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序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傅嘉志  
  反映中山市工商经济历史面貌的《岐海商涛》,经过,《中山文史》编辑部的认真修改、充实、校正,现在出版了。在经济繁荣的今天,能刊出如此浩瀚的地方性工商经济史料,以史为鉴,激励后人,促进经济发展,这是工商界的大事,值得庆贺。   《岐海没涛》刊登文稿36篇18万字,内容丰富,史料翔实,笔触朴素,涉及面广,它包括有近一个世纪的《中山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大事记》(1930年——1993年),有《中山商贸演变概述》,有《中山进出口贸简叙》,有中山历史上工商各行业如钱庄、当铺、布疋、糖果饼、纸料、茶楼饮食、酱料、酿酒、栏栈、柴炭、建筑拾棚、中草药、影剧院、旅店、照相、水上航运交通等史料。还有中山名优物产史及本市工商界老前辈拓民民族经济,参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事迹等。读后,使人对中山工商经济演变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后,我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已发展至近5万户,从业人员近15万人,而关心和热心经济工作的人士就更多了。大家都在研究工商经济历史,探索内外贸易发展规律,积极投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的在于学会做生意,办好工商企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建议大家不妨读一读《岐海商涛》,也许会有一点帮助。   《岐海商涛》主要撰稿从李国瑞先生,是我多年相交的老朋友。他在中山(石岐)市工商联工作20多年,热爱本职,积极搜集我市工商经济历史资料,深入调查研究,访问了许多工商界老前辈;查找历史档案,反复核实,多年积累,字斟名酌,逐篇成稿。这十多万字的工商史料,可说是李国瑞先生呕心沥血之记叙性历史著作,是他对中山史志工作的一个贡献。我对李国瑞先生默默耕耘多年结出的硕果,表示衷心的祝贺和慰勉。   中山市(旧称香山县),宋代因地势渐见重要而立县。然“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永乐大典》)后因邑民勤奋,且地理上与港澳为邻,至清代道光年间,跃为上县,赋粮于朝,驾他邑之上,但仍属于落后的农业经济。民国时期,曾一度称为“模范县”,不过有名无实,工商经济破败衰微,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中山解放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经过土地制度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但在1956年后,由于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停顿地搞政治运动,尤其在1966年开妈并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严惩地破坏了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徘徊不前,造成各项物资奇缺,市场萧条,人民生活仍然十分穷困。自贯彻落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来,特别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们992年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后,全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工商百业兴旺。中山经过撤县建市,发挥了毗邻港澳的优势,在爱国爱乡的侨胞和港澳台乡亲的鼎力支持下,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先进设备、技术和人才,使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国民经济全面发展。1993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3%,出口创汇增长60%,利用外资增长89%,财政收入增长55.7%。改革开放1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23.3%的速度递增,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城乡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温饱”型转变成“小康”型。   改革开放15年胜过中山立县800多年,胜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这是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在建国30年的基础上,沿着邓小平同志所指引的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硕成果。谈古论今,展望未来,我们倍觉任重道远,前途更加光明灿烂。   《岐海商涛》一书中,还记述了我市工商界老前辈汪沛祥、黄森、麦子英先生等的事迹。几十年来,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民族经济,投身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虽受过不正确对待,仍然对党坦诚相见,对祖国、对社会主义事业忠心耿耿,不遗余力,直至与世长辞。事迹动人,历历在目。史不绝书,自有来者。我希望年青一代工商业者、个体户、民间企业家同仁,在亲的历史时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为进一步繁荣中山市的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作者是中山市原副市长、中山市工商业联合会(总商会)会长]                                 1994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