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迸发文化新活力

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综述之五
发布时间: 2013年02月03日   来源: 人民政协报   
简报22期
专稿:
 
编者按:中共在十八大报告中吹响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冲锋号角,也为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时”,加上我市拥有“地利”——由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相孕育出来的独特的咸淡水文化(孙中山文化)、“人和”——以孙中山为代表浩若繁星的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史的杰出人物群。天、地、人,三才俱,我市文化产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也将迎来跨越式大发展。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同志在学习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中深刻体悟到了会议的实质,特别推荐刊发在《人民政协报》上的文章《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迸发文化新活力——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综述之五》供大家学习。

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迸发文化新活力
——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综述之五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富裕起来的新中国如何铺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怎样承担好悠久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与会全国政协常委、委员们对此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认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懂得美才会善
在2006年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学界就展开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全国政协常委、委员们对“三个倡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结合平时工作和调研的成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建言献策。
  “我们在经济社会转型中,确实感觉到了道德危机和价值观的嬗变、剧变。在大家都奔钱而去的过程中,出现了道德的迷失和信仰的错位。讲‘核心价值观’,就不能不去关注重建信仰、充实精神支柱的问题。”叶小文常委表示。
  提及信仰,近几年来,铺天盖地的电视选秀节目以及网络的色情、低俗语境对正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浏览网页内容逐步取代了阅读经典的时间,新传媒正在塑造和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而来自西方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冲击着他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常委和委员们表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重视青少年这个重要群体,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蒋效愚委员在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发言时指出,在20世纪后半叶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过程中,都曾出现过社会价值观念混乱、崇洋媚外、追逐国外名牌和时尚、本国文化遭遇冷落、民族艺术生存艰难等现象。但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之后,本国传统文化重新开始受到重视和推崇,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再次受到社会肯定,传统艺术、传统风俗节庆等重新开始流行。
  “特别是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之后,这种传统文化的反弹成为社会的一种大趋势。这是经济快速发展、文化需求急剧膨胀,经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后,社会呈现阶段性反思、理性回归的一种反映,也是传统优秀文化内在定力、魅力的一种韧性表达和张力坚持。”他说,我国正面临着人均GDP5000美元的“中等收入陷阱”,经历着中等发达国家下一步发展的阵痛期。借鉴国外一些国家从发展到发达所经历的过程与特点,结合中国的实际,使我们更看到十八大部署的前瞻性与战略性,更感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课堂进头脑。对此,曹小红常委介绍,中国的教育在传授知识方面有着坚实的基础,但在思想道德培养方面有所欠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青年一代。
  多年来,来自香港的伍淑清常委不仅关心和关怀香港青少年教育状况,也对祖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高度留意。她说,“文化维系国家发展大事,应从小、从家庭推进中华文化教育,国家应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普及和保护。”她着重强调,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光是知识的教育,还要重视德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在叶小钢常委眼中,美育工作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效途径。“审美素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自省、自觉的基本前提,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自强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和文化人格的重要体现。”他说,凡是有过重大创新的科学家,往往都有较高的审美素养:爱因斯坦是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牛顿擅长写诗;李政道精通美术、京剧……通过普及美育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继而提升整体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因此,叶小钢常委建议文化部或教育部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建立发展国民美育的长效机制,扎实稳妥地推进美育事业的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人民生活更幸福
  “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文化体制改革的脚步更加快了。作为其中一项内容,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提高服务效能,在十八大报告中被进一步明确。
  来自四川凉山的阿什老轨常委非常了解少数民族民众在先进文化方面的匮乏。他在发言中质朴地坦陈,在落后的凉山地区要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极其重要又难做的工作。如何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入大山里的群众中间?他认为,主流媒体在这方面的作用应该放大。因此他呼吁政府加强对民族地区主流媒体的扶持力度,“从领导职数、干部编制方面给予合理保证,由财政完全负担《凉山日报》彝文版、凉山广播电视台彝语频道和《凉山文学》的全部费用。”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贵在“服务”二字。这是一项民生工程。蒋效愚委员在发言中表示,切实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打牢“文化民生”的基础,满足广大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需求。“国家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围、内容、标准、目标、进度要求和考核验收职责。地方各级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标准、目标、进度要求和考核验收职责。重要的是明确职责主体,保障财政投入,落实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的政策。”
  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除德育、美育外,体育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胡家燕常委提出,“小康社会里,人民不能不健康”。她说,近年来,体育界全国政协委员将工作重点放在全民健身、提高青少年体质方面,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促进了《全民健身条例》的出台,并针对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2010年,中国科协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为3.27%。“这虽然比2005年的1.6%有了进步,但中央提出到2015年公民科学素质要达到5%,我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时间紧迫。”齐让常委表示,十八大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强调了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他相信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科技工作者会为国家更加强大、人民生活更幸福作出新的贡献。
增强文化竞争力  拥抱中华文化的灿烂明天
  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自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后,文化事业得以进一步繁荣,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活力增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包括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刘晓峰常委对此表示完全支持,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民族文化很重要,没有高素质的国民,只有高水平的指标,我国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赵启正常委长期致力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实践。他表示,当代公共外交强调公众的参与。公众如果有了公共外交的自觉,不仅提升自身素质,也提升中国人的形象,促进我们的文明进步。“各国给予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机遇对外说明自己、表达观点。”
  而在中华文化如何走出去这方面,伍淑清常委则给了更具体的建议。她说,“香港地区的文化除了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之外,因为毗邻内地的岛屿特点,中西交汇是其最大的吸引力。”她表示,香港融合中西特点的多元文化,导致传统观念碰撞,促进人们进一步思索、探求,也导致多元文明,丰富了中华文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出国旅游、商务活动已经变得非常便捷。伍淑清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应该进一步发挥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点的作用,利用这一平台“请进来”并“走出去”,充分了解国际文化市场的走向,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系统构筑文化产业链,探寻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常委和委员们一致认为,应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一定会迎来中华文化的灿烂明天。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2年12月3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