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文萃 > 正文

定位“文化中点”,倡建“新文化圈”

——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取向刍议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20日    作者:丘树宏  

编者按:

   2014年5月20日上午,省政协文化与文史委召开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研讨会,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受邀出席并作了《定位“文化中点”,倡建“新文化圈”——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取向刍议》的主题演讲。省社科界专家学者田丰、梁川、林有能、黄淼章、顾涧清、周林生等参加会议并发言。市政协委员、市社科联主席胡波也出席了会议。

   现将丘树宏主席的发言稿和有关文章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定位“文化中点”,倡建“新文化圈”

     ——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取向刍议

                丘树宏

 

一、关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有两条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一条是陆上的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的丝绸之路。
  2013年9、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两次出访期间,分别就如何挖掘利用这两条丝绸之路历史资源,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想。其中对于陆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对于海上丝路,则提出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也叫“海上茶叶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千年之间,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的影响最大,是海上丝路的经典之作。

二、关于海上丝路的文化元素。
  海上丝路不仅是物质贸易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是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的脐带。她不仅将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传至世界各地,也输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世界各国各民族通过海上丝路相互兼容、兼收并蓄,丰富和发展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对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估量。不管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中国人和全人类创造的奇迹,都是中国和全世界共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
  古代海上丝路涵盖的范畴远比陆上丝绸之路广大,几乎包括了太平洋所有的海岸线,甚至连接到了大西洋的一些范围,是一个大文化圈的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海上丝路的文化影响力和空间范围大大超过陆上丝绸之路。

三、广东是海上丝路的“文化中点”。

   广东是海洋大省,是中国海岸线最长、海疆最广的省区,全省大陆岸线3368.1公里,海域总面积41.9万平方公里。

   因为海洋的缘故,广东自古就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了海洋交往,是与海洋并通过海洋与世界沟通最早的地区,自然,也是海上丝路最早的肇发地和重要节点。就海上丝路的所有共性内容和特点来说,广东全都具备,无一遗漏。

   然而,广东在海上丝路这一重大的历史时空概念中,表现得更为集中、更为突出、更为重要,一直以来其他地区难以比肩和不可替代的特点和地位作用,却更在文化方面。我们完全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广东是海上丝路最重要的“文化中点”,是中国通过海上丝路与世界各国交往交融、世界各国通过海上丝路与中国沟通融合的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这里暂且先不进行科学的考证工作,只讲讲其中四个最重要的表现:

   1、广东除了广州、澳门两个港口在海上丝路的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之外,从东面的汕头港,到南面的徐闻港,包括从广东分出去的海南省的港口,沿海地区无一例外地都参与了海上丝路,其各地的文化元素都在海上丝路中有着丰富的遗存。

   2、作为“文化中点”在海上丝路中体现得最为典型、突出的,是广东将中华文化,包括广东文化推介并融合到东南亚地区,而这些地区的文化与中华文化、广东文化又最多相类之处,再加上这些国家和地区数以千万计的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和发展,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海上丝路“文化圈”现象。这种情况,甚至在亚洲的东部包括日本、南韩和朝鲜,南部包括印度、不丹、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都一样存在。

   3、因为广州港,尤其是澳门一段历史时期的特殊作用,海上丝路不仅连通了太平洋的广泛地区,后来甚至扩大到了大西洋地区。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区域同样如此。

   4、广东作为海上丝路“文化中点”的角色作用,经过两千年左右历史的时空积淀,典型地在两个历史阶段得到火山爆发般的体现。第一个阶段是在100多年前,广东在中国的近代史进程中作用巨大,成为中国近代史、近代文化的先行地和重要窗口;第二个阶段是在30多年前,广东再一次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作用巨大,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和重要窗口。这种情况在今天、以至今后还将继续延伸和加强。

四、倡建“海上丝路新文化圈”。

   因应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构想,陆上丝绸之路有关方面反应迅速、动作连连。10月11日,陕西省举行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讨会”,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与战略意义,如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亚欧经济合作,以及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西安如何定位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相关方案已经提上重要日程。最近,即将举办大规模的丝绸之路文化节。其他有关的省份也跃跃欲试,正在加紧筹划大动作。

   然而,习近平同志建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好像相关方面还没有什么大动静。即使有,所提的口号也都一律是简单重复习近平总书记的提法,并没有很好地考虑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提炼出自己的重点和特点来做。

   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产业、科技等方面,海上丝路都大有做头。广东做什么?怎样做?本人建议除了积极配合国家并结合自身实际来做外,广东在海上丝路中最有做头、最具竞争力的,应该是“文化”。

