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以绿色发展为引领 促中山经济新提质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25日   来源: 民建中山市委会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也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瓶颈的必由之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已经从“盼温饱”转到“盼环保”,从“求生存”转到“求生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重要发展理念。绿色经济是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主要内容。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包含环境友好型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和特征。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绿色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

  绿色经济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一是对传统经济技术改造与创新,包括资源削减技术、再循环技术、无害化技术等,减少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环保型企业;二是节约资源的高新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智力资源对环境物质资源的替代和经济活动的知识化、生态化转向,培育和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绿色经济要素有三个,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政策、第三是产业模式。绿色经济的发展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参与。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市经济高速发展,但粗放型模式受资源、环境约束,已不可持续。只有切实加强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上世纪90 年代我市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2004年启动“国家生态市”建设,拒绝污染项目落户,立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造,经过20多年努力,生态文明这一理念深深扎根于伟人故里,绿色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近年来市政府每年提出实施的“十件民生实事”,推进环保设施建设,污水处理、雨污分流、河涌整治、垃圾处理、绿肺工程、生态景观等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强化执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软措施也同步进行,绿色专业镇发展已蔚然成风,绿色发展已是我市经济的重要组成。虽然如此,我市绿色发展仍存在以下四大瓶颈:1.发展战略规划滞后;2.未能建立有效激励约束机制;3.自主核心技术短缺;4.产值效应不理想。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发展战略规划滞后。在绿色经济发展浪潮下,存在地区间、行业内盲目发展、重复建设;绿色经济项目的研究、开发、创新不到位;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到位; 

  二是缺乏体系完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具体细致的专项法规,对企业污染行为的处理力度不够;法律法规强制性不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一大“软肋”。

  三是核心技术“卡脖子”。发展绿色经济,核心技术是关键。我市绿色经济产业从事的还是传统的装配,未掌握核心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专业人才匮乏,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四是产值效应不理想。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未能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政府面临巨大压力,导致绿色产业发展步履艰难。

  我市绿色发展已有一个好的开端,但针对存在的瓶颈,我们建议在政策、技术和产业方面,对应开展工作,促进绿色发展成为我市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建议如下:

  一、政策层面

  (一)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政府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与产业结构、资源环境密切相关。我市的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轻工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科学规划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前提,结合我市情况,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二)完善机制,量化奖惩。健全激励机制,财政对绿色经济倾斜,支持重点项目、开展示范试点;出台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绿色投资等环境经济政策;开展生态示范区、环境友好型企业、绿色社区等创建活动。

  量化惩罚措施,强化制度和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和执法,依法关闭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排放污染、造成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追究责任;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弊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阶梯水价和燃煤发电加价政策,倒逼企业走发展绿色经济之路;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标准,依法关闭、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规模。

  (三)建立考核体系。建立绿色经济的评价机制,未来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必定是绿色GDP,绿色GDP使整个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之间达到最优配置,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等为基线,建立生态环保问责制,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

  (四)发挥示范效应。利用示范试点,带动全市绿色经济迅速发展。以翠亨新区为区域试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新型服务业等低碳产业集群,重点探索开展覆盖新区建设、项目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等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产城融合示范,为全市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积累有益经验;以明阳风电为新能源产业试点,以棕榈园林绿色生态试点,以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为绿色文化试点,带动我市绿色经济发展。

  二、技术层面

  (一)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创新服务体系和人才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要素,建立健全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发展绿色经济步调一致。

  (二)统筹项目、产业园区和专业镇布局,从发展战略、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突破等多方面给予人才、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力求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三)推动绿色科技产业化。构建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建立绿色技术评定及推广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成果显著,成果推广应用的企业,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

  (四)建立绿色经济技术服务体系,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引导人才、科研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向绿色经济集聚。给予企业人才、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创新型绿色企业。

  (五)建设绿色能源专业或者引进低能耗研究所。绿色能源涉及动力系统、机电系统、机械结构等,以高标准在大学设立新能源专业,加大对这类专业学生的奖励力度和深造机会。与国内重点大学或研究所建立长期的能源研究机构,从政策和财政等方面进行扶持。

  三、产业层面

  (一)加大投入绿色低碳产业。根据全市生态结构和城镇空间布局特征,将市域空间划分为低碳发展区、减碳引导区、碳排放控制区、生态碳汇区4个区域。低碳发展区,主要包含翠亨新区以及城镇未来扩展的重点区域。减碳引导区,主要包含中心城区、小榄镇、三乡镇、东升镇、南头镇等集中连片建设区。碳排放控制区,主要为坦洲镇、三角镇、民众镇、南朗镇、横栏镇、阜沙镇等周边农田集中区域。生态碳汇区,主要包括五桂山,铁炉山、云梯山等山区、市域内的主干河流廊道以及主要城市公园,为碳净吸收区,对降低流域的净碳排放量意义重大。

  中山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良好生态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树立并擦亮城市品牌的新高标。一是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等,提高绿色低碳产业的比重,降低传统产业的比重。对新能源的消费采用一些刺激、引导政策。二是我们要优化低碳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三是促进特色优势产业低碳发展,推进工业园区低碳化改造。

  (二)改造升级高碳产业。对现有高碳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型专业镇发展的“1+N”系列政策出台,各专业镇走出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有统筹、有技术、有效率的绿色低碳的创新发展之路,通过创新传统经济技术,利用资源削减技术、再循环技术、无害化等技术,改造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经济转型。

  (三)通过新能源革命助推绿色经济,促进新能源供给侧改革,对能源消耗进行总量控制,建立“绿证制度”,规范能源生产、供给、消费、行为习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智能电气、高端芯片五大产业并行发展;做大做强现有的新能源企业,扶持现有的大型企业,加大对技术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大新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建立新能源研发部门,研究并攻克关键技术。打造新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交易中心,成为新能源强市。

  位于火炬开发区内的节能科技产业(中山)基地,是广东省内首个挂牌的节能科技基地,加快把这个基地打造成为新百亿产业集群,淘汰45万千瓦低效能电机,完成5000台新能新能源车的落地任务,提升制造业基础,做大做强LED产业,发展LED产业生态链。开设绿色经济产业园,建立成功的示范区。 

  经历了30多年发展的中山,土地开发强度接近甚至部分超过30%的上限,靠拼土地等要素的传统发展模式对于中山而言难以为继,拓展新的城市发展空间迫在眉睫。2000多年前,中国哲学家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提出“绿色发展,幸福中山”,让我们行动起来,将美丽的中山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绿色经济、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中山。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缔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明天,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