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昔日石岐柴店琐谈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方针后,中山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电器、石油气炊具,”飞入寻常百姓家”(唐诗)。城区青少年以至部份中年人,已经不知道或者遗忘历史上存在的柴铺了。   昔时,作为燃料的柴炭,在人们生活中,有举足轻重之位置。古云,”一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是摆在首位。”柴米夫妻”比喻柴和米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关系。过往时势艰难,谓之米珠薪桂。无耕地之贫民,多作樵夫度日,儿歌唱道:”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好说明贫苦人家以薪度日的重要性。过去赞喻生活环境好的人,是”烧柴花,吃白米”;”你系五十斤柴一络(乐)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还得有柴作燃料。   历史上,城镇人烧的柴,要靠农民和樵夫趁墟出售。商人经营柴店始于何时?笔者未作稽考。然有一则故事可以说明。”会试廷试皆第一”的南海状元伦文叙,孩童时,代另人买酒。时值月夜,店主隔门要他心对面柴店的市招”有柴出卖”做句首吟诗,才能破例卖酒。伦文叙稍加思索,即高声吟曰:”有意披星戴月来,柴门紧闭叩不开,出声恐怕惊邻里,卖酒人家请出来。”这反映了明代,广东已有柴店。也可以肯定,此时香山(中山旧称)亦有柴店了。   辛亥革命后,吾邑有柴店约200间。据工商登记反映,1949年,除小榄、黄圃、大岗、沙溪、大涌等墟镇外,数万人口之石岐,有柴店58间,员工181人(不计散工),行业同业公会会长郑藻,解放后由黄圃楠、徐鲁满(石岐三、四、五人大代表)接充。   当时石岐居民要购买燃料,一是到沙岗墟买芒干树枝;二是到柴店买松柴片,饮食业和饼食业等店铺所用之燃料绝大部分是向柴栏柴店购店,送货上门。镇内有名的大柴栏楠记,设于靠近河边的通津街四号,主营大柴辘和几种规格的木炭及燃料。其余中小户柴铺中,关数兼营炭。还有个另商店如饶震是以卖煤为主。   此时,中心柴店的货源,一是柴店老板亲到西江肇庆一带,看山买柴,雇工砍树,雇船运回石岐。有部分山柴,则通过中引介成交;二是西江柴主(有的是拆家),前来中山洽谈柴炭买卖,他们对于来岐运费,石岐码头到各柴店里的里程,运费多少都心中有数,从不吃亏。三是本县柴中引介柴店东主到五桂山附近一带,看山买柴。这种柴较为幼身,比不上西江和广西的大山柴。由于中小户柴店资金不多,只好就地合伙买一山山松攀登伐批卖;四是到柴栏购买回店零沽。   石岐柴店出售的柴货,80%以上是松柴辘。出售前多雇用担山水、做杂工的贫苦人,以目测柴堆订定工资,将35公分长度,10、20、25公分直径的柴辘,用开山大斧、中斧、三角小斧成、4公分厚的柴辘片。然后按大约50司斤安放成一络,停待顾客买柴。家庭主妇讲好价钱后,亲自看着过称,一边测度重量是否近似,一边叫店方”记得除络”(皮重),会款后便带店员担柴回家放好。此外,柴店还有河柴、稠柴、荔枝柴、榄柴等杂柴和大炭、二炭、三炭候沽。   中山解放初期,柴店每市担柴的时价在3元以下;沙岗墟的柴枝约沽1.5元,山芒每担6—8角。笔者有一段时间烧三炭煮饭菜,向柴店购买每市担三炭是3.20元。   1953——1955年期间,由于国家实行封山育林政策,林业局和国营土产公司控制柴货的来源,加上运费和工资提高了,所以柴的零售价逐步提高,以后柴店也不送货了。这时,柴栏楠记,由政府引导结束栏栈业务,把全部资金充入新开办的大新玻璃仪器厂。几十户中小柴炭店,没有有搞经销、代销、各自想办法,寻找货源,勉强经营下去,其中个别柴店搞兼营染衫或卖火水。   1956年1月,石岐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各柴店联同几间石油店组成”燃料商店”,郑世雄出任公方代表,私方由徐鲁满任副经理。原工商业者被安排在全镇4间门市部,有的衩派到柴仓(在安老山)、煤场、火水船工作。居民燃料,亦实行定量供应,由多至少,逐步下降到每人每月供应柴7市斤,另煤粉10斤。有时,供应的大件头”咸水朗”回收票证时,超指标不锯出来。企业服务态度差,居民有意见,认为供应的柴有的太粗,有的太长,不是家家有大斧、有”过江龙”(拉据)锯短劈幼,难以燃烧。怨言诸多,无人过问。居民只好雇市柴工加工木柴,这伙人一晚可赚黑市工资1元左右。   70年代,石岐仍有时供应落山松丫和山芒。后来,提倡割资本主义尾巴,禁止农民入城卖柴。城镇有些工人干部被迫利用星期日,全家入山割芒。但回程时又被市管员或”工纠”拦截没收。逼得这些职工又转向生产队买禾秆、蔗壳或拾树叶来烧。笔者曾用麻袋装着短柴枝,入夜后才从乡下运返市区,加上计划供应的煤粉、煤球、柴枝,才够生活所用。   开放政策实施后,也有些个体户柴店开业,居民称便。然而,很多居民适入新楼房,实现家庭现代化,普遍用石油气炉,甚至使用电炉。千百年来作生活燃料的木柴,逐步成为历史的陈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