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隆都方言》——书背后的故事,与书一样值得书写

一群人的坚持,让60年前国际汉学家的论著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慧 通讯员 戴程志  

  作者易家乐,1949年至1950年在中山地区研究方言。(后人供图)

  发现者陈绍锦,他手中的英文版《隆都方言》难找第二本。 陈慧摄

  译者康志洪,认为翻译此书是一次自我挑战。(受访者供图)


引言
  “亚二二,偷钱买榄豉。亚爹[话]割耳,亚妈[话]唔是。”(家中第二子,偷钱买榄豉。爸来割耳朵,妈说儿无过。)
  昨日 ,坐在南朗镇家中那杂乱的书报堆里,年近八旬的老先生陈绍锦眯起眼,捧起那本已经发黄的线装英文版《隆都方言》,翻一翻,放下,又捧起新的中文版看一看。他用苍老的隆都话,读起了书中记录的童谣。
  1958年还是高中生的陈绍锦就希望有一天能看懂书里全部内容,如今已近耋耄,愿望方成真。这本60 年前由丹麦人用英语写作、研究中山隆都方言的学术书籍,中文版在2016年底终获授权在中山出版。
  一本关于中山方言的研究书籍,为什么能在沉睡一个甲子后重新苏醒?陈绍锦这位普通老人为什么能成为本书中文版的校对?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方言的研究又价值几何?“出口转内销”的翻译过程艰巨为何又值得付出?这一连串的“为什么”,构成了书背后的故事,这个故事所彰显的社会价值,也许比书更有价值。
  “但正是因为年代已久远,现在的隆都话又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本书记录下来的发音、民间习俗、童谣等,成了丰富的史料价值,让后人得知演变的路径,具有对比研究的价值。”——本书后期编辑郑梅清
  “老人对隆都方言的热爱、对这本书的珍藏与坚持,是中文版出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陈绍锦所做的事值得尊重,即使只是一个校对。因此我们也要将他的名字写在封面上。”——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刘秀莲
  丹麦小伙请申明亭女士当“音模”
  1948年,丹麦大学生易家乐(So-ran Egerod,1923-1995)来到中国南方,站在一个正在渐渐消失的方言岛前。此时他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在汉学和东亚语言研究方面取得成就;更未预料一个甲子后,自己的博士论文会成为见证隆都方言演变、牵动中外学者的丰富史料。
  当年,只有26岁的易家乐刚获得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经由哥本哈根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授予的一项资助,用于中国方言的研究。1948—1950年他旅居中国,其中 1949年7 月至1950年1月主要在中山地区。这个勤奋刻苦又充满天赋的小伙子用7个月学习了澳门地区的标准粤语、中山客家方言、石岐方言以及隆都方言。
  在《隆都方言》前言中,易家乐简单记载了自己学习隆都话的方式。在澳门他遇见了祖籍中山沙溪申明亭村的张太太(本名杨彩霞)。张太太在申明亭村长大,后来移居澳门,是一位小学教师。除了会讲隆都话,张太太还会讲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但不会外语。易家乐首先用钢丝录音机录制张太太发音,其次由张太太书写成中文,最后由易家乐本人标音。与此类似,文言文或普通话文本也由张太太用隆都方言文读发音录制在录音钢丝,再由易家乐本人标音记录下来。
  书中采用高本汉所著 《词典》中收录的汉字作为调查卷,由张太太除了用隆都方言文读发音和白读发音进行朗读,并常常用短语和句子对白读用语进行解释。调查卷经删减后,又交由申明亭学校的师生以及两位操隆都方言的石岐居民进行了核对。1951年易家乐完成了自己的哲学副博士学位论文,但未获出版。1953 年,他又重续对旅华期间所收集资料的研究,修改扩充后成书。
  1955 年 7月8日此书被哥本哈根大学纳入哲学博士学位论文公开答辩。
