓之鸟,被吓得面如土色,不知如何是好,连忙喝到:"还不给我顶住,顶住,不要让共产党冲上楼来!"一个连长随即从身旁一个受伤的机枪手中接过一挺轻机枪,亲自守候在楼梯口中,封锁住上楼的必经楼级,由此便引出了一场更激烈,决定胜负的冲锋与反冲锋决战。在作出战斗部署的司令部会议上,除了那些上过学校楼上的师生,还有谁能知道楼梯的结构不比平常呢?它是踏入校门就转右弯,经第一层八级梯级,中间隔着一个方形约两平方米的平台,然后180°转弯再踏八级梯级才到二楼,这样的结构,自然造成易守难攻的局面,有利于敌伪的防守。战士们求胜心切,希望一鼓作气全歼守敌,取得战斗的完全胜利。对于敌方来说,只要他们死守住这条通往楼上独一无二的楼梯,就有一线生存的希望。要稳守这条生死线,就要不惜一切代价集中火力封锁楼梯口;而不付出重大代价就休想冲上去半步。这样就形成了我方向上冲锋和敌人坚守楼梯的冲锋与反冲锋的激烈无比的战斗。我冲你打,不冲就停的拉锯战一直相持不下……好汉黎元仔,眼看战友们成功地冲入学校礼堂,缴获了楼下全部战利品,既有大量枪支弹药,无数战略物资,还有两枚闪闪发光的日制掷弹筒,使他满心喜悦和安慰,想起自己童年和参军后走过的路子,感到正确与自豪--从小生长在珠江河畔,练得一身游泳本领,把身体练得乌黑结实,从爱好抚弄枪枝,练习瞄准到成为部队中的一名神射手,没想到这一专长会为自己在今后的革命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父亲在抗日初期被拉壮丁当民夫,一去不复返,给他美好的家庭带来不幸的灾难。这笔帐记在日本鬼子身上!好在母亲善于待人接物,又有文化,邻居都爱称她为"四叔母"。慈母把一生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想到这里,他记起誓师大会上部队首长的讲话--这次攻坚战对全局影响极大,及对战士们寄予信心与期待。自己身为突击组长,敢死队员,现在争取火线入党的时机到来了,眼看身旁躺下的战友,一定要为他们报仇雪恨!父亲的失踪,母亲的教诲,领导的讲话,家仇国恨加在一起,身上热血沸腾,有一股无穷的力量在推动着他。他毫不犹豫,坚定地命令身边的突击手为自己作掩护,在一连串集束手榴弹在楼上爆炸后就往上冲,刚踏进平台转弯处,就不可避免地全身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此时此刻,敌人的机枪开火了,密集的子弹,从上而下扫射而来,一连几颗子弹射在英雄黎元仔身上。他光荣地倒下了。
"为我们的英雄报仇!""为黎元仔烈士报仇!""全歼楼上残敌!"呼叫声吓破了贼胆。他们龟缩在楼上巢穴里不敢动弹,更不敢冒然往下冲。形成这样的局面,有利于我方地面后勤人员搬运战利品。
突击队长、战斗英雄黎元仔不幸壮烈牺牲的消息传到在南朗车站的指挥部后,感动了几位指挥员。总指挥陈教官赶赴现场,根据敌我双方目前处境,果断地作出了停止攻击的命令。指挥部考虑到战斗基本上达到预定目标,起到了威慑敌人,鼓舞军心的作用。但可惜的是,部队处于初建时期,对于这样一场难度较大的攻坚战,目前还没有条件配备先进的爆破技术,否则,全歼两个伪军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同志们用担架抬着几位烈士的尸体向龙穴头方向撤军,用缴获的草席包裹着"地胆"黎元仔烈士的尸体,将其深埋在山边一丛竹树旁,庄重地脱下军帽,向亲密的好战友行注目礼告别,向他的遗体三鞠躬。
"五桂山呀五桂山,五桂山上开着吊钟花……南朗又打,崖口又打,打……打……打……打……打倒契弟彭济华……"同志们唱着激昂的歌,又踏上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