   因此,建议广东省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以“六个一工程”作为战略进行研究部署。

   1、一个倡议。即倡建21世纪海上丝路新文化圈。

   2、制定一个战略方案。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新文化圈来定位、决策、规划、部署全省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工作。

   3、建设一个平台。与广交会相对应,在广州或合适地方,规划建设一个以文化为主题和引领的海上丝路新文化圈交流合作区。

   4、创设一个大型论坛。即在文化交流合作区创设一个国际级的海上丝路文化论坛。

   5、成立一个专门机构。成立21世纪海上丝路新文化圈信息中心和研究中心,生产一系列海上丝路新文化圈文化成果。

   6、创作一台节目。打造一台表现全方位表现海上丝路主题的精品舞台节目,并予以全媒体化利用。

   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新文化圈,与新时期中央和国家赋予广东的任务定位完全一致,也与广东人文精神的内核相一致。广东要通过发掘、传承、弘扬和更好地发挥21世纪海上丝路的文化桥梁、“文化中点”作用,争取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各有关省份和城市,特别是东海、南海和渤海沿海地区的城市的支持,联合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等地区,以文化为引领,研究并出台建设海上丝路新文化圈的战略思路、具体设想和工作方案,借助于以上“六个一工程”,借助于广交会、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发展论坛、博鳌论坛、东盟博览会等平台,重新连接中国与古代海上丝路曾经有过交往的所有国家和地区,以至更为广阔的范围,以文化切入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构建海上丝路新文化圈,实现海上丝路文化复兴,从而为广东实现三个率先两个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至为中国和相关国家与地区、乃至全世界全方位交流合作,为构建全球各国的新世纪友好关系、保障和实现全人类的永续和平发展,做出特殊的贡献。

                              2014年5月18日

 

 

 

           中国梦呼唤“海上丝路”复兴

         (载2014年5月14日中国文化报)

                   丘树宏

 

   2013年9、10两个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时连续两次讲到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盛赞中哈传统友好,全面阐述中国对中亚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政策,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其作为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从10月2日开始,习近平开启了印尼和马来西亚的东南亚访问之旅。10月3日,在印尼国会大厦,习近平在演讲中用一个词、两首歌、三个故事作为线索,尤其是重点讲到了郑和,以期开启新时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接棒继续书写中国与东南亚的千年情谊。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那么集中突出地利用两条丝绸之路开辟新时代的外交,值得称道和深思。

   似乎有点儿“先知先觉”,2012年7月以来,本人接连创作了大型史诗《海上丝路》、大型音乐情景歌舞《海上丝路·香云纱》和大型史诗《Macau ·澳门》、《珠江》等,还为香港大公报撰文“呼吁建设海上丝路新文化圈”,目的就在于引起人们对一直以来几乎无人问津的海上丝路的关注和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本人对习近平关于海上丝路的阐述,反应特别敏感和强烈。

   海洋的发现与利用,无疑是人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大进步。而通过海洋达至的各个新大陆的发现,更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大跨越。通过这个大跨越,人类大大扩展了疆土,更大大扩展了视野;前者是有形的,是人类借以生存发展的资源,后者则是无形的,是从有形资源衍生出的一种崭新的文明——海洋文明。

   而中国,则是海洋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走向海洋的国家,是最早的海洋文明古国。中国是龙的国度,龙是中国最重要的图腾。水,包括江河、大海,都是龙的家乡。是龙,就注定要走向海洋。且看《山海经》;且看《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如果说这是神话而不足以说明,那就看看中国所有沿海城市在新石器时代的那些出土文物吧;如果还不能说明,那就再看看以下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称霸中原时,曾越海北上在山东半岛南部建属地琅琊,统治达数百年;公元前219年盛夏,秦始皇派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从渤海出发去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海上丝绸之路由此盛大启航;公元3世纪有遍航南洋的朱应和康泰;公元4世纪有从印度只身航海归来的法显,后著书立说,传扬佛经,对中国宗教和文化影响深远;公元5世纪有远航美洲的慧深;公元7、8世纪有远航南洋和西亚的达奚通、杜环和义净等人;公元11世纪有出使高丽的徐兢;公元14世纪有两次遍航亚非的汪大渊;至于15世纪率庞大船队七下西洋遍访亚非的郑和,更是对国内外形成了巨大历史影响。此后又有鉴真和黄檗、隐元等和尚数次渡海,登陆日本,传播文化和宗教,成为中日深为敬佩的博学大师。其中,日长崎福州寺(又名崇福寺),竟有十位闽僧从中国东渡来相继主持,影响深远。以上航海无论是时间上,还是规模上都是当时世界领先的。

