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旧事沧桑映相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中山市第三产业之服务性映相业,始于清光绪初年。其时,有一方氏投得在铁城西天妃庙(见注)卖神香宝烛兼画神像出售的专利,经县衙批准方氏父子在庙东侧陈家祠(现址石岐旅店)设档经营。长子方蓬仙擅写字画兼画人像(写生),次子方升伟卖香烛兼采购,三子方学俦从业。   晚清,出国者意欲不赴穗就地在本邑照相,以尽快申请到入境护照。方升伟据此此信息,先与一沪友在宝烛档经营映相数年,再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租得西城口烟格的二楼与该沪友(姓名未考证)合股开设香山县首间映相馆,店名曰聚英。当时,该馆使用上海人的棉胶湿板法,即以硝酸银盐乳剂涂于玻璃作底片,感光映相,然获利较多。嗣后,该友因病返上海,将股份(含工具)让给方家,聚英便全由方升伟操持。   方升伟再觅得花王巷口对面铺位,着长兄蓬仙把写相迁来,增设映相,店名为全真。这是邑境第二间映相店(现国营大方彩印摄影中心的前身)。   民初,映相由10分钟减至1秒,并以胶底片代替代替玻璃,映快相全过程仅5分钟。方升伟用土办法因地制宜利用国内资源,采用硝酸银、鸡蛋白、鲸脂加入黄金溶液氯化金晒相片。虽然价高,但顾客乐意,得到永不褪色的相片。其时,国民政府禁毒,取缔烟馆,方升伟承顶了楼下烟格址,重新装修门面。民国12年(1923年),石岐正式拆城筑马路,聚英与全真业务更佳。随之,缪养群在孙文西路开设风流,某上海人也在悦来路开设容真映相店。但两店不久歇业。牙医陈雅言亦在马巷开设“惟一”映相店。原来以写相为生的黎景?,也在太平路345号增加经营映相,店号为大观,后山黎兆?继承。此时,李仲在三元庙口新设英昌映相馆。在竞争中,升伟董理之聚英、全真根基稳固。但方家在频频获利购置产业报喜声中,老方氏作古,嗜赌的学俦发难闹分家。长房蓬仙分得全真,二房升伟分得自己的“根据地”聚英,三房学俦仅分得钱财。   时过数年,方家第三代在生意更佳的情况下再次闹分家。经律师和案,长房内的大孙方清分得全真原址,改号大方,次孙方汉分得现金,在对面另开明星,细孙方裕宁愿少收两万元,赢了官司,争得全真招牌,他在西侧孙文西路87号重新开业,万万料不到,顾客依旧址到大方映相。   二房在孙方耀分得聚英及铺业房产田地。三房的次孙(即学俦之子)方廉自起炉灶在孙文西路27号设立光明小型映相店。   方家主力创业者方升伟年事已高。其九载门徒梁成,于民国24年(1935年)自立门户在佛笑缘斋菜馆旷地开设真善美(1994年5月30日搬迁前的中共中山市委会址);师弟方耀旋于仁山口增设荷里活映相馆;刘公式也在对面开张公式照相,形成犄角之势同梁成竞争。这时陈明恩从新会趋鹜而至,在太平路506号开设明真。当时石岐人口只有5万人左右,而映相店却有12间。抗日之前,小榄、黄圃、大岗、大涌、沙溪、三乡、南朗、香洲、唐家、湾仔等地,亦有映相店营业,但邑境沦陷后,此业一落千丈。   战后,百业复苏,机团学校复员,华侨恢复通迅或返乡,厂店重领执照,移民早领护照,契证映件,乱后重聚等等,都给映相业复苏注射了“强心针”。“盟国”剩余的航空菲林在量走私运入中山。映相业除旧店重开外,集医师、律师、建筑师一身的周活生一马当先在孙文西路开设新亚、宝剑映相馆;稍有资本的张?亦开设玲珑,刘明光的金城,周波的大众,郑发的英明,周某的白光,杨绍武的国华亦相继开业。写相、裱画、绘画、沙龙广告等同时加入同业公会筹备会,小小的石岐,数十间映、写、裱店,互相辉映。   摄影行业十分讲究技术设施和门面装饰,以招徕顾客,增加营业额。内部技术包括摄影、冲底片、套片、修底、冲晒、漂相(技术低则保存期短)、装裱、执相(笔修人像)和上色、按序号回柜。在近四五十年间,顾客求美、求新、求快、求特别,不再考究没有黄金溶液的相片的保存期,经营者适应时势,就投其所好。外部是门面功夫的饰柜橱,笑迎客,多迁就和各式其色、各适其他的宣传。例如梁成的登报广告:“真善美日夜照相馆”,方清方旺父子店号称大方美术照相。映相业竞争,内部不及对外重要,外部功夫是成败关键。有的东主把80%资本和精力投放外部,反而获利最丰而压倒同群。抗日胜利初期,梁成的真善美几度迁址,装修一次比一次高级,夫妻出动巴结社团大型庆典的总务员,又承接学校举行毕业礼的拍照和学生毕业证小相片,一个镜头晒相一百或拍照小相数百,营业额非常可观。此时拍照的感光速度,快至1%秒。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映相业再有新发展。雷家珍、雷勤(县三届政协委员、石岐六届人大代表)父子的美施,陈华的艺华,杨绍武重开的美真,加上郑显扬、杨焕真写相、郑庆堂的集雅斋、任君符的翰香楼、黄桂骞、任启纲的晋生隆裱画、毛公弼的万像、黄饰馀的万里、刘达明的金像绘画,刘依农的绘画广告等等,映写裱画业更加兴旺。1950年6月,映写裱业正式成立同业公会,公推负责人梁成,由周活生、何庸、郑恩溥继之;行业团体后来易名“映相业同业委员会”。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及其“盟国”对华禁运,我国所用之照相纸,一贯靠进口。彼时,中山军管会拨出外汇指标给映相业,到澳门购买相纸和其他原料。1953年广东汕头市公元化工制品厂试制照相纸成功并投产。石岐市工商联委员梁成提议,以石岐映相业同业公会名义电贺公元厂,并迅即组织联购组前往购买。   1956年1月石岐市映相业转为全行业公私合营摄影院,梁成被委任为副经理。   注释:天妃庙。址在官船厂,明正德中,设厂为备(防)倭寇,官船湾泊之所。千户(官衔)盛绍德,于其地立庙。后废。指挥(官衔)田?,重建。再废。明万历,香山知县但启元四十二年(1614年)到任,建天妃庙。清乾隆三十年修,嘉庆二十一年(再)修。规模宏敞,庙内有马德滋(知县)《去思碑》(见乾隆《香山县志》卷七和同治《香山县志》第二卷之六)。天妃庙在石岐山下,辛亥革命后称石岐大庙。民国12年(1923年)朱卓文掌县?,督毁神像,令县府将石岐大庙拔给县商会作永久办公之所,以偿商会出资辟建马路之举。据传方氏投标(纳税)得以在天妃庙侧卖香烛写画,最迟至朱卓文破除信时期已结束。此后,方氏全家专于映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