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市产业平台建设 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中山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之一,具有产业链齐全以及区域位置等优势。市委、市政府正大力推动建设的九大市级产业平台集聚了我市土地、技术、人才等多方要素资源,既是我市全面构筑“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城市发展新格局的重要阵地,也是我市融入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重大历史发展机遇面前,我市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将其打造成集聚产业创新要素的东部环湾创新发展带和西部优势产业升级带,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问题分析
(一)平台建设推进力度不足。市级产业平台各园区的建设与管理主体目前主要是所在地的镇区政府,虽然在重大项目的招引方面实行市级统筹推动,但以镇区为主体的建设模式对高端产业、高端人才、高端资源等要素的吸引力不够,在财政投入、用地安排、招商引资、综合管理等方面难以满足市级产业平台的建设需要。
(二)土地要素制约严重。我市是全省唯一减量规划的地级市,当前土地开发已接近上限,且存在“三规”不符、部分园区收地缓慢等问题。村级工业区大多产业定位不高、规模不大、效益不好,“小散乱污”特征较明显,但却占用着大量的土地资源,并面临着污染与安全生产方面的压力。
(三)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不明显。九大市级产业平台大部分园区集聚程度不高、规模效应不明显。各园区在招商引资时大多关注引进企业的数量和单个企业的投资规模、行业特性及发展前景,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协同度不高,产业链多而短,由于缺少龙头企业,产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不明显。
(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我市创新资源禀赋不足,缺乏高水平理工大学和大院大所以及前沿高端平台,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导致科技创新缺乏源头活水,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同时,科技创新政策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协同力度不够,未形成有机整体,对科技创新未能提供有效支撑。
二、对策建议
产业发展平台是我市当前及今后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须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和魄力,高位谋划、全域统筹,高起点规划,重点发展、做大做强智能家居、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产业集群。
(一)加强产业平台建设的统筹协调。加大市级统筹力度,对产业平台各园区的建设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推进。一是按照“积极推动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部署,发挥火炬开发区园、翠亨新区园带动作用,依托民众园和三角园的连片可开发用地,大力整合与集中各方资源,重点打造由市层面主导建设和管理的具规模的先进制造产业平台。二是对小榄园、古镇园等园区,在重大项目招引实行市级统筹的基础上,由所在地政府统筹园区建设和管理,既解决镇区政府在重大项目招引方面力度不足的问题,也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激发镇区活力。三是建立部门间联动协调机制,着力协同及时解决平台及项目建设问题,简化审批手续,提升审批效率,进一步缩短项目落地时间,确保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四是加大扶持力度,适当拓宽平台建设扶持资金使用范围,鼓励镇区因地制宜,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建设,发挥大型企业在资金支持及运营方面的优势,有效解决地方政府资金受限与建设管理方面的问题。
(二)优化整合土地等要素资源。着眼长远、谋划全局,将潜在的土地空间释放出来,破解工业发展土地资源制约瓶颈。一是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使用“全市一盘棋”机制,对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统一修编,优化全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着力解决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为产业平台建设提供用地保障。二是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全市土地现状摸底调查,大力开展已批未建用地清理工作,为项目落地腾出土地指标。三是大力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破解工业企业建设用地指标短缺的难题,特别是对于产业基础较成熟、连片可开发用地面积较小的园区,应加大挖潜改造力度,实施拆迁重建,鼓励通过“工改工”升级原有厂房,腾笼换鸟,引进优质项目。四是建立项目、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跨镇(区)、跨园区流转机制。在用地规模与指标方面向产业平台倾斜,优先为产业平台项目安排用地指标,切实解决因用地指标不足导致产业平台优质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问题。
(三)推动产业集聚培育做强。按照产业平台的规划与定位,遵循“龙头带动、链条延伸、要素集聚”的思路,着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一是开展专项招商、靶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聚焦世界500强企业、国企央企和上市公司,大力引进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和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的“高精尖”项目,快速形成规模效应和产业聚集。二是按照“强链、补链、延链”的思路,做强做大平台产业链,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发展格局。重点扶持现有龙头骨干企业在平台增资扩产拓展产业链条,通过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和拉长链条,加快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营造集群发展良好生态,加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做好服务配套,为平台内企业提供基础性和共性技术开发合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成果转化等覆盖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推动产业大平台与公共服务小平台同频共振,协作共进。
(四)多方位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一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资源落户中山。二要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央企在中山设立科研创新平台,以“一事一议”确定扶持方式和扶持力度,以平台为依托吸引技术、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加快在我市集聚。三要加快谋划建设集孵化、加速及科技成果转化于一体的科技园区,促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人才团队+成果产业化”的一体化布局,推动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四要积极推进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合作,通过院地合作方式在中山共建光子科学中心,开展先进激光技术研发、先进光源研究,力争打造中国的极端光设施,建成世界领先的研究平台。五要争取资源、要素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形成强大的政策合力,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发言人杨绍平,系致公党中山市委会委员;三角镇人民政府副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