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2016年第10期简报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19日    

第十期

(总第65期)

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6年9月21日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市政协港澳台外侨民宗委苏州和南京调研报告


为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三五”的核心战略部署,聚焦战略实施,发挥好政协职能,精准参政议政,2016年5月23至26日,在市政协港澳台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委组织下,刘传沛副主席率领20余名港澳委员到江苏南京市和苏州市进行专题调研。调研深入高新产业集聚区和代表性企业,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分析其发展路径,并在此基础上对加快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出了政策建议。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纲要”中将创新发展放到了事关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8月,市委市政府领导就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召开了工作现场会,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明确了目标,要求从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度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要求来认识和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增强实施这一战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本次调研正是基于此紧迫任务的现实要求,目的是将苏州工业园区和代表性企业视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标杆,研究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厘清影响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明确加快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方法。

一、调研对象概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概况

设立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位于千年古城苏州东边,行政面积278平方公里,是我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建园22年来,工业园区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加快产业、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促进园区发展。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7%,其中R&D投入占GDP比重达3.35%。近几年园区发力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调整重点加速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值去年分别增长了27%、37%和40%。目前园区是我国唯一聚“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为一身的高新产业区。2016年伊始,园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强供给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结构、提升发展质量,进行二次创业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具体措施是靠新技术、新产业、新人才、新模式、新企业、新资本,发展新经济,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创造新需求,加快构筑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科技研发创新、城市功能创新,持续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率先实现创新成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引擎,实施从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动力转换。

(二)英达科技集团概况

位于南京新港开发区英达科技集团是公路养护与建设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993年,致力于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自主研发的就地热再生技术可实现原路面材料100%原价值循环再用。目前已发展成为行业独家集材料与技术研究、设备研发与制造、工程施工、人才教育的“四位一体”的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行业内独有的“公路医生”定位,通过自主创新在养护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止2015年4月,获得近200项国家专利,研发的就地热再生成套设备与施工技术被交通运输部鉴定为“国际领先”,其编制施工规程行业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二、调研分析

我们立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别从产业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和市场创新分析苏州工业园与当地领先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路径,为我市提供经验。

(一)基于产品供给的产业创新

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需求结构的变化,地区的主导产业要及时调整,结合本地区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方向和全球产业分工格局,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使产业发展再次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苏州工业园区主动把握经济新常态,经历了“去工业化”和“再工业化”的二次创业,产业结构向着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型。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7%,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2.5%,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跨越式成长,2015年三大产业产值分别增27%、37%和40%,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基于技术供给的科技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就必须发展创新型经济,改善技术供给,创新型经济是以知识和人才为依托,以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为着力点,以创新产业作为标志的。截至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累计建成各类科技载体超380万平方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国家级创新基地20多个、各类研发机构450个,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苏州纳米城等创新集群基本形成。百度创业中心、硅谷PNP等一批创新孵化器落户,有8家创新型孵化器被认定为国家级,新认定众创空间30家。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累计有27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入驻(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个),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去年企业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80%。要素载体和智力供给的充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园区整个产业由要素驱动型向技术提高型转变。

(三)基于制度供给的管理创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改善制度供给,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与经济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建立科学的政府决策机制,促进政府规划和行为的长期化。苏州工业园区政策供给精准发力,先后实施“扎根计划”和“云彩计划”,激活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又通过设立产业扶持资金,引进和培育一批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相关的云应用、云服务创新创业型项目。今年5月园区出台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行动方案》进一步释放发挥企业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和聚焦扶持力度,提供补助资金和平台支持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加快从制造优势向“制造+研发+营销”优势转变,推动产业迈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进而增强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能力,不断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四)基于智力供给的人才创新

为了集聚人才、留住人才,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以苏州纳米城、国际科技园、创意产业园、生物产业园、中新生态科技城及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新载体,为人才提供发挥才智的空间和舞台,赢得高端人才纷纷入驻。截至2015年底,园区已会聚国家知名专家118名、省“双创人才”137名、姑苏“领军人才”209名,大专以上人才占就业人口比重达40%、总量保持全国开发区领先。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推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人才与技术相互支撑、人才与资本深度契合、人才与市场高效对接的人才管理与开发新体制,进一步促进了高层次人才和海外人才集聚,目前园区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达3万人以上,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比例超过11%。

