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群众修好“门前路”打通“断头路”
发布时间:
2014年04月2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林志强
省媒记者在我市镇区采访。记者吴飞雄摄
4月16日下午,记者随同由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广东电视台等省级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乘车来到民众镇接源村,汽车沿着崭新的水泥路向前行走,该村一河两岸整治后的美景尽收眼底。
汽车在新建的十四顷桥前停下,记者一行下车缓缓前行,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沿河两岸有许多新房正在施工建设,不断有小车进进出出,宁静中透着勃勃生机。很难想象,以前这里的村民要将农产品运到外面,靠的只是小农艇。
正在河边沿着水泥路散步的68岁村民黄锦龙告诉记者,以前这条路只有1米宽,且是泥路,要到村外只能步行或踩单车,遇到下雨天情况更糟糕,小孩子都无法走路去上学。由于交通不便,村里的经济也受到影响,能买得起小车的村民很少,就算买了也开不进来。
为解决村民交通出行难题,2011年,该村把河堤拓宽。近两年来,市交通运输局投入近320万元,帮助该村加快硬底化建设。其中十四顷9队、10队的硬底化项目各长500米、宽5米。如今一河两岸的水泥路畅通无阻,小型货车可以直达田头,收购农产品。
接源村村委会主任吴盛祥告诉记者,项目的建设,不仅为村民切切实实解决了出行难问题,由于农产品的运输渠道畅通了,村里的土地租金也不断在攀升,已由2009年的每亩1000元左右升到现在的2000多元。
路通财通,黄锦龙则兴奋地告诉记者,如今他三个儿子买了五辆小车,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记者了解到,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市交通运输局坚持“服务群众,利益向下”。修好“门前路”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去年,该局共推动农村公路硬底化项目70个,建设里程38.1公里,惠及12个镇区34个行政村13万多村民。
离开风光旖旎的一河两岸,记者一行乘车来到了沙仔大道。这条连接民众、三角两镇的大道总长1945米,早年由于征地拆迁问题,导致剩余300米路段无法建设,成为“断头路”。去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断头路”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通过既合情合法又灵活主动的拆迁工作模式,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该项目的飞地问题,于当年9月27日正式建成通车,成为去年首批通车的“断头路”项目。该项目的建成,连接了三角进源路及省道S111线,打通民众镇、三角镇交通脉络,有利于完善镇区路网,保障群众出行安全,促进两镇经济社会发展。
一位骑摩托车经过这里的林姓村民看到有这么多人来这里考察,便停下车来。他告诉记者,以前要到三角镇要绕10多分钟的路,现在方便多了,他做的装修、木工生意也好了许多。
着重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着力打通“断头路”也是市交通运输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亮点。该局副局长廖鹏告诉记者,去年19条镇际未连接重点道路已接通14条。目前,剩余的5条“断头路”也正在密锣紧鼓地加快推进,其中有4条已经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剩下的翠景南路也计划近期进场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