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沾染恶习就会走弯路
——市政协法制委员会对加强在校学生法制和道德观念教育表示关注
发布时间:
2005年02月21日
青少年学生的法制与道德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21日上午,出席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对此表示了担忧和关注,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采取更好的教育形式,实施有效引导,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出力。
[center][B]抽烟是为了协调同学关系? [/B][/center]
一位政协委员以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为例,道出了心中的无奈和担忧。他说,小孩今年读技校,不仅迷恋上网,还经常和同学一起抽烟、喝酒,有一次,儿子和几个同学到家里来玩,还偷喝了家里珍藏的6瓶酒。自己责问儿子,你身为学生会主席为何还要抽烟喝酒?这不是在同学中带了坏头吗?儿子的回答是:恰恰相反,抽烟正是为了搞好同学关系,你不抽就会与同学关系疏远。
“现在一部分学生的行为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这位委员说,“早恋、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也不少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乃当务之急。”他说,有的学校管理有问题,即使是封闭管理,学生打个招呼就能出外,半夜不归去上网或泡吧也没人过问。更有甚者,有人曾向他反映,几次看见有学生在酒吧,他们身旁坐着的竟然是一些“三陪”小姐。
[center][B]学生易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B][/center]
政协委员黄泽科也对青少年学生中这种不良现象表示担忧。他认为,这是个涉及范围广泛的课题,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有责任。对青少年的教育,社会氛围很重要,不良的社会风气必然对青少年造成影响,单靠学校和团委等几个部门来帮教是有限的,要靠家长和全社会力量。对青少年的教育,关键在引导、疏导,而不是家长式的压堵。如电脑上网,网上有负面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正面内容,不可能“封死”不上网,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引导他们上健康的网站。我市目前倡导的“绿色上网”就是这个主题,也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担任团市委副书记的黄泽科对记者说,对“问题”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不是一两天就能见效的,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center][B]用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针对性教育[/B][/center]
“现在的青少年跟我们那一代不同了。”谈起在校学生道德和法制教育话题,政协委员欧丽华也很有感触。她说,我们当前的教育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许多家长甚至学校仍然采用说教方式教育,孩子听了是左耳入右耳出,根本无效。不管是学校、家长或是社会,都应在思想上大转变,对孩子的教育不应“一刀切”,要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感兴趣的话题来进行针对性教育,而不是呆板的说教。她说,我们推出的典型都是一些在学习、工作中有建树有特色的人物,但往往引起不了孩子们的兴趣和仿效,今后可以尝试采用时尚、正派、健康的典型进行教育。
链接
[center][B]我国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尚需优化[/B][/center]
新华社北京电 流动家庭、空巢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多种类型家庭的出现,让家庭教育问题更为突出;黄色网站、淫秽“口袋书”、“粗口歌”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和腐蚀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记者从全国妇联了解到,目前全国18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占到流动人口总数的20%左右,他们的入托入学率明显低于全国同龄儿童,获得的家庭教育更为薄弱。
另外,一些家长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的唯一出路和成才标准,只重视智力投资,忽视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能力锻炼和全面发展。有的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了解,遇到问题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等方式,而不是耐心说服教育等。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的渠道更为开放,但孩子们在接受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一些营业性网吧仍在对未成年人开放,一些格调低下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仍在市场上流通,污染着孩子纯洁的心灵,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成长。
有关材料反映,我国青少年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日趋低龄化。在河北省监狱、劳教所系统在押在教人员的比例中,14岁至15岁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占70%左右,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