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 正文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对中山翠亨新区

发布时间: 2013年09月27日    作者:梁伟发 田丰 陈强 丘树宏  
   近年来,陕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04一2012年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31%的高速增长,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其以文化为引领,促进经济大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可作为促进中山翠亨新区建设发展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一、陕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陕西历史文化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陕西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 ,比当年GDP 增速高出18.9个百分点,占当年GDP比重为3.46%。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预计到2015年,全省GDP总量翻一番,达到1.8万亿元。其主要做法和成效如下:
   (一)坚持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
   坚持大文化引领的创新思路,以文化建设的适度超前为引领和支撑,重点突破、错位发展,将文化产业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实现争先进位。目前,全省文化产业已经涵盖国家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所有方面。包括图书报刊、出版印刷和发行、文化艺术及演出、广播影视、网络文化、文物博览、会展和体育产业。其中不少产业门类在全国居于重要位置或领先水平,极大地拉动了相关产业,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高起点建设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布局得以持续优化。
   自2005 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以来,集中全省力量建设临憧文化旅游产业区等八大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2011 年,全省共拥有文化企业和单位13602个,个体经营户76374 户,当年实现利润和税金142.3亿元。西安市文化企业和单位产业增加值、企业和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总资产,分别占全省的67.1%、45.1%、52.4%和68.5% ,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增加值分别占全省的89.5%、4.5%和6.04% ,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数占72.4%、14.8%和12.8% ,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年末从业人数占81.3%、9.1%和9.6% ,文化产业企业和单位总资产占87.7%、6.4%和5.9% ,基本实现文化产业布局的高度集中和优化发展。
   (三)以大集团打造大产业,形成集群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陕西先后组建了“陕文投”、“曲文投”等一批实力出众的产业集团,所形成的集群带动效应日益显现,继而推动文化产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信.息、设备、资金、人才和销售网络等资源共享,促成文化产业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综合效应,形成以文化旅游、新闻出版、文娱演出等八大行业为主导,以一批大型产业集团为支撑,以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为基础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9 年底,全省文化系统民营文化企业数占文化产业机构总数的68% ,增加值占70%。涌现出华商传媒、大唐西市、西安唐苑、关中民俗博物院、阳光丽都大剧院等民营企业为主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四)不断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用。
   2010年,西安市政府取消无偿拨款给企业,改为政府作为出资人以财政资金入股的方式扶持文化产业企业发展。通过“文化+金融”,将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有效对接,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企业,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降低了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加大了文化产业吸纳资金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文化十金融”的投融资之路能够很好地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五)注重品牌效应,推出“曲江模式”等文化产业发展新亮点。
   曲江新区是陕西省西安市于2003 年确立的以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新区,核心区域面积40.97平方公里。经过10 年的发展,曲江新区坚持“文化立区、旅游兴区”的发展思路,依托西安市大文化、大旅游、大文物的优势,以城市运营收益大力投资文化产业和公共设施,以大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事业和城市新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形成了以曲江核心区为主,辐射大明宫遗址保护区、法门寺文化景区、古城墙景区、临憧休闲度假区、楼道观文化展示区等六大文化板块,总面积136.53 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全新发展格局,成为西安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曲江模式的主要经验有:一是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效结合。曲江管委会一方面以管理者和规划者的身份实施政府职能,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集团公司作用,通过文化产业的收益保护和宣传文化遗址和文化历史,实现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丰收”。二是将文化遗址的原真性和开发性有效结合。在全面保护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开发新景观,开发建成大唐不夜城、大雁塔文化广场和大唐芙蓉园,吸引各年龄层和文化层的游客。三是将文化遗址硬开发(有形开发)和软开发(无形开发)有效结合。在遗址周边适度兴建商业性工程服务项目,不断挖掘遗址资源的科学、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提高和深化遗址旅游的科教游览和文化创作水平,让游客真切体验“大唐风韵”。
   二、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占全省GDP 的比重保持在5.5%左右,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资源分散、结构欠优、融合不够、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为此,可以有针对性地吸收陕西经验,以文化产业为载体,以市场运作为基础,推动广东率先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再创“广东奇迹”。
