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委员履职 > 正文

刘庆苗委员风采

发布时间: 2005年05月01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程明盛  
  [center][B]流水线上走来“设备通”[/B] ——记全国劳动模范、市政协委员刘庆苗[/center]   他终日与轰鸣的机械设备为伍,但他在嘈杂的流水线上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机械设备,不断改造设备,成为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制罐分厂人人敬佩的“设备通”。他在用一双巧手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编织了自己绚丽的青春。4月30日,他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center][B]巧手创造800万元效益[/B][/center] 10年前从市技校走出来的刘庆苗,只是制罐生产线上最普通的操作工。但他创造的价值却是不平凡的,多年来,他对设备进行大小革新和改造20多项,创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万元,综合经济效益800多万元。 占据行业龙头地位的凯达,每年要生产大量气雾罐,因此,制罐分厂成为企业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这里进口设备与国产设备、新设备与旧设备并用,刘庆苗从不同的设备中找到了灵感,发现了价值。一台新设备来了,他会从中解剖出效率提升的奥秘,消化吸收后在旧设备上加以利用;一套价值不菲的进口设备运转起来了,他会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发现洋设备的核心技术环节,然后在国产设备上进行相应改良;甚至,他在洋设备上找到了缺陷…… 前年,公司斥资六七百万元从国外引进的一台反边封口机,这台设备改变了原有设备只能用0.2毫米以上厚度的铁做原料的局面,大大节省了原材料,并提高了生产效率。那么,能不能在原有设备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令原有设备也用0.18毫米铁生产呢?于是,刘庆苗对进口设备原理进行解剖,探索出改良模具的方法,尽管10多次试验均以失败告终,最终,这一大胆设想于去年3月变成现实。此举不仅令企业不必继续进口昂贵的反边封口机,还使企业一年省下价值100多万元的原材料。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80494][IMG]../data/photo/News/tn_20055198558898.jpg[/IMG][/URL][/align] [center][B]听机器轰鸣就知设备故障[/B][/center] 要问刘庆苗对制罐分厂的设备有多熟悉,周围的同事会告诉你,有刘庆苗在场,大家就不用担心设备突然出故障。刘庆苗告诉记者,听听各种工序的设备有什么异响,感觉一下跟正常情况有什么不同,就知道故障所在,并找到解除故障的办法。走在出罐口,看到罐的焊缝有问题,发现漏罐现象,就知道问题的源头。 刘庆苗的这种“听功”和“火眼金睛”从何而来?自进入凯达以后,刘庆苗天天守在车间,与设备为伴,历任包装工、机械工、副班长、班长等,现任制罐分厂车间线长,天长日久,他与机械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将机械设备当成了朋友。工作之初,每有闲暇,他就向师傅请教;工作之余,他一头扎进书店,查阅相关资料,或通过互联网了解相关设备信息,往往一有新设备问世,他就对其性能、技术有了相当掌握;技改中遇到技术难题,他会向专业人士求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他就走进各种技术培训班充电,并考取了高级技工,目前正在攻读行政管理专科自考课程。他感言,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坚持、再坚持,并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设备,就能找到解决技术难题的金钥匙。 [center][B]一次事故激发求知欲望[/B][/center] 人们无法想像,一个仅有技校毕业起点的年轻人,一个仅有10年工作经历的技工,讲起设备来可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不逊专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刘庆苗对机械设备着迷前,还有一段惨痛的经历。1996年4月,工作不到一年的刘庆苗出事了,而且就出在自己的岗位上。那天,他正在一台封口机前操作,一不小心,星轮将衬衣绞了进去,只听咔嚓一声,左上臂一阵撕心裂肺的疼痛,他的左手臂骨折了。他被紧急送往医院,一住就是一个月,其间两次手术,等他再次走上岗位时已是半年后了。痛定思痛,他总结这次事故的教训时认为,是自己对设备认识不够,才会发生如此悲剧,如果具备相关知识,小心一点,就不会有事故发生。从那一刻起,他发誓,一定要摸透这些设备的脾性,并改进这些设备,既为自己的安全,也为同事的安全。从此,刘庆苗有了一种无法遏止的求知欲,想方设法了解生产线上的设备。 他也希望更多的技工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热爱机械设备,深入了解自己操作的机械设备,从中发现许多奥妙,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今年的政协会上,身为政协委员的刘庆苗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为产业工人提升技能、提供对口专业课程的建议》,这一建议正是结合自己自学机械设备技术的感悟提出的,他希望更多同龄人掌握技术,提升技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