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略谈我邑的建筑搭棚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我邑开县较晚,然其建筑工艺不亚于他邑。建于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之学宫,明万历二十五年(1957年)之天妃庙(祀女娲)及附右副星(祀金花),左副星(祀观音),建筑艺术独特,”庙殿瑰丽,雕梁藻饰,柱栋精致,辉煌璀璨,华焕夺目”(《光绪志》)。建于明亏历二十六年(1589年)之石岐烟墩山颠之”阜峰文塔”,七层八角,造型隽秀;建于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年(1747年)之三乡镇文昌阁;明清两代之蚝壳(或磨青砖)飞檐庙祠,及小榄镇为数不少之”第”府;建于辛亥革命前后之汇丰公司(现石岐孙文西路邮政营业部址)、永安汇兑营业楼等均可称我邑建筑史上的佼佼者。民国38年(1949年)2月,县政府认为革命策源地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因日久失修而急需”抢”救,后聘请振发经理建筑家黎宏耀负责维修(见是年2月25日《中山民国日报》),使这座革命文物免遭圮毁,保持了原貌,供中外人士长年瞻仰。这也说明,我邑建筑技术圾的水平。   解放前,中山建筑商不下于300户(其中小榄15户)。因是私人经营,所以各自为政,情况复杂。建筑商又是师傅,多是随师打工出身,略懂一二就另立炉灶挂牌营业,同师傅争生意;也有少数人经过勤学苦练,钻研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学成材,但他们也是工商业者,如工程师黎宏耀、李梁,施工员黄航、陈标,业务员李伟雄、卢灿等。   邑人称旧社会建筑业复杂,据我理解是指1945——1949年的情况。早于日寇陷境时期,侨汇断路,侨眷只好倾产维生。建筑商便以贱价买入侨房,或先拆去木料,或将旧屋改建,或于光复时原间出售。抗日胜利后,有的归侨要建新屋,也有的商贾建厂、建店或修茸铺店重新开张营业,以致石岐建筑业兴旺起来。建筑商们便通过商会、海外同志社(侨联前身)、坊众保甲长、“房中”(介绍人),打探讯息,上门洽谈建筑业务。谈妥后,建筑商便聘请专人设计、绘图。然后收取甲方定金,按需雇工,赊入材料,进场施工。而多数建筑商仅有模板杉顶。签约、作价、雇工、施工、赊料、运输、租赁机械,财务收支等业务均集于老板一身,然胡的老板,还一天走几个工地。也有的建筑业大户,拥有绘图员、技术瓦工、木工、漆工、棚工等基本队伍和一批设备、库存材料。   当时,石岐的一些大工程如县参议会会堂、思豪酒店、模范戏院重建等,均由资本雄厚的建筑商找门路,疏通国民党政府的人士,取得承建。也有的工程,如1946年兴建的仁山广场、胜利戏院,1947年筑建的南基路,公园一、二大道,以及中山公园及园内憩亭,据说是通过暗标投建的。民谚有云:“泥水佬整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一般地说,各商号为保信誉,也有保证质量的签约。所建的工程,比较注重质量。竣工后接受验收,一般保证所承建房屋三年至五年合格安全。但亦有某些奸商,偷工减料。   解放后,石岐建筑业有了较大发展,并于1956年1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成立公私合成都营造厂,由原工商业者李梁任副厂长。1958年,营造厂改为地方国营石岐建筑公司,迁址悦来大街。1961年调整体制后,又改为石岐建筑队,性质属集体企业,要上交管理费给手工业联合社。由于该队技工力量雄厚,工程质量佳,名声较好,所以工程客户较多,远至广州等地均设有分驻点(工区)。其时,石岐岐江、烟墩、莲峰、中区也成立了建筑队,但这些小队没有木工和搭棚工。县属各公社也成立建筑队,其中以沙溪、三乡、南朗建筑队较有名气。70年代,石岐建筑队复改为国营石岐镇建筑公司,址迁悦来中路。80年代易名为“中山市第一建筑公司”(简称“岐建”)。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繁荣,带动了建筑业的大发展。