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修身“固于制”褒扬激励“促向善”
五年来该行动已初步形成机制系统,逐渐成为中山人的文化自觉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20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吴森林
“修身积分卡”电子系统让市民有了加分平台、村社区有异地务工人员担任特别委员参与决策、1100多间修身学堂遍及城乡,成百万市民精神家园……弹指五年间,当年提出的修身行动已经渗透到中山人的工作生活中,逐渐成为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培育文明人和文明风气的成效机制,走出一条把全民修身行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的全民修身之道。
■全民修身成为中山人的文化自觉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这是一代伟人孙中山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一个世纪后,伟人故里为寻找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 “最大公约数”,构建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创造性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民修身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胆探索和开拓,正是中山人秉承伟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体现,更是取得“仓禀实”后社会如何“知礼节”的时代新命题。
来自粤东的苏先生十年前大学毕业留在中山工作,由于没有落户中山,苏先生坦言缺乏城市归属感。两年前,苏先生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儿子差不多到了入学年龄……发愁之际,朋友告诉他尝试申请积分入户入学。苏先生梳理一下自己的积分条件,学历、房产、纳税……后来凭着入户入学积分卡,苏先生小孩去年如愿进入了东区一所公办小学。苏先生告诉记者,正是中山开放包容的社会机制,让他们获得了平等的社会资源,也是他们选择继续在中山安居就业的缘由。“我现在还领取了修身积分卡,参加各种修身和志愿活动,挺有意义的。”
2012年,沙溪镇龙山村、龙瑞村率先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探索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为村“两委”特别委员,拓展异地务工人员“参政议政”渠道。目前全市210多个村社区聘请了来自外省的560多名新中山人担任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他们除列席“两委”会外,还通过驻室接访、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辖区居民意见及诉求并提交村委研究,跟踪督办村(居)民代表大会、村(居)委会有关服务管理事项的落实情况,确保村居民、异地务工人员诉求得到解决,利益得到保障。
四年前,经历140多年风雨的烟洲书院成为修身学堂,目前全市1100多间“修身学堂”成了市民修身学习的好去处,修身行动已经成为中山人的行动和文化自觉并落地生根。
■全民修身已经初步形成机制系统
启动全民修身行动之际,市委市政府深知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把修身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日常中,让他们随时感受、随时实践,而且需要缜密的制度化建设,通过五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发挥了约束、引导和规范作用,最终让全民修身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2011年-2015年,我市将全民修身行动分解为启动年、普及年、巩固年、深化年、规范年。五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从精神和物质上褒奖人们的道德行为,推动修身行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制度规范相一致,让全体市民通过修身行动更有获得感;探索实施修身积分制,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推进全民修身,对修身行动进行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使之成为单位评优评先和个人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鼓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参政议政,用道德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健全修身平台体系,打造特色修身项目,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制度的常态化长效化,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修身,促使人人向善,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鲜活感人故事:照顾两位智障儿半个世纪的伟大母亲麦婆婆、“最美售票员”李元娟、坦洲“托举哥”余修凯、勇救落水女子退役武警章立……这些都是全民修身“固于制”新气象的最好注脚。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晨虹所言,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循着“启于学、育于家、立于业、践于行、固于制”的布局全方位系统展开,经过五年探索和完善,全民修身行动已初步形成机制系统,基本构建了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
■全民修身成为中山人的文化自觉
修身岂为名传世,作事惟思利及人。这是一代伟人孙中山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一个世纪后,伟人故里为寻找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上的 “最大公约数”,构建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创造性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全民修身行动。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胆探索和开拓,正是中山人秉承伟人“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体现,更是取得“仓禀实”后社会如何“知礼节”的时代新命题。
来自粤东的苏先生十年前大学毕业留在中山工作,由于没有落户中山,苏先生坦言缺乏城市归属感。两年前,苏先生碰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儿子差不多到了入学年龄……发愁之际,朋友告诉他尝试申请积分入户入学。苏先生梳理一下自己的积分条件,学历、房产、纳税……后来凭着入户入学积分卡,苏先生小孩去年如愿进入了东区一所公办小学。苏先生告诉记者,正是中山开放包容的社会机制,让他们获得了平等的社会资源,也是他们选择继续在中山安居就业的缘由。“我现在还领取了修身积分卡,参加各种修身和志愿活动,挺有意义的。”
2012年,沙溪镇龙山村、龙瑞村率先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探索聘任优秀异地务工人员为村“两委”特别委员,拓展异地务工人员“参政议政”渠道。目前全市210多个村社区聘请了来自外省的560多名新中山人担任村(社区)“两委”特别委员,他们除列席“两委”会外,还通过驻室接访、走访调查等方式广泛收集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在内的辖区居民意见及诉求并提交村委研究,跟踪督办村(居)民代表大会、村(居)委会有关服务管理事项的落实情况,确保村居民、异地务工人员诉求得到解决,利益得到保障。
四年前,经历140多年风雨的烟洲书院成为修身学堂,目前全市1100多间“修身学堂”成了市民修身学习的好去处,修身行动已经成为中山人的行动和文化自觉并落地生根。
■全民修身已经初步形成机制系统
启动全民修身行动之际,市委市政府深知这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把修身融入到百姓生活的日常中,让他们随时感受、随时实践,而且需要缜密的制度化建设,通过五年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规范体系,发挥了约束、引导和规范作用,最终让全民修身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2011年-2015年,我市将全民修身行动分解为启动年、普及年、巩固年、深化年、规范年。五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从精神和物质上褒奖人们的道德行为,推动修身行动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制度规范相一致,让全体市民通过修身行动更有获得感;探索实施修身积分制,以“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推进全民修身,对修身行动进行科学有效的量化评价,使之成为单位评优评先和个人发展进步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鼓励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参政议政,用道德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健全修身平台体系,打造特色修身项目,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制度的常态化长效化,激发了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参与修身,促使人人向善,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鲜活感人故事:照顾两位智障儿半个世纪的伟大母亲麦婆婆、“最美售票员”李元娟、坦洲“托举哥”余修凯、勇救落水女子退役武警章立……这些都是全民修身“固于制”新气象的最好注脚。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人文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葛晨虹所言,中山全民修身行动循着“启于学、育于家、立于业、践于行、固于制”的布局全方位系统展开,经过五年探索和完善,全民修身行动已初步形成机制系统,基本构建了新老中山人的共同精神家园并塑造了一个完整的现代人文精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