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 正文
《孙中山》交响组歌:广东重大人文历史题材创作的新突破

用“中山声音”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2017年03月29日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李欣  

1.jpg

27日晚,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在孙中山纪念堂隆重演出。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2.jpg

男歌手现场放声高歌。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3.jpg

女歌手现场放声高歌。 南方日报记者 叶志文 摄

“桂山下,兰溪畔,山河绿如蓝;小小翠亨村,走出一个人。”舞台上合唱团童声稚嫩,歌声中回忆起百年前一个中山男孩的往事;舞台下观众听之动容,脑海里浮现出他跌宕起伏的一生……3月28日,2017年中山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洽谈会暨第四届“中山人才节”隆重拉开序幕。前一天晚上,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以下简称《孙中山》)在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举办演出,为第四届“中山人才节”献上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

自2011年诞生以来,《孙中山》已经第11次作为中山市文化交流项目,在广州、北京、中山、珠海等地及马来西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巡回演出。作为一部广东省原创大型交响组歌作品,《孙中山》是对作为广东省重大题材的孙中山文化,在艺术创作上进行的一次全新突破,掀起了全新的孙中山文化热潮。

创新之作

以交响组歌形式表现孙中山文化

作为中国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作为伟人孙中山的故乡,中山市在2007年率先提出了‘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并将‘孙中山文化’工程放在中山文化名城建设八大文化工程的第一位,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致力建设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市政协主席、《孙中山》项目总策划、总撰稿人丘树宏总会聊起彼时的创作初衷。“我决心写一部有关孙中山的文学作品。”刚有了这样的思路,丘树宏的脑海里便很快涌入了表现孙中山的电影、文学等各类文艺作品。

“这么多内容,我似乎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似乎还留有一点遗憾,存有许多期待。”最终,丘树宏在一个全新的领域,找到了“填补空白”的构想:以交响组歌这种音乐形式,以“横向”的视角来表现孙中山文化。

丘树宏怀着对孙中山先生无限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借百年辛亥际遇,在多年来对孙中山学术研究和感情投入的基础上,历半年时间,于2011年7月份精心创作了《孙中山——献给伟大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组歌,组歌一经问世便得到海内外广泛好评。

《孙中山》的推出,更是得到了广东省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经专家组严格论证后,决定将其列为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重点文艺项目,拨出专项资金、组织省内一流作曲家进行谱曲,并对协调广州交响乐团演奏、排练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一声声惊世诤言横空出世,一串串落地春雷轰天炸响……”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孙中山》于2011年11月8日在广州星海音乐厅首演,十个章节的作品,首次运用大型交响组歌形式全面诠释了孙中山的思想、精神和文化,成为塑造孙中山全新音乐形象的开山之作。

随后,《孙中山》于当年11月12日在中山市首届孙中山文化节闭幕式暨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上上演,一时掀起了一股观赏交响组歌艺术作品的新热潮,成为广东文艺舞台上光彩夺目的色彩。11月23日晚,《孙中山》又借全国第九次文联代表大会和第八次作家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的契机,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公演一场,更是为当时的北京带来“初冬里的文化春意”。

“悠悠咸淡水,沧海变桑田;走出一个人,点亮一片天。”《孙中山》走出中山,走出广东,最终走向了全世界。文化潮流

“一带一路”交流的独特文化使者

继2011年11月先后在广州星海音乐厅、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北京中山音乐堂进行演出后,《孙中山》又于2012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两次全场播出。《孙中山》从中山走出,迈出广东,最终走向全世界。以“孙中山文化”为名义,从2012年至如今,《孙中山》所到之处皆能掀起当地文化潮流。

2012年8月11日,《孙中山》走出国门,来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首次海外巡演。

彼时,吉隆坡国际会议中心影院厅里座无虚席,来自海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界的各界代表与马来西亚华人华侨、吉隆坡市民等近3000名观众,一同见证并欣赏了中马艺术家带来的《孙中山》精彩演出,感受到在交响组歌艺术表现形式下,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精神、文化以及人格的全新形象和独特魅力。

此番演出既是《孙中山》作品的首次海外巡演,也是其作为广东本土原创交响组歌作品首次走出海外,是广东省和中山市政协借助文艺作品,携手拓展公共外交关系实践的一次新尝试、新探索。

2013年7月24日,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专题晚会举行之际,《孙中山》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上演,来自两岸政界、经贸界、学术界人士,以及港澳和海外有关知名人士、侨领、中山市民共1300多人同场观看了演出。现场演出不仅让在场台湾同胞大为震撼,更是直接为《孙中山》迈入宝岛台湾叩开了交流大门。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也是《孙中山》开启全球巡演的重要节点。是年9月,《孙中山》作为“纪念孙中山150周年诞辰暨国庆音乐会”的重要节目,首次在香港文化中心连演两场;随后,在11月20日晚,《孙中山》又重返吉隆坡,当地观众甚至有从数百公里外驱车前来,一时间大有万人空巷之境。

走进香港、重返大马,展现出的是《孙中山》艺术作品的海外影响力,而首次赴台湾演出,则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12月18日晚,《孙中山》在台北国父纪念馆隆重上演,这既是《孙中山》全球巡演活动的第五站,也是以孙中山为主题的大陆原创交响组歌作品首次赴台演出。当晚,来自台湾的2000多名观众在现场欣赏了如诗如画的交响组歌,现场观众纷纷被这部有温度、有情怀、有深度的精品力作深深打动,全场不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沿着孙中山的足迹,《孙中山》先后走进北京、吉隆坡、广州、中山、珠海、香港、台北等地演出;在新时期“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下,《孙中山》更是凭借孙中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广泛的人类性和世界性,得到海外众多华侨的热捧,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各种意识形态的障碍,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的深入交流,成为“一带一路”交流上独特的“文化使者”。

