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社与长生店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人之寿终,我邑称之“仙游”、“老大”、“辞世”或“长生”。死当殓葬费的基金会,名曰“长生社”。县志有载:“长生寿社,清咸丰年间,为乡人葬费而设。……光绪年间,由吴洁卿发议扩充,自捐千金。此后,捐田者亦有”(同治十二年《香山县志续编》卷四第三页)。
辛亥革命后,县城及墟镇地方,族姓成立“长生社”日多,但皆由祠堂值理或寺庙理事办事。凡加入长生社者,交入社费2银圆,领取长生簿1本。每月按社章交长生费半毫或一毫、双毫银不等。社员可提前交费。然逾期3个月的,酌情罚息,逾期半载,上门催缴;满年欠交者,撤销会籍。长生社将基金置业收租,存入钱庄收息或入股企业分红。社务费用除办事员工资及文具外,理事会成员不受薪,但贪污的可能性颇大。长生社每隔两三年召开一次社员大会,由理事会报告社务及经济状况。
长生社社员权利,主要是在其本人死后,由遗属到长生社报丧,经社方派员核视,当天即支付殓葬费(俗称帛金)和遗属抚恤金(俗称孀谷),金额各社不同。其标准是按社员大会的“决议”而定。不分贫富,一视同仁。有些祠堂或社员个人,乐于善事,买入山地或铺业,送给长生社,因而使这些社经济较为富有,当社员去世后,长生社送给坟地和棺金外,还为其出殡雇请仪仗队。去世社员的社籍,遗孀或长子可以继承,遗女及上辈不得继承。
人死当殓葬,中国人因时,因地,因俗,因宗教而异。尽管佛教发源地是火葬,而汉人奉佛者却主张死后入棺土葬。棺,称桐棺、桐梓、棺廓(双层)、棺材、四块半(薄板)。其质量有上料、中料、一般料之分;其形状有圆头、方头、男庄、女庄、双层、方箱、上海庄、高身大庄等等。
吾邑,自宋开县至元、明、清终世,交通不便,远离城镇的乡间,经济稍为富裕的年长者,多为自己身后预备棺木。及后,县城宽裕者,亦如斯。为求吉祥,棺木入屋时,鸣放鞭炮,歌唱吉利,敬拜天地,求神佛赐给长寿。此仪式名曰“上长生”(现买的,称为“买长生”。棺材作坊及门市部称长生店)。
商贾设店经营此业,料必已久,石岐有长生店同业公会,始于30年代。长生店东主觅铺址,从来不在市中心同百货、布匹、日用食品杂货店争铺位。20、30年代石岐长生店多开设于城北太平路,城南老安山、沙岗及僻远的马路旁和郊区。5万人口的县城,长生店竟达20间。虽然小榄、黄圃、大岗、沙溪、南朗、三乡等墟镇均有长生店,然其资本及木料均逊色于县城同行。例如柳州木、汀州木、檀香木等上乘棺木,均以水运直达县城,通过青云桥、甲子桥、后岗涌运到界木厂,加工成胚件。又者线条技术,墟镇亦不及县城。因此,有的顾客,需要时大都到县城购买。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与澳门陆地相连,澳葡政府不给土地华人土葬,华人亦不愿入“摩罗庙”焚化,便到中山县南前山镇(现属珠海市)附近买山地土葬。有钱人家,如发生丧事,多舍近就远到石岐选购上乘棺胚,星夜加工过漆,次晨起程,抬棺到澳门入殓,隔一夜后才出殡,运回前山安葬。因而石岐长生店生意较旺。小榄镇新市有条“棺材街”(街名),各店均经营长生业务,但远远不及石岐太平路的长生店。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承认长生社。故土地改革运动中,长生社的田地与祠堂的“太公田”同样被没收,分给无地农民。这可能因为长生社理事会的历届值理,多是涉足管公堂,有贪污舞弊行为,成了土改清算对象。于是,邑境各地长生社在1952年全面解体。
1950年4月3日,石岐镇长生店同业公会会长周广,接商会(50)通字第141号文件,着令呈报会员店铺名册,共16户。及后,公会会议认为:新中国讲究科学,“长生”一词,沿袭千年,无科学根据。且棺材是俗称,不够文雅。根据人民政府希望人民健康长寿之意,向上呈报备案公会易名寿板业同业公会。会议选举梁扬担任会长,是时,石岐寿板店有20多户,县属名镇区,名有3户左右。
1953年10月1日,石岐市工商联正式成立,下属寿板业组织,改称寿板业同业小组。会员店有太平路广记、寿福、广福、寿明、周波记、梁祥记、寿昌、卓记、百福、长福、仁寿、周祥记和安栏路润寿、多福、百寿以及民生中路万福、辉记,共17户,组长梁扬蝉任,员工共41人。
邑境经历增产节约、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等政治运动后,奢侈的殡葬已极少出现。1953年,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颁布后,木材逐步统管,寿板业业务萎缩,至同年年底,全行业自报资金仅16585元,其中流动资金15418元,平均每户不足千元。虽不至“坐吃山崩”,但营业额较少,时有拖欠职工薪水,于是,建筑业工会木工(类)组织,安排寿板业部分工人转做木器工。但该行业既无出口创汇可言,又无归口国营企业领导,时过两载,于1956年1月的“三大改造”高潮中,走上互助合作道路,加入了木器合作社。主管局批准保留2间寿板店,门市供应市民习俗需要。此后,不搞板胚批发了。
60年代中期,我邑民政部门殡葬管理所成立,火葬设施亦配套就绪,人民政府大力宣传火葬,70年代颁布条例禁止耗用木材、占用土地搞土葬。80年代,政府政策较为灵活贯彻,工商行政管理局酌情发牌照给个体户,经营加工寿板。但火葬日趋走向主流,1987年市工商联会员(原营造业“振发”司理)、六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黎宏耀设计、施工的中山市殡葬管理所配套大楼落成启用。时至今日,虽然“长生”(棺材)店仍有顾客,展望将来,由于时代前进,人的殡殓观念亦会进一步改变。长生店与长生社一样,终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