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草药业之今昔变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中山民谚:“檐前滴水是灵丹,野草拉(攀)藤皆圣药”;“药无分贵贱,效者是灵丹”。中山有人适其事,经营草药,久已有之。据1950年工商登记石岐国药业同业公会,会长高焯,会员店53户,其中草药店10多户,主要草药店有:
百芝堂,店主卢伟明(指1950年时任职,下同)。该堂清同治五年(1866年)开业,原始资本白银50两。1950年登记资金203元(人民币,折算新币,下同),址在石岐南基路46号。
存德堂,店主谭杰端,清宣统二年(1910年)开业,原始资本50银元,登记资金150元,址在凤鸣路125号。60年代初该店结束后,受聘为烟墩卫生院中医外科医师,80年代末病逝。
万纬堂,店主梁绍基,民国元年(1912年)开业,原始资本80银元,登记资金334元,址在太平路357号。文革期间关闭,80年代重新复业。目前店主梁有祥,第四代传人为梁国政。自有铺业,临街横匾大字“万纬堂”历80载,仍存残迹。近年兼营图书,以求维持。
岐和堂,店主余焕,民国8年(1919年)开业,原始资本600银元,登记资金248元,址在太平路450号(即后岗涌口)。
大有益,店主梁自强,民国11年(1922年)开业,原始资本250银元,登记资金309元,址在孙文西路168号,兼营凉茶。
邓清池,店主邓雄,民国29年(1940年)开业,原始资本500港元,登记资金350元,址在太平路433号。
芝草堂,店主郭炳桑,民国24年(1935年)开业,原始资本350港元,登记资金174元,址在太平路417号。
此外,还有设在民族路70号的老店大明堂(兼营自制药膏)、孙文西路115号的老店胡恒济堂(主营自制白药膏)以及正有益等。地处城西门口的程北海草药店,晚清时期曾掩护过孙中山。据传孙氏惠州起义失败后,曾避敌到此店,充当炊事打杂。但未考证。店主乃孙氏业师程君海的兄弟,少东程大元接受孙中山教诲,有进步表现,邑内首办私立北海幼稚园,其父死后他将草药店改革,店名为中西药局。他还在长堤永乐旅店开业后,租辟一大玻璃窗柜陈列他的西药样本。并出任石岐商团中队长。但其店市招标明“国父始创中西药局”,乃属夸张。
草药,中山人谓之“树仔茶”、“草头药”、“生草药”、“山草药”。折年间,它与中药被人合称中草药。而中药店兼营膏丹丸散成药和粉、粒、水剂西药以及少量的草药,甚至销售医疗用具。
历史上,中山部份中药店曾内设挂牌中医师,例如民生中路206号的保寿堂,其司理就由中医师黎肇初兼任。但草药店只是经营草药,石岐草药店的店主不挂牌诊病,亦能以“五爪金龙”(五只手指)按症执药,且疗效不错,服药者称誉上述8间草药店的店主为石岐“八大仙”。笔者于30年代见胡恒济堂(今中心储蓄所址)的经营是以白药膏为主,生意兴隆。50年代初,沙岗墟榕树头的草药店(今莲峰储蓄所址)摆设一大型蟾蜍模型,出售以有毒的蟾蜍配搭草药制成的药膏,每逢墟日,其门如市。十八间的大有益零售凉茶,顾客甚多,为此还分支了正有益作分店。
据草药经营者自述:因为家穷,才捱苦采集山草药。操业久了,经验增多,觉得草药对人类社会有益无害,感情上逐渐形成了自得其乐,乐在劳苦之中。他们自知无资本办厂设店,在采、售草药过程中。就自选适合平民的多发病、常见病需用的干草药,加工斩碎,以应病者需要。有条件者就自立门户全采全卖,一面携带儿子上山采药,一面自习药理病理,设档依病配药,经营此业,不需很多资金,但要捱苦,采药者不分严寒酷暑上山寻药,有时攀出越岭三五天,仍未觅得需求,亦有之;途中肚饥或遇毒蛇猛兽,也有之。采药回归后,还要分类存放,或晒干,或摘叶,或刀斩加工。经营者必须懂药性,有时要亲尝药物老嫩味道,亲自诊治病者,观察其初诊与复诊病情的变化,然后定药治病。一个成熟的草药医生,往往要积累一二十年以至四五十年的行医经验。