(五)基于“一带一路”的市场创新

园区依托国家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项目,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际化水平,将原有以欧美为主的市场多元化,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扩大出口,有针对性的组织企业赴沿线国家参加国际展会,加大参展政策扶持。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零税率政策,深度开拓东盟市场,加大俄罗斯、印度、阿联酋等辐射力和带动力较强的贸易市场开拓力度,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轻纺、机电企业在沿线交通枢纽和节点建立自主营销网络、售后服务中心、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2015年,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551亿美元,占苏州市进出口总额的17.7%,占江苏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量的47.5%;截止2015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园区投资设立的实际运营企业约为10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约111亿美元,约占总额的10%;园区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共投资了254个境外企业,协议投资额26.3亿美元。

三、加快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已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一轮发展的意见》、《中山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工作要点》,有效促进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目前全市在优化创新布局,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载体,构筑创新业态等方面都走在全省前列,2015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较2014年增加128%,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0家,较2014年增加150%,孵化器达到20家,较2014年增加100%,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6700宗,较2014年增长100%。我市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同时也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与苏州等城市相比,在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新兴业态集聚区层次和能级、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和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尚存在不小的差距,加快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着力制度供给创新,提质政府服务

完善制度供给将新的要素引入原有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并实现新的组合,通过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去推动企业层面的创新。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发挥好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作用,建立“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着力创新载体打造、资源整合,与知名高校和科研院建立的合作机制,建立产学研联盟促进跨界融合的产业发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寻求全球合作,推动资源对接、产能合作、创新合作等,带动相关行为主体的全球化拓展,吸纳国际资源。

(二)着力提升项目供给,激活发展内生动力

重点抓好一批带动性强、成长性好,能代表我市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的项目。重点建设大数据为依托,“互联网+”为特色的崭新业态和以自动化为手段,能提升“智造”能级,又涵盖了研发、制造与销售等完整产业链项目。选择那些既拥有品牌优势,又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是典型成长型科技企业的项目,使其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力军和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三)着力要素供给,集聚创新资源

搭建要素共享与配置平台,加速技术、资本、人才等多种要素的协同配置,做好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大力度引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实践创新基地,汇集高端人才,增强企业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加强我市与国家大院大所合作,大手笔推动国家级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我市设立产业化基地和研发分支机构,使我市成为科研院所重要的优秀成果研发、转化承载基地。

(四)着力扩大载体供给提高创新载体承载力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中高端产品、技术比重,扩大高质量、高水平有效供给,对原有载体进行扩载,提升创新承载能力。以“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引领,加快火炬区、翠亨新区高新产业集聚区龙头建设和新型专业镇建设,提升东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首位度,做好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从产业链发展的高度进行招商选商,以“亲商”理念构建好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生产、生活软硬件环境设施,提高生活配套设施的便利化、品质化和人性化,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精品宜居城市。

(五)着力提优智力供给,积蓄创新发展后劲

大力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发展的高端、重大项目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核心领军人才和团队,要实施重点资助,增强政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发挥好人才的“伴生效应”用好引进领军人才和关键人才带动一个团队、一批人才成长,带动一个产业发展。

(六)着力产融融合,提升创新生态

加快科技创新金融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率先出台科技创新产业化制度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打通产学研的渠道,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对科创、战略新兴企业进行全面、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围绕产业链完善资本链,围绕资本链助力创新链,搭建三链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七)着力外引内联,发挥侨乡新优势

中山是伟人故里全国著名侨乡,“孙中山文化牌”、文化“侨牌”是中山丰厚及独特的宝贵资源。近年来,市政协及市政府有关部门藉此以文促贸,以侨促贸,积极做好“三引进”工作,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山对外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本市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名人故里效应及侨乡优势,做好国外招商引资,吸引国外科技投资落地,以及配合深中通道落成后与珠三角东部地区特别是深圳的产业对接等,是我市在十三五时期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课题和工作,需要在顶层有更多的协调及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