   当然,这样罗列,并不意味着我们无视或否定世界各国的海洋文明及其贡献。实际上,如果从地域上分,除了共同的海岛文明外,世界上至少有这样几大海洋文明;

   一是大西洋文化。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一带。从15世记开始,世界文明的中心,由中国和穆斯林世界,转移到了大西洋亚沿岸地区。渔猎、航海、15世纪~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化的特色内容。大西洋文明特点是,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科技和文化发达,从十五世纪一直到今天。在全世界,现在的主流思想,无论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出自于大西洋文明中的思想;而现在的世界财富和世界的思想文化,以及科学中心,还是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现在的学术交流,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依然是在大西洋沿岸地区。

   二是地中海文化。地中海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一片宛如水槽的海域,人们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化、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枢纽,是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往来的捷径,因而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就成为列强争夺的场所。18世纪初,英国曾把地中海当作自己的“内湖”。19世纪初拿破仑横行欧洲时,就曾想夺取英国对地中海的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地中海成为交战双方海军积极活动的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意海军同英国的海军在地中海进行过激烈的争夺。时至今日,西方大国还在地中海进行着日趋激烈的争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迄今,美国第六舰队一直以地中海为根据地,西方一些大国的海军舰只也经常在这里游弋,加剧着紧张气氛。从舰艇数量看,今日的地中海,已成为一些西方军事大国军舰集结密度最大的海域。

   三是太平洋文化。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化———中国秦、汉、唐、明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向日、韩、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化(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回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化,以及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粤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效应。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化之结合。海洋文化以渔业(如:大马哈鱼与金枪鱼捕获、加工、外销),牧业(牛、羊、驼畜牧),肉、毛、皮加工、制造与贸易,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化。

   回顾和反思以上几大海洋文明,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包括渔猎、航海、宗教传播、移民、发现新大陆、贸易、人文交往等,但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海洋文化却几乎是贩运人口、掠夺资源、侵略战争、殖民地的同义词。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都是靠海上争霸发家的。借助于海洋争霸,欧洲人将多少发现的新大陆掠夺成为自己民族、自己人种的“国家”,又“殖民”了世界上多少的国家和地区。

   而在太平洋文明中,除了日本步西方后尘,严重沾染了西方海洋强国的强盗、海霸习气外,以中国为中心的海洋文化,特别是以郑和七下西洋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却完全与西方海洋文明相反,体现的是公平交易、交好往来、和平共处。600多年前,中国明成祖朱棣主政期间大张旗鼓地开展海外邦交活动,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诏令三宝太监郑和率二万七千余人,驾着最大长44丈、宽18长的数十艘宝船出发,开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航行。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庞大、航迹至之广远,称雄于古,蜚声至今,成为中国和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为世界文明与和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想想,在那个时代,这样大规模、长时间的国际外事活动,竟然如此的平和、宁静、友好,这是一种怎样的气度,一种怎样的风格,一种怎样的胸襟,一种怎样的伟大!

   “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未来。”信然!回想泱泱中国,每当实行海禁的时候,每当实行封闭的时候,每当无视和弱视、失去海洋的时候,就是国家最贫弱的时候,就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而每当国家国门开放的时候,每当国家亲近海洋、重视海洋、走向海洋的时候,国家就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就走向富强。

   “海洋强国!”“中国梦!”久违的抱负,伟大的理想,终于在蔚蓝浩瀚的海洋上空荡漾。海洋强国的范围,当然包括海洋意识、海洋疆土、海洋主权、海洋军事、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等等,但最高、最核心的标志,应该是海洋文化。具有悠悠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和”文化,在一千多年前曾经是世界最早的海洋强国的时候,我们奉行的是“和”文化;今天,从改革开放开始,以至在今后的任何时空下,我们同样永远会奉行“和”文化。“和”,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传统,是“海上丝路”所体现出的文化要义。这,也正是我们建设海洋强国最高、最核心的文化追求,也这正契合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定位。而实现中国梦,复兴海上丝路也是其中应有之义。我们30多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可以看做是海上丝路的延续和提升,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通过海洋强国的建设,全面复兴海上丝路,更好地连接全球、融通世界,将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崭新任务和美好目标。“中国梦”呼唤海上丝路的早日复兴!

 

 

   丘树宏:中山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上丝路主题系列作品有大型史诗《海上丝路》、《珠江》、《Macau·澳门》,大型情景歌舞文学台本《海上丝路·香云纱》,论文《定位“文化中点”,倡建“新文化圈”——广东省建设21世纪海上丝路战略取向刍议》《“中国梦”呼唤海上丝路复兴》等。

   电子邮址:qiush@21c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