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城轨机遇 擦亮中山品牌
政协委员建议中山练好内功利用城轨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新发展
发布时间:
2011年02月2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吴娟 李丹丹
城轨开通给中山带来交通活力。本报记者 文智诚 黎旭升摄
今年1月,期待已久的广珠城际轨道开通了。广珠城轨的开通给中山人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它除了基本的交通功能之外,还改变了中山与周边城市的交流方式。民盟中山市委会在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建议我市利用城轨开通的时机,率先把握城轨经济的区域资源流动与整合的机遇,令城轨的扩散和外溢效应最大化,全方位促进中山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提出者之一的民盟中山市委委员、市政协委员赵湘表示,城轨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降低交易成本,扩展市场空间,提高生产和交换效率,进而全方位地对中山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城轨明显的作用是“进出”功能,进来的和出去的都是双向的,若抓不住城轨的机遇,中山可能只是城轨的一个过道,反而会带走许多资源。
看谁抓住城轨的先机
赵湘表示,广珠城轨在强化城市之间联系与分工的同时,客观上也加剧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例如对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方面,便会明显地同时存在“推”和“拉”两种效应:既可以把其他城市的生产要素 “拉”进来,也可能把本地的生产要素“推”出去,导致更多的资源向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聚集,使中山的高端生产要素外流、竞争力弱化。
城轨交通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交通条件的改善,对各个城市及相关镇区带来的利益“增量”是不平衡的,尤其是考虑时间因素、各城市采取的不同应对措施后,这种“动态”的利益“增量”,在各城市分布的差别可能更大。比如各城市人才等生产要素和购买力的流向,便会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而出现明显的分化、组合。如果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和购买力的“流出”效应大于“流入”效应,那将会给这个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城轨的机遇把握在“强者”的手中。
城轨的经济效应明显
城轨给中山带来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随着广珠城轨的开通,以及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的建设,中山将处在大“A”字交通的节点部位,其交通区位将迅速得以转变和提升,一跃成为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桥头堡,这将有利于中山和珠三角其他城市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协作关系,有利于中山通过港澳两个国际都市平台,更好地融入到全球经济和世界城市体系之中。
城轨的开通,对于城轨沿线和城轨站点周围的土地开发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城轨以其独有的优势,改变了城市的格局,形成了新的距离观念,刺激了城轨沿线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同时也将催旺城轨沿线的人流和物流,形成人口集聚和商业集聚效应。
明晰城市定位强化规划
赵湘介绍,中山城市的知名度在国内不高。不是政府不推,关键是因为一直没有找准城市定位而推展不力。
民盟中山市委会建议中山市政府要从人居环境、产业集群、名人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特色,组织专家团队提炼出若干备选方案,集思广益并形成清晰的城市定位,而后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和城市形象推介。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特别要重视市镇两级联动,改变过去有些镇区不重视规划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城市定位和规划,城市形象得以提升,城轨时代的中山对优质要素资源将变得更有吸引力,城轨的正面效应得以发挥。
打造“特色中山”城市品牌
城轨时代,中山要想在珠三角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必须明晰城市定位,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赵湘表示,中山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他们建议中山推出 “慢中山”,同时打好“中山牌”,建好“特色中山”。
通过建设“慢”中山,让人们充分享受使用慢道便利,有利于吸引忙碌的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人们来中山过“休闲周末”,重新体验“田园”般的悠闲生活。可考虑以绿道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中山河道密集的自然条件,在主城区建设覆盖全城的“慢行道”系统,将全市河道资源整合,统一建设沿河道的休闲步行和自行车行驶的道路。
另外,打好“中山牌”,以城轨开通为契机,将古镇灯饰、小榄五金、沙溪服装、南头家电、黄圃腊肠、横栏花木、大涌家具等中山特色产业,统一包装,以中山市的名义大力推广宣传,提升中山城市品牌。
民盟中山市委会建议中山发展文化旅游业,利用城轨做好旅游文章,在城轨中山沿线站点,以及市内公交与城轨换乘点,全方位宣传中山作为“伟人故里、历史名城、一镇一品、人文中山”的城市文化特质,打造中山旅游文化及中山名人文化长廊,使之成为中山独特的流动文化风景线,树立中山旅游文化名城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