   (一)把握文化引领要求,促进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
   明确提出“文化引领”的战略思路和战略部署,切实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珠三角地区要坚持以文化打头,盘活既有经济社会资源,通过盘活存量提升增量,如可通过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原有资源产生更大价值。粤东西北地区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灵活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文化经济化、产业化,让丰厚的文化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注重深度发掘广东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发挥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的融合效应,这将是广东未来可资获得更大、更长远发展的重要增量型空间。
  (二)创新文化运营机制,发挥政府和市场双方作用。
   一方面,政府的有形之手要在统筹谋划、统一规划和大力推进上下功夫,高起点大手笔谋篇布局,有效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营造和完善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条件。另一方面,市场的无形之手要更加灵活,既坚持公开、公平竞争,又注重提高效率、提升效益。注重引入多元化投资者,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创新多元化经营方式,推动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和产业化,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要素自由流动。
   (三)挖掘优质文化元素,促进资源与资本的相互作用。
   探索建立适应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大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相互作用。重点保护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阳江“南海一号”、南越王墓等历史古迹;深度发掘万木草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大元帅府、黄埔军校、中山纪念堂、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广东近现代著名历史遗迹的文化魅力;充分发挥葛洪、慧能、康有为、梁启超、郑观应、孙中山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力;高度重视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华侨文化、雷州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继续加大骑楼文化、客家围龙屋和西关大屋等的宣传力度;不断推广粤剧、潮歌、汉剧、木偶戏、飘色等民间文艺。  
   (四)创新文化开发模式,实现文化经济社会全面提升。
   运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在政府领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充分利用教育和研究机构的研发实力,深入挖掘本地区深厚的文化资源,大胆创新,将地方特色文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探索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文化引领作用,以文化产业化创造性地盘活文化资源,把城镇建设成为文化特色更鲜明、文化服务更惠民、文化影响更广泛、文化软实力更雄厚的社会主义强市、强镇。  
   (五)把握产业运行规律,文化与产业规划高度融合。
   一是要大手笔高起点规划文化产业项目;二是要打造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以大集团引领大产业,全面整合广东的文化资源,全力打造广东的文化产业“航母”,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要高档次建设文化产业园区,重点打造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的载体。
   三、对推动中山翠亨新区建设发展的建议
   翠亨新区地处广东省中山市南朗镇,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乡。2012 年,由农工党中山市委会提出的《关于推进翠亨新区建设的建议》 成为当年市政协重点提案,受到省领导的关注。目前,在中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翠亨新区坚持“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城融合、智慧创新、和谐善治”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人文丰沛、环境优美、低碳智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都市”。通过此次赴陕西考察,我们发现,陕西“曲江模式”在促进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方面确有创新之处,值得翠亨新区吸收和借鉴。  
   (一)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提升翠亨新区发展层次。
   翠亨新区作为广东粤台合作的示范区,承载着带动中山可持续发展的重任,也是提升珠江西岸地区核心竞争力、促进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推手。围绕翠亨新区的建设和发展,要积极向国家有关部门争取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支持,将新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一步推动新区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新区规划中予以体现。
   在翠亨新区建设规划中要突出“文化引领、中山风采”的主题,紧扣伟人故里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环境,结合新区发展定位,梳理历史遗存、整体风貌、历史地段、不可移文物、历史建筑、古树古村和非遗现状及保护利用工作,融合文化与旅游资源。打造最集中、最典型、最权威的孙中山文化研究基地,塑造两岸四地交流合作、民族复兴深度研究的品牌形象,将新区建设成为汇聚顶尖人才、构筑思想高地的省文化科研基地。  
   (三)创新引资融资服务平台,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根据新区实际制定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融资政策。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营的开发之路,建立文化企业服务直通车,扩宽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渠道。打破部门条块分割,树立大文化、大旅游格局,形成文化、文物、旅游联合开发、统一运营的市场运行模式,打造一批代表中山水平、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优秀文化产品。  
   (四)积极实施集团带动战略,实现产业的集聚化发展。
   重点推进翠亨国际旅游小镇项目建设,打造以孙中山故居为核心文化景区,集旅游、创意、艺术、休闲、度假、居住、商务等于一体的国际化和复合型文化产业核心集聚区。利用优厚的环境政策优势,培育扶持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相关产业链滚动发展。
 
   (本文原载2013年第6期《专家建议》,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室2013年8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