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中山政协简报(第十六期)

发布时间: 2012年12月24日    作者: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  


(总第16期)

专 稿

【新视角】 文 化 形 象


 
宽裕汪汪 不皎不昧


  领导者的文化形象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说是老问题,指的是凡是社会人都是被文化的,官员是社会人的管理者、服务者、领导者,自然有其文化形象问题,而且,在比较迂腐的封建时代,对官员的文化形象更为讲究。说是新问题,指的是在当今已经进入透明时代,领导干部的形象、操守、能力、品德已经处于阳光之下,文化形象显得格外重要。
  走出误区是大道
  过去我们多讲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很少讲文化形象。其实,讲读书效果,不是会背几句经典词句,而是修炼文化形象,包括内在的文化、品位、学识和外在的仪态、举止、谈吐。而这种形象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有着浓烈的民族性、时代性、阶级性,对此稍不注意,便会陷入误区。
  使命:文化不仅仅是文人的事。领导领导,领而导之者。领导者的最大使命就是引领先进文化,疏导民俗文化,教化广大民众。古往今来对官员的政绩标准最为公认的是立德、立功、立言,其中立德之要在于身正为范,立功之要在于教化民众(当然也包括修路、治水、办学等硬件),立言之要在于以文载道。三者几乎都离不开文化形象问题。一个好的官员,往往能以立言为开端,以先进理念为先导,一步一步干出好的立功、立德的政绩来。韩愈贬潮州,本来不是委以重任,但因其文化形象好,在教化、办学、治水等方面有所建树,所以虽然治潮才八月,却从此山水都姓韩,这就是明证。
  打扮:越土越革命、越洋越开放吗?一个官员的打扮,往往是其个人审美品位、价值观念、文化取舍、大众意识的总和,因而很容易从一个人的身上看出其文化密码。有的人张扬,有的人内敛;有的人朴素,有的人考究;有的人从属,有的人引领。这些,都应该算是在合理范围。但不管哪一种取舍,总的尺度必须是得体。就官员打扮来说,大方得体、略显品位、符合情景是最大的美感。而极端倾向是最大的不得体,如:朴素过了,抗拒时代装穷扮土;洋化过了,不论场合油头粉面;张扬过了,特立独行花里胡哨;从众过了,灰头垢面毫无品位……这些打扮,或脱离群众,或装腔作势,或低级趣味,都是官员文化形象的误区。
  举止:程式化与人格化。一个官员的一举一动,是内在涵养、价值取向、人生品位的外化,不是简单的举手投足那么简单。不少人哪怕简历写得多么牛,往往一开口就露馅了,原因就是每一个人的举动都代表着他的文化内涵。这么说,不是认为既然没法掩盖,干脆赤裸裸说话罢了。其实,官员的举止也不是不能讲究的,在很多方面完全可以做得大方得体,只是要注意处理好程式化与人格化的关系。官员有官员的规矩、道道,低调、慎独、沉着是基本要求,但这些都不能程式化,使人与你相处宛若与机器为偶。有人格魅力的官员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礼有节、又圆又缺,这种官员最得属下喜爱。一个没有缺点的官员与一个没有原则的官员一样令人可怕。但是,人格化举止一样需要处理好度的问题。倾情尽力为小事,轻描淡写著大章;助人为乐无小事,大功之后莫张狂。这,相信是魅力官员之道。
  涵养:张扬与内敛。涵养是学问、见识、阅历、品位、胸怀、态度的总和。一个人涵养好不好,是文化形象的主体表现。在官场上,最大的无知是做作,最大的粗俗是自大,最大的落后是迂腐。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官员的涵养。唐代药王孙思邈著《大医精诚》关于“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等章句就常常为官场所用。在处理涵养的表露上,常常存在一个张扬与内敛的问题。对于文化上、艺术上的修养,领导干部应该持一种“缺者不卑,丰者不亢”的态度,多做欣赏者、判断者、发现者,少做创作者、竞争者、参与者,善于做鉴真赏美的伯乐,不一定做弄琴抚瑟的伯牙。
  习惯:爱谈自己与爱谈别人。习惯是一个人重要的文化形象。领导干部最好的习惯不是爱说话,而是爱倾听;不是爱谈自己,而是爱发现别人亮点。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习惯问题。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其次,要形成爱倾听的习惯,多听别人心思,多听别人苦衷,多听别人建议。再次,是形成爱看书、爱学习、爱拜师的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越学习越谦虚、越博学越不知足的情怀。
  文化形象的影响力  
