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 > 正文

五大短板拷问中山城市交通发展

(专题片解说词)
发布时间: 2017年10月27日    

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命脉。

“十二五”期间,是中山交通发展大跨跃的时期,五年累计投入250亿元推动交通大发展,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建成并投 入使用,全面完成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工程,累计改造和建设村级公路608公里,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增至323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由2011年的106公里提高到2016年的180公里,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能力、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中山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成就值得自豪,问题必须正视。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省“十三五”规划建设的重大“窗口”机遇期面前,中山要建设成为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要求面前,在中山要打造大交通,搞活微循环,实现外联内畅互通的格局,仍然面临着“五个难于支撑”的短板,如果不切实解决,中山在大湾区中的大通道、大发展将如沉重翅膀,难于腾飞。

短板一:交通建设受制于珠三角各市各自为政,难以支撑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

中山位于珠三角几何中心,从《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到近两年的《珠三角全域规划》,无不从珠三角全局出发,谋划统筹协调发展。但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各市着眼于行政地域的“一亩三分地”,各自为政,造成部分设施衔接不畅、建设浪费。比如港珠澳大桥由双Y方案调整为单Y方案后大桥的综合效益难以充分发挥。中山与珠海之间的跨界高速公路及干线公路规划接口十多个,但现状只建成几个,大量主干道级别的道路有待打通,部分接口还存在错位、建设标准不一致、建设时序不同步等问题,严重影响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各自为政的交通建设,往往因缺乏一盘棋的统筹整合,导致地方利益割据,难以支撑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需求。

短板二:交通设施承载力偏弱,难于支撑中山打造珠西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要求

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是全球成熟的湾区。从发展情况看,快捷、可靠、高效的多层次区域交通设施,是支撑湾区人流、物流高效运作的关键。其主要包括完善的轨道交通网、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机场群以及完善的水运网络。

但目前我市这4张网都不够健全,与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设施发展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缺乏战略性交通设施的支撑。

铁路网方面,我市目前还没有一条运营的国铁线路,深茂铁路和南沙港铁路均还在规划建设当中;现仅有的广珠城际轨道能与广州、珠海、江门联系,但开行的跨线长途列车班次还较少,没有中大型铁路客运枢纽站,更缺乏与粤西、成渝、关中的直达班次,也缺少与深圳、东莞、南沙、前海、横琴城际轨道联系,严重抑制了中山中长距离轨道交通出行需求,弱化了中山的区域辐射力。公路网方面,我市高速公路密度为8.8km/平方公里,与珠三角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现有高速公路布局缺乏与珠江东岸的直接对接,需绕行虎门大桥;中心城区与外围镇区之间的“环形+放射”状的主干线公路网络尚未形成。对外交通的互联互通毫无疑问是中山提升自身在大湾区站位、格局影响和作用的动脉触手,如不能实现实质性突破,则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短板三:交通结构不合理造成添堵,难于支撑市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期盼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据统计,2015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3.39万辆,比上年增加 8.06万辆,同比增长7.2%;到了2016年,全市仅小汽车就达86万辆,年增速达22%。仅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小汽车保有量达到29.5万辆,同比增长17.9%。但过去五年,我市城市道路新增量极为有限,再加上部分车主不文明驾驶习惯、道路秩序混乱等多种因素叠加,拥堵现象日益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诟病。

纵观国内外城市治堵经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核心在于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目前,我市主城区居民出行机动化程度为53.1%,慢行出行比例为46.9%,机动化出行超过慢行出行。虽然近年来,公共交通得到快速的发展,但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公交线网覆盖面和发车密度偏低,一些公交线路平峰期需等上半小时才有一班车,不利市民出行。此外,我市各镇区发展较为独立,城市结构呈分散发展形态,城市居民出行以街镇内部出行为主,出行距离较短,公交与摩托车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因而促使市民偏向小汽车和摩托车出行,形成班次少无人搭的恶性循环,公交出行比例不到小汽车的一半。

交通结构不合理是交通拥堵内在的原因。要打造特色公交都市、发展慢行交通,就必须加强监测、提升公交服务、科学评估,优化中山交通出行结构,对小汽车拥有和出行进行调控,结合不同区域公交服务水平和交通拥堵情况,实行分区域差异化停车供应和收费,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实现调节交通需求、优化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目的。

短板四:电摩乱象愈演愈烈,难于支撑平安中山、智慧城市的发展需求

我市目前小汽车保有量为86万辆,本地号牌摩托车保有量31万辆,外地摩托车长期在中山行驶的,约是本地摩托车的一倍以上,尤其是古镇、小榄等镇区。另外电动自行车约110万辆。行驶过程中大量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在小汽车之间随意穿梭,极易引发交通事故。中山绝大部分道路缺乏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大量电动自行车、自行车、行人混在一起通行,行人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电动自行车没有实行上牌管理,大量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不带头盔驾驶、在机动车道上随意穿插逆行、乱闯红灯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一些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经常会使得原本只是暂时拥堵演变成大拥堵。加强和规范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的管理已刻不容缓,必须出台相关制度进行管理,并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提升交通综合管控水平。

短板五:“九龙治水”分散管理,难以支撑城市发展对现代交通管理的创新需求

和国内大中城市一样,目前,中山的交通发展和管理处于“九龙治水”的状态,涉及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主要有交通局、发改局、规划局、住建局、公路局、交警支队等10多个部门,这样的体制面临诸多问题,如政府部门间事权划分混乱、多头管理、管理体制不顺,市级职能偏弱、统筹协调力度不足,出现问题互相扯皮、推诿,以及综合管理欠缺统筹考虑等。尤其是道路施工、维修,以及规划、建设缺乏全盘统筹,道路重复开挖比较突出,如起湾道施工一年多次开挖令交通变得更加拥堵,严重影响市民出行。另外镇区之间的规划道路标准不一,建设难于对接实施,制约了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十三五”期间,我市应按照交通运输部要求,积极探索形成“一城一交”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为建立畅通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体制保障。

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山在对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的部署上,未来6年将投入1400亿元布局大交通,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交通优势也将日渐凸显。在今后的3至5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交通大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五大短板犹如五记重重的拷问:打造珠江西岸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担当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几何中心,中山,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