有文化的草药医生,还夜夜挑灯阅读《神农本草经》战国名医扁鹊的“能生死人”病案、东汉张仲景(150年——219年)的《伤寒论》、明代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等药书。俗话说“久病成医”,而草药店店主却能“久药成医”。他们在给病者诊治时,大体上参照中医师的望闻问切,在切脉时亦能依男左女右寸关尺,反映心肝脾胃肺肾,对症下药。民间有说:热底遇冷水(俗叫溅水伤寒)揾草头药医生还好过揾西医打针,甚至房事夹色伤寒或大火高烧,服用草药亦有效,但不及草药多种使用,如捣烂或伴以唾液嚼烂敷贴;如入煎或略煎,或浸酒,分别能治愈疮科、风湿、高烧、肺咳、胃病、痢疾、外感伤感、妇科等诸症。
中山有个别“民方”凉茶,行销百载,远达欧美。例如邑境首间私营医院黄国屏医院(现六棉工艺馆址,曾内设留医部)之黄氏祖传“黄潮善堂伤寒茶”,是彩色纸包半司斤庄凉茶,由黄国屏母亲陈咏春过门后继承主理数十载,作坊在弓箭巷宅内。1956年参加成药合作商店时,因陈女士年已古稀,只以凉茶处方和一些设备加入合作化组织,并带黄国屏医院的见习护士张碧贞入店就业。1958年该店逐步发展,迁址转为地方国营石岐制药厂。60年代初,原“黄潮善堂伤寒茶”因场地、工资、成本等原因而转让给沙溪公社龙瑞大队安排生产经营。以后,更名为“沙溪公社伤寒茶”,后再易名“沙溪凉茶”(沙溪药厂制),继续远销欧美和港澳。沙溪凉茶虽是草头药(亦称树仔茶),但颇负盛名,近世纪它与“廿四味”、“王老吉”、“广东凉茶”等包装树仔茶同样受到服食者欢迎。尽管90年代,沙溪凉茶已制成粉末冲剂面市,但海内外广东人还是喜欢购买昔日的树仔沙溪凉茶。
1956年,石岐草药业各户,除个别加入饮食业合作商店外,大多数加入成药合作商店。后来,有些人自动离职,到远离县城的地方,走墟摆档。“文革”期间,曾发生万纬堂被关闭事件。农村人民公社生产大队设立卫生站和赤脚医生后,政府曾提倡使用中草药,有的赤脚医生能亲自上山采药,研究草药的药性药理。1958年人民公社筹办的集体互助医疗制度,病者有了公费医疗保障,就贪图方便,小病也到医院或卫生站就诊取药,草药业便日渐萎缩,这时石岐仅剩下万山、青山等几间国营草药店,后又因亏损,全部改行。
80年代改革开放后,草药业有人申请开设个体工商户。一些有志于山草药的青年,决心拓草药治病这个宝库,用心跟随老一辈采药人攀山采药,学习治病本领,或摆档售卖草药。经有关部门同意,先后发给营业执照者共100多户。其中不少是老山草药行尊,如在河边街设档的郑明,自1949年起,就随父采药,至今已40余载,有较丰富的草药治病经验。牛起湾村人何尧,10岁开始跟随本村前辈杨官华、杨永胜采药,现年过花甲,租赁工人文化宫后门一隅开设何尧草药店,深受群众欢迎。在“文革”期间被关闭的万纬堂也于近年复业,主售草药兼营图书,服务民众。
今非昔比,尽管人民经济收入水平提高了,有病者多到正规医院、医疗站就诊,然而,仍旧有人用草药治病。依此而言,属于祖国文化遗产之山草药治病,将继续下去,甚至有可能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