  我们很多同志不太注意文化形象,在对外交往、媒体公关、群众工作中吃了不少亏,很是可惜,也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其实,文化形象是领导干部政治形象、资历形象、能力形象等诸多抽象形象中最包容、最亲和、最可信的具体形象,在领导干部影响力中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形象提升公信力。领导干部的影响力包括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权力运行中一种动态的影响他人的能力。在信息越来越对称的透明时代,利益矛盾公开化、发展需要多样化、传统权威庸俗化、公众监督刚性化、舆论导向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领导干部再也不能单纯依赖权威,不能以为自己是个官,老百姓就会听你的,而必须更多地依赖平时道德修养、文化形象、依法办事、教化能力、为民服务等所带来的非权力性影响因素,才能有效积累起他人的敬畏感、敬重感和服从意识,关键时刻能够产生以德服人的好效果。没有这样的积累,关键时刻就站不出来,即使站出来,也可能无济于事,甚至于成为发泄的靶子。
  文化阅历助推执行力。社会发展稳定与人的行为规律密切相关,在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理念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应用新的思维方式、使用新的应对方法、运用新的检验标准、利用新的教化载体,往往执行力就大打折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没有对产业知识、工业化理论、环境生态状态的深入了解,难以引领大家进入角色;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系统思维、全球视野的基础,难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真谛;抓工作落实,没有行为科学、心理科学、协同理论的知识和对本地文化的驾驭,难以取得实效;带队伍打硬仗,没有个人文化底蕴积淀起来的个人魅力、权威形象,很难带好队伍攻坚破难。 
    文化修养滋润亲和力。很多群体事件绝大多数始发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发展演变过程中常常复杂化、多元化,导致是非错杂、内外勾连、性质难定、处置艰难,但只要在初始阶段处置得当,是可以中断在单纯的内部矛盾阶段的,这主要靠领导干部与群众的感情联系,靠亲和力。平时能够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有助于亲和力;有文化优势,能教化群众,说话大家爱听,出主意群众爱用,有助于亲和力;对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理论和谈判技巧、群众工作技巧能够熟练运用,有助于亲和力。这些都跟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有关。
  文化品位有助免疫力。有道是,全懂者全怕,全不懂者全不怕,无知者最胆大妄为。很多贪得离奇的腐败案,主角多是一介莽夫,或者是伪文人、文化掮客。文化是人类贪婪本性的最好稀释剂。官员注重文化修养,多从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身上吸取养分,多从国学、传统、文脉上吸取养分,多从艺术、知识、理论上吸取养分,应该是增加抗体、减少闪失、防范腐败、提高从政安全系数的一种有效渠道。
  培养文化形象的基本路径  
  文化形象的培养、修炼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靠从小到大持之以恒的习惯、坚持、执着,才能奏效。从多数成功范例看,不外四句话:
  近朱者赤久久功。指的是善于向身边的道高者学习,多交益友、文友,善待文人,爱护文物,亲近文学。耳濡目染也好,浸淫漂染也好,附庸风雅也好,总比发愣、搓麻、混迹来得好得多。久而久之,必有效果。
  腹有诗书气自弘。读书是文化修养的不二路径,且对任何人都有效。广泛读书,不求精通,而求泛知;不求伯牙,而求伯乐;不求教导人,而求不上当。这应该是领导干部读书的应有态度。知道的多了,气度、谈吐自然不凡。
  俯仰天地面大众。胸怀全局,亲近群众,与公众审美标准、价值标准保持合拍,不曲高和寡,也不亦步亦趋,更不离心离德。在保持引领地位的过程中,保持情趣共享,思想共鸣,适度超前,时刻清醒。这是官员文化修养的一条重要信条。
  大气天成路路通。凡是大器多是晚成,凡是大气、大成、大化的,多是得之于天成。凡事要讲机缘、过程、时效,一旦机缘已现、过程做足、时效已到,则可一通百通,造化神秀。所以,得之自然最为可贵,不可生安白造,寄望一夜脱胎换骨。
  (本文原载《学习时报》2012年9月10日第11版。作者:郑雁雄,系中共广东省汕尾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