  此后易家乐在学界崭露头角,又陆续发表多篇汉语方言研究的论文,并著有《泰雅语—英语词典》等。1975年欧洲的汉学家联合成立了“欧洲中国学会”,易家乐担任第一任会长;担任丹麦科学院院士,是瑞典隆德大学的荣誉博士。随着易家乐的成就越来越高,人们渐渐淡忘了他最初的那本《隆都方言》,此书的出版社在1976年后也再没有任何书籍出版,或许已倒闭。
  沙岗墟里淘旧书相送
  对易家乐的故事,1956年的陈绍锦一无所知,那时他还只是个爱读书的初中生。他与学校一位姓陆的老师常相约去沙岗墟淘旧书。一天他在老师书柜里发现了一本一半是英文一半是中文的线装书,中文部分记录了部分隆都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童谣。母亲是沙溪龙头环人的陈绍锦自小就会讲隆都话,因此对这书很感兴趣。“陆老师说是从沙岗墟淘的,我就叫他送给我。”当时的陈绍锦没有想到,这句话使60年后的自己成为了这本书的中文校对。
  高中毕业后,陈绍锦依然爱读书,还喜欢研究对联、方言,为侨刊、报纸写写通讯稿。他还曾在本报副刊开个《方言杂锦》的栏目,介绍中山地区的方言。几十年过去了,陈绍锦一直珍藏着这本书,不时还会拿出来翻一翻,很想知道前半部分的英文写的是什么内容。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认识了外事侨务部门的同志,就把这本书拿出来请对方看看。外事侨务局的同志看了后,发现这是一本语言学术研究的书,后面的中文仅是其中一部分白读、文读范例的文本。这种专业书籍非一般翻译短时间能完成。至于这书本身的研究价值和历史价值,还需专家再进行研究。于是外事侨务局的同志把老人和书推荐给了市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
  2012年初,政协文史委主任刘秀莲见到这本线装英文书的时候,距离其出版已经50多年,易家乐也已经去世。
  “这是我们的地方言,隆都话是中山一个特有的文化符号,我们必须要保护。”这是刘秀莲第一次看到书和老人时,就毫不犹豫的决定。“我们文史委收集文化和史料的定位,不会是大众畅销书。我们要做小众的,那些市场化、大众化、个人做不来的事情。只要对社会、对百姓的价值有意义,就去做,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保存下来。”
  决定重新编印此书出版后,刘秀莲开始多方查找原作者和出版社。后来才发现易家乐已去世,原出版社也已消失,这本英文书在中国也几乎不见踪影。无论此书能否再出版,但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是首先必要的。她只好借陈绍锦手中的那本原版,一页页复印,然后寻找可以翻著作的合适译者,这一找又是大半年。
  接下挑战自我的高难度翻译
  为什么外事侨务局和政协文史委都对此书的翻译无能为力,需要花大力气另寻译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院副教授康志洪说,只知道中山是一个方言岛,但从未听过隆都方言。他从事的就是语言学,尤其名词术语的转换。他平时并不翻译一般的书籍,他所翻译的多是名词术语多、难度高的书籍。抱着对语言学的兴趣,也为了挑战自己,他接下了这个翻译工作。可这书难出新高度,康志洪有过那么一两次放弃的念头。“最后跟自己说,连这么难的书都能翻译,以后还有什么能难倒我?”
  此书使用了大量的专业名称和术语,这是最大的一个难点。在中外文互译的过程中,专业名称和术语的术理极其费时、费力。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专业名称、术语能够译出来,还不如说只能查出来,这需要译者做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检索工作。另一方面,源自中文的专业名称和术语也需要通过一个回译过程重返中文。与其他专业名称、术语的翻译相比,这种“出口转内销”式的翻译处理更加困难。因为这些源自中文的词语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基于不同的汉语方言语音、按照不同的转写系统进入英语或其他西方语言,对现代的译者来说,本来面目难以恢复。