全新诠释

讲好中国传统优秀人文历史故事《孙中山》在海内外一次次成功的登台演出,不仅是对“孙中山文化”的全新诠释,其对于抽象思想、精神、文化与历史的精妙提炼与升华,更是为国内众多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全新的诠释功能和注解标杆。

“‘孙中山文化’包含三个方面,一方面既有孙中山思想、精神和他的主义,另一方面也指代这些思想、精神和主义背后的文化元素。”作为《孙中山》核心主创,丘树宏多次强调,“孙中山文化”更少不了孙中山本人作为文化人、演讲家,乃至诗人的文化背景。

《孙中山》无论在哪演出,“震撼、精彩、感动”永远是观众们评价用得最多的形容词,这离不开作词丘树宏、作曲刘长安等创作团队饱含崇敬之情的谱写。“一个饱含感情,契合孙中山民生思想和博爱精神的文化精品,一定会受到各界的欢迎,一定会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中国三大男高音之一,莫华伦在北京专场演出后十分激动地说。

其次,讲述孙中山的各类文化作品汗牛充栋,但多从“点”来体现孙中山某个时期、某段经历、某种思想、某种精神,又或纵向展现孙中山的人生历程。《孙中山》反其道而行之,首次从“横向”表现孙中山的思想、精神、文化与人格,并诠释其历史贡献、现实作用和未来意义。同时,配合上旋律优美的音乐、颇具岭南风格的配器、精炼易懂的文学语言,让深邃的孙中山文化、极广的孙中山生涯变得有章可循、深入浅出,在不同肤色的人心中引起强烈共鸣。更为重要的是,《孙中山》的创作与问世,展现了中山这座伟人故里的文化自觉,在不断擦亮孙中山城市文化品牌的同时,成为新时期讲好“中山故事”“广东故事”的最好范本。五年来,陪伴《孙中山》全球巡回演出的,是中山市政协在海内外开展的20多场讲座、报告,配合上《孙中山》演出,不仅让观众对孙中山有了全新认识,更是伟人故里对孙中山文化进行再认识、再弘扬的全新探索。

中国的汉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在广东则落脚在三大族群上。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以各自不同的文化,从历史的时空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不同阶段、不同地域、不同宗祖的风采。

对于如同“孙中山文化”一般如此重大的、意义深远的历史文化题材,我们该如何面对、如何发掘这个人文富矿?如何在新时期讲好“中山故事”“广东故事”,甚至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孙中山》的创作与问世,给出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解答。

■声音

广州交响乐团团长陈擎:

《孙中山》可“走出去”多演出

3月27日晚《孙中山》的演出,是我们第5次演奏该曲目,也是我们第三次回到中山这座伟人故里、《孙中山》诞生地来演出。

2011年第一次将《孙中山》以交响组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搬上舞台,这是第一部有关孙中山的音乐作品,引领了一大批有关孙中山音乐作品的创作热潮。《孙中山》对于用音乐形式来表现孙中山、传播孙中山文化,无疑具有开先河的重要意义。音乐是最能打动人心的艺术题材,好的音乐作品对听众的情感方面,具备天然的共鸣。《孙中山》拥有极好的唱词,文本磅礴大气、感人至深,配合上厚重的交响乐,具有极强的现场感染力和穿透力。同时,在10个章节过渡节点上,我们特意从配乐中精选出一段极具岭南特色的主旋律,作为串词的配乐,在岭南本地传统乐器高胡的演奏下,使得《孙中山》较之随后涌现的各类有关孙中山的音乐作品,拥有独特魅力和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形式。

孙中山既是我们中山人,也是广东的重大人文历史题材,更是属于世界的精神文化瑰宝。《孙中山》自诞生以来便风靡海内外,这样极具世界性、人类性的重大人文历史人物,特别适合作为文化交流作品“走出去”。这种好的题材需要我们未来多演出,向世界传播“孙中山文化”、唱响“中国故事”。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金旭庚:

挖掘广东重大人文历史题材需要群策群力

对于挖掘好包括孙中山文化在内的“人文富矿”,首先必须要实现集体创作、集体书写。孙中山文化这座富矿的内容实在是太庞大、太繁杂,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组织型创作能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用最充分、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展现出重大人文历史题材更宏观、更具世界性的方面。2011年《孙中山》问世后,至今已在海内外演出11场,取得了很大的世界影响力,这为唱响中山声音、广东声音、中国声音,在世界舞台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外,这种组织型创作不仅需要优秀的团队,还需要充足的资金、长远的规划作为保障。当下,广东省已经提出要创作一大批展现岭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创作一批反映“粤人、粤事、粤味”的文学精品。这必须调动和整合起广东全省的创作力量,宣传部门、文化部门、文联、作家协会、各类媒体、海内外侨胞要联合起来一起做大、一起做好。

在广东还有许多重大人文历史题材值得去挖掘、创作、传播。就中山本地而言,除了孙中山文化,还有传统艺术形式“咸水歌”,跳出中山而言,客家新民歌、粤语歌曲、潮剧、汉剧这些不同艺术形式,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重新思考。

当然,讲好新时期的广东故事,还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步把已有艺术作品传播好,一步步把优秀的人文历史题材挖掘好,在这方面《孙中山》具有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