近十年来,建起多幢二、三十层的大厦和大型住宅区、工业区、中山港深水码头、中山港、高速公路、跨江大桥、行人天桥、大型体育场等现代化工程,使中山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我国的搭棚工艺素负盛名,可称为建筑工地的先行者,外国没有竹篾搭棚业,建筑物之外架构是用木条、铁线、绳索、铁钉甚至套榫制成。而我们的搭棚是用大小竹枝、竹篾、杉条,加上铁线、篾笪,便搭成结构牢固,外型美观的建筑物。有的大牌栅、牌楼、外加装饰,台风撼不倒,可谓巧夺天工,观者赞不绝口。   搭棚时,各种水竹,基围竹、山区竹都能用,但多用内心不粉蛀且耐韧的山竹。木条多用不变形的杉。竹皮篾,早时规格为每条7排钱尺,4条半为一只,50只为1 筒。施工时,每个棚工腰扣一筒。后来每条改为6.8排钱尺,5条为一只,45只为1筒。解放后,每条2米,10条为1只,10只为1筒。本省广宁县的山竹篾较佳,因其冷缩热涨程度甚微。竹削皮作篾,竹内称之篾囊,织成的席称之篾笪;除用作谷围、圈鸭外,搭棚业用于装饰(加红丹漆色),造成小龛或脚围,很是美观。   历史上的搭棚大户设有工场,并有技术队伍,一般约10名技工,专业扎制公仔,如做蚌仙、虾兵蟹将龟丞相、哪吒闹东海、《西游记》中的四师徒、金童玉女拜观音、《水浒传》的梁山好汉、《三国演义》的关、张、赵、马、黄,以及天神天将八大仙、五百罗汉、中国四美人等人物,栩栩如生。除外,还编做一些性感色彩的《猪八戒大闹盘丝洞》,或庄严肃穆的三宝佛故事,每个“公仔”高度10厘米至50厘米不等,十分吸引观众。这些扎制“公仔”分别用于喜庆或法事。还有安装在龛内的“公仔”,用幼篾青、幼铁线铜丝、沙纸、泥船灰、光油、石灰团制成、涂上各色油彩,更加好看,可谓巧夺天工。昔时,石岐太平路285号的成合棚厂,材料货栈设在大墩村口(现逸仙湖旧正门药品公司中药加工场后面),楼上就专设有做“公仔”的工艺场。   早于30年代,加拿大温哥华举办开埠志庆(笔者前误为三藩市博览会,见《中山文史》第13辑142页,今致歉)。当地中山张溪籍华侨,力主回国聘请本邑成合棚厂东主卢成,赴加搭一有中国特色的牌楼,置于唐人街与洋人区交界大道口。此事,经香山同乡会提议为庆典筹委会接纳,并得到加拿大政府批准。但加国政府附加带有歧视性的条件:必须要有非中国的企业担保并联办。卢成立志为国争光,为乡亲华侨争面子,便以成合与香港的永信(均为卢成开办的搭棚厂)登记合办,然后从石岐装运10多箱“公仔”和一批中短度用料,报关运港;再经加驻港领事核准,运往加拿大。卢成亲自带领数名技工,专程赴加献艺,受到温哥华香山同乡会的热情款待。卢成现场施工前夕,加国许多报纸作了报导,因此吸引许多华侨和洋人前来观看卢成操作。当日,有的洋人边看边问:竹身是滑的,无钉码,无套榫,柱脚不入地基,20多米阔,10多米高的牌楼,是否牢固?卢成通过翻译,请询问者用力攀推牌楼,果然屹立不动,才表示心悦诚服。庆典期间慕名前来远观近看者不少,纷纷拍手称赞。尤其是对嵌装“公仔”的精致技巧,赞不绝口。当地中英文报刊嘉评:“此属中华民族的特有技艺”。事后,卢成准备将“公仔”运回香港,但得悉日机轰炸广州,为防日军途劫“公仔”,即以香港永信名义,报关运回这批工艺精品。实际上,日军迟两年即1940年3月才攻陷我邑。卢成此次成功赴加献艺后,曾经保留大量纪念品,如奖状、照片、报纸、专刊等;并曾展示给海外同志社及张溪乡亲过目。惜者,在解放后政治运动中,卢成这些纪念物品已荡然无存。“文革”期间,对卢成的儿子卢灿再抄家,也抄不出什么物品。近年,香港工艺团体有关人士,曾来中山访寻搭棚业扎制“公仔”的工艺技工。可惜这些技艺工人已于1956年前后作古了。   搭棚的经营计价,是根据搭棚时主料回收率和辅料葵秆、茅草、杉皮、上盖损耗,以及车船运输、工资、各种费用、利润,作价同客方洽谈。棚厂的业务,一是为营造商建房配套搭棚;二是承建各乡镇大中小棚,尤其是神诞在戏棚、牌楼、大集会主席台的搭建。如30年代法国马戏团在石岐大较场演出的大戏棚。其中大规模的喜庆棚的主柱,漆以花纹,俗称大花柱,以增加美感。三是整棚卖断;四出租“公仔”供应会景需要。   土地改革运动前,中山大沙田区离艇上岸的贫穷农民,自搭棚寮,简陋质低。然而经百载考验的自建泥秆墙的棚寮,技术渐佳。最近十年间,亦有农民开设搭棚企业,经营承建。搭棚用篾,使用周期短的均改用塑料带;建筑砌砖也逐步不用甚至完全不用石灰、壳灰。随着时代进步,建筑业的各类工种技术、材料,将继续改革、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