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后人握手 再续抗战情缘
9月4日的北京在一场豪雨中迎来了秋天,空气中透着丝丝清凉。中午12时,北京民族饭店内,谢小朋等待着一位外国贵客。当谢里尔·比绍夫走进厢房的那一刻,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但两人的首次握手,却代表着一段横跨了79年的中美友谊得以延续(详见9月5日南方日报A04版《一张抗战老照片再续跨国友谊》)。然而,如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在见面现场说道:“半个月前,谁都没想到会有这次见面。”
源起
一篇报道促成
历史性见面
7月中旬,在与丘树宏以及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历史副研究员郭昉凌长谈后,南方日报中山新闻部终于敲定了《铁血丰碑——重读中山抗战史》的系列报道方案。在采写的过程中,四位参与报道的记者抚摸着历史的脉络,开始追寻先辈们那段充满荣耀的过去。
“谢立全——从延安南下的珠江纵队教官,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封面上的人物。”曾任珠江纵队的领导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军少将谢立全将军的事迹就这样呈现在了记者们的眼前。
随后,谢立全的事迹更被刊登在8月25日南方日报《重走抗战路》系列报道中,在这篇题为《五桂山成珠江敌后抗日中心》的报道中,记者经多方联系并采访到了谢立全的儿子谢小朋,报道中重提关于斯诺给谢立全拍照的那段往事。
报道引起了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的关注,并萌生了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促成两家后人的历史性见面的想法。在短短的两周筹备时间内,在中央相关部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山市政协、南方日报社等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名为“响彻世界的军号”——埃德加·斯诺与谢立全后人见面活动,于9月4日在北京民族饭店如期举行。
见证
抗战英雄后人之手紧握一起
4日中午,当谢小朋将那本以《抗战之声》为封面的《西行漫记》送到谢里尔·比绍夫手中时,在场的人都能真切地感觉到历史的温度。经过时空转换,照片和书本已经泛黄,但是两家的情谊无法在时间的长河中沉埋。
已经79岁高龄的谢里尔·比绍夫拿着1979年版《西行漫记》,反复地摩挲着封面。由于激动和惊喜,她的声音略略颤抖:“受邀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以及与您会面,将是我一生珍藏的难忘记忆。”
在现场,谢小朋更多次向南方日报表示谢意:“作为子女,在他有生之年,听到最多的是对第二故乡——广东的思念之情,念念不忘老百姓对抗日武装的支持,甚至期望战胜癌症之后,退休到广东。10年前我的珠江三角洲之行,从当地干部群众一声声‘老陈’、‘陈教官’的亲切称号中,深切感受到这一点。虽然父亲去世多年,但广东人们却依旧怀念父亲,并一再以报道的形式缅怀父亲的经历,更促成让我与斯诺后人见上一面,对此我衷心感激。”
第二天,CCTV4中文国际频道在“纪念抗日战争70周年”专题下,以“《西行漫记》封面上的红军小号手”为题,对此次会面作了详尽报道,人民政协报、北京青年报、中国网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大篇幅报道。
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还作了题为《响彻世界的军号——写给斯诺后人与谢立全后人的80年一见》一诗,见证此段“人文奇缘”。
传承
斯诺家族与中国情缘延至第三代
通过本次见面,记者更得悉,斯诺家族与中国的情缘已延续到了第三代。陪同谢里尔一起来到北京的是谢里尔的孙子Blake Anthony,他有个中文名叫安磊柯。当他还是小孩时,就对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在加州艾尔凡大学读书时,选择的专业就是中国语言和文化专业,并且获得了一份奖学金,来北京大学留学。在旅华学习和工作期间,他结识了一位北京姑娘并结婚,现在安磊柯已经是一位满口京腔的“中国女婿”。
曾经有人说过,深厚的友谊从战争的废墟和动乱中萌生,这种特殊的友谊是经过艰苦奋斗而浇铸成的。埃德加·斯诺与谢立全以及中国共产党的交集,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脚。
一段历史,刻骨铭心。后人见面,不仅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传承,将一份跨越大半个世纪的情谊延续下去,或许才是对前人最好的纪念。
有幸助推并见证这一历史性会面,记者内心至今仍未平静。每个人在历史的当下,都不是孤立存在。历史,总会赋予每个人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有的人创造了历史,有的人记住了历史,而作为有担当的媒体人,我们用行动用文字留住了历史。
苦寻与父合影老战友未果
抗战名将后人
盼知情者提供线索
“1946年6月30日,广东各游击纵队骨干跟随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为了坚持国内和平,登上了北撤山东的舰船。”谢小朋拿着一张照片,指着最左边的一个人说:“这位是我的父亲,其余三位是谁,至今还不知道。”
4日上午,在与谢里尔·比绍夫会面后,谢小朋展示了一张历史照片,照片上是他父亲谢立全与另外三名战友,穿着八路军的军装,站在山东解放区的一处乡村拍摄的。
“照片是父亲去世后,我在他的相册里找到的,父亲在世时从来没有和我们讲过关于这张照片的事情,所以家里人也都不知道照片上另外三名战友究竟是谁。”谢小朋称他一直试着解开这个谜,但都未果。由此,他希望借助媒体以及广东人民的力量,帮谢家补上这段历史的空白点。
据《东江纵队志》记载,北撤人员2583人中,包括珠江纵队89人,韩江纵队47人,南路部队23人,粤中部队105人,桂东南部队1人。于1946年6月30日,分乘美国3艘登陆舰,离开大鹏湾,开向山东烟台。经过五天五夜的行程,于7月5日早上7时到达烟台码头。“从时间上推断,照片很有可能是在7月5日之后拍的。”谢小朋透露。
从谢立全将军去世后至今,32年过去了,谢小朋对这张照片仍耿耿于怀,他希望能有人认出当年与父亲一起拍照的战友是何许人,以让谢家后人了解父亲抗战时期的更多事迹。广大知情读者可向本报提供线索,联系电话:28191366。
响彻世界的军号
——写给斯诺后人与
谢立全后人的80年一见
丘树宏
还记得1936年秋天,
那一个伟大的快门,
让红军的身影,
从此走遍了全球;
让延安的军号,
从此响彻了世界。
80年了,
蔚蓝的伶仃洋,
早已耸立起
英雄的五桂山;
静静的未名湖,
早已站立着
和平的博雅塔。
当年的快门,
还在闪动着
那神圣的
西行漫记旅途;
当年的军号
还在吹响着
那雄壮的
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啊,
我们相约在
九月的北京,
双手拉起
80年的情缘,
一起放飞
永远的鸽哨……
(2015年9月3日广州—北京高铁,9月4日北京民族饭店)
与南方日报社共同策划
斯诺后人与谢立全后人
北京会面有感
丘树宏
敬业精神气轩昂,
业务厚重瞰八方;
借得阅兵同北上,
西行漫记再新张。
(2015年9月5日早上北京民族饭店)
南方日报社与中山市政协联手策划
统筹:丘树宏 赵威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邓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