  从2012年10 月接受任务,到2014年秋康志洪利用课余时间埋首译书。这期间,他不耻下问各方请教。如书中有许多涉及方言的标音符号,甚至一般的电脑文档也无法输入。康志洪又请教了暨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郑梅清,就一些无法解决的方言问题进行协助。郑梅清说,闽方言多变繁杂,在易家乐那时用非母语写出来已不容易。再翻译回中文,确实是一个很高难度的挑战。“但正是因为年代已久远,现在的隆都话又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本书记录下来的发音、民间习俗、童谣等,还增添了更丰富的史料价值,让后人得知演变的路径,具有对比研究的价值。”
  除此外,康志洪发现书中引用的民谣和民间传说汉字版本在描写和准确性方面有误差。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康志洪专程从广州到中山拜访陈绍锦老人。在老人家堆满书报的家中,康志洪拿着书籍一页页向老人请教,“当场跟他核对。有些词语,他用隆都话一读,再一解释,我就恍然大悟了。”陈绍锦老人从此书的收藏者又转换身份,成为重要校对人。
  2014年秋,康志洪终于完成了中文译稿,可此书却依然无法出版。政协文史委面临着新的难题,中文版权的授予该找谁?
  中外接力寻丹麦作者后人
  康志洪在翻译书稿的同时,政协文史委主任刘透莲就寻找解决版权的方案。按照著作汉译本需要得到原出版社或原作者的后人授予。既然出版社已消失,那就只能找后人了。政协文史委开始通过省市的外事侨务部门委托在丹麦的华侨、中国留学生等帮忙寻找,历时一年多未果。201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的编辑们通过邮件,联系上了易家乐原工作单位——北欧亚洲研究中心的学术主编嘉瑞德·杰弗逊。嘉瑞德·杰弗逊帮忙咨询了易家乐曾任教的哥本哈根大学人文学院,并请求其同事帮忙寻找易家乐的后人。
  经过接力寻人,找到了易家乐其中一个女儿英格里德·尤金尼亚,她是哥本哈根大学临床护理学教授。得知中山计划出版《隆都方言》中文译本时,她十分欣喜,并联系了自己的另外两位姐妹。三姐妹很快决定将此书的中文译本版权授予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有限公司。2016年12月,中文版的《隆都方言》终于面世。此时据其英文版出版已经60年。
  1955年,当其线装英文版的《隆都方言》出版时,易家乐在正文前郑重标注“献给我的老师”:“凯伊·巴尔”“赵元任”“K·格伦贝赫”“叶尔姆斯列夫”“高本汉”。他这五位老师中,三位属于语言学界的泰斗级汉学家。叶尔姆斯列夫是丹麦语言学家、哥本哈根学派领军人;瑞典的高本汉是世界汉学里程碑式的人物、美籍华裔的赵元任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人。新出版的中文书淡黄封面上“隆都方言”四个橘色字依然采用了60年前赵元任为原版题词的中文,竖排在右上角。封面的左下角,专门标注了三个名字
  【丹麦】 易家乐 著
  康志洪 译 陈绍锦校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刘秀莲说,虽然陈绍锦老人只是其中一个校对,但老人对隆都方言的热爱、对这本书的珍藏与坚持,是中文版出版的一个很重要因素。“他所做的事值得尊重,即使只是一个校对。因此我们也要将他的名字写在封面上。”背 景
  中山市是一个方言岛,广东省的三大方言——粤语、闽语、客语兼而有之。中山闽语方言分布在五桂山区的外围和石岐以西地区,其中又细分为三乡话、隆都话和张家边话。这三者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其语音“隔村而殊”。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加快以及各类现代传媒的广泛应用,方言快速衰微,村里讲方言的人越来越沙。中山的方言岛在缩小。《隆都方言》简介
  全书分为概述、共时描写和历史渊源三个主要部分。在概述中,作者简述了隆都方言所处的地理、人文历史环境、音位符号的确定和非隆都方言的音位标注进行了说明。共时描写是全书的精华,在这部分中,作者对隆都方言的音韵、词序与词类以及隆都方言与主流方言石岐话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供了十分详尽的隆都方言字音表,并通过音位标音、汉字书写和英译的方式整理出一些隆都方言的白读和文读文本。在历史渊源部分,作者将隆都方言的语音追溯到中古汉语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