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对接三大自贸区中山如何破题?

专家建议以翠亨新区为契机,获政策便利,变“自贸区产业过程管理”为“节点管理”
发布时间: 2016年03月03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本报记者朱晖 实习生李欣怡 图/洪喜鹏制 图/陈思理  

▲2月25日下午,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座谈《中山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报告》。




  《中山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报告》讨论稿(以下简称“中山对接自贸区”讨论稿)出炉,这份报告由市政协和海关历时一年多调研成形。上周四下午,市政协、海关与中山相关单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对此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贸区涵盖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而中山位于三大片区的交会处。目前,比邻自贸试验区的城市都在密切注视,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可复制的经验和溢出效益,加快对接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事实证明,对接自贸试验区无疑能推动外贸发展,优化城市管理,提升政府效能,但同时也将面对试验区“高人一等”优惠政策的挑战。作为三个自贸试验片区“包围”下的中山,该不该进行主动对接?对接后又将迎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中山是否做好“突围”准备?
机遇与挑战
被三个自贸试验区包围主动对接还是退避三舍
●发动“内生动力”承接产业转移
  中山比邻广东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处于圆心范围,半径不过200公里,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京珠高速、番中公路等公路网络发达,水道密布、航线成熟,在地理交通上,对接自贸区具有天然优势。同时,一港五区的分布,遍布中山各个区域,通关便利,中山产品“两小时里程”可直达港澳、装船远行。此外,中山的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安商宜商环境优越,内生动力较好,具有良好对接自贸试验区的领域特色。
  “中山对接自贸区”讨论稿的课题研究组认为,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的重大利好下,泛珠三角的东莞、惠州、佛山三个地市都明确提出相关对接战略,力求成为试验区的延伸区。与这3个城市相比,中山领域特色明显,应主动对接,寻求大开放、大通关、大协同、大安全。
  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年,广东自贸区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的完善将构成较大的投资需求,在对接自贸试验区后,将对中山电子产品、家电制造等传统产品市场需求形成支撑,有利于缓解当前传统产品产能过剩矛盾,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时自贸区建设有望推动珠三角地区物流业的发展,随着中山口岸扩大对外轮开放、深中通道批准建设等,给中山以仓储物流、港口发展、装备制造业及配套为主重点培育的现代物流装备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此外,深圳、广州、珠海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的同时,企业薪资、工业和商业用地成本都将急剧升高,从而加速部分对于商务成本较为敏感的行业企业向周边地区转移。而中山经过多年的培育与发展,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的区域特色产业和较强的竞争力行业龙头企业,同时中山“两区四带多集群”外贸发展格局加快成形,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为中山在承接自贸区建设带来的部分“产业溢出”时具有了一定优势。
  “2015年,横琴新区的金融企业达到2018家,注册资本1690亿,如果中山与横琴对接,那我们发达的现代金融服务业可以很好推动中山实体经济的发展。”横琴新区政策法规室副主任王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接自贸试验区需警惕“虹吸效应”
  尽管对接自贸试验区 “红利”明显,但专家组也指出,自贸区属于“境内关外”,拥有更高的管理自由度和更多的经济优惠政策,其对中山将形成的“虹吸效应”仍需重视。
  “中山对接自贸区”讨论稿指出,考虑到自贸区对企业的国际化运营、贸易便利化、金融国际化、利率市场化等政策的种种利好,在资本逐利的本性下,这无疑会对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如高端制造业、外向度较高企业形成巨大的入驻吸引力。诸多“政策红利”会导致企业总部和部分企业将技术中心、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部门转移到广州、深圳、珠海,进而对中山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形成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
  同时,自贸区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方式,能够有效简化手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区内金融、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高速流动。再加上广州、深圳和珠海都有相应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及相应的保税和自由港,其所带来的高端制造业和贸易、仓储物流企业的聚集,这些优势都将强化上述三个城市的规模集聚优势,而与之仅“一墙之隔”的中山,正在积极布局集群发展计划,打造中山经济“升级版”所需高端要素将面临“外力牵引”。
  同时,近年来,中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比重约25%,进口占比50%(2014、2015年1-11月数据)。但仍存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领域发展不足,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创新能力总体不高,产业“低小散弱”特征较为明显。如,2015年1-11月,中山38家海关注册备案的全省重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出口33.8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9.6%,进口6.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比重3.2%。自贸区建设虽会对中山产生一定辐射、带动效应,但同时也对产业配套的要求更为提高。如果不主动加快推动产业协同创新,进行更高层次的转型升级,长期依靠中低端产业和低附加值产品参与区域经济竞争,进一步加剧中山与周边发达地区之间的马太效应,在未来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创新与破题
面对自贸区政策“红利”中山如何才能突围而出
●延续创新制度挖掘“对接借力”潜能
  2015年,经过市委市政府与各口岸部门的努力,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特别是复制推广方面,比如,对于已经公布的“14+11”复制制度,中山已经有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等9项制度落地(见以上图表)。
  专家组认为,对比目前自由贸易试验区城市所推出的管理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附近周边城市,目前中山对接工作仍存在不足。“复制推广”创新制度效果不够,突出反映在一些创新制度企业重视程度和应用程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宣传和辅导。“复制推广”的深度不够,比对广东最新提出的广东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制度案例,中山应当感受到紧迫性。同时,中山局限于“复制推广”,但对于“对接借力”方面有待进一步挖掘,特别是对于管理机制改革、行政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治理、技术创新应用、特色产业融入等需要助力。
  “对接自贸试验区会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中山在对接工作上存在诸多不足,那中山更应该先试先行,复制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又注意坚持走与自身相适应的道路,乘势而上。”在座谈会中,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大多都表示应当利用好中山对接自贸试验区的区位优势主动对接,真正把自贸试验区能吸收的经验变成中山政策,使中山与广东三大片区在政策优势方面尽可能缩小,挖掘“对接借力”潜能。
  “市政府会依据报告来出台具体对接和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的指导性文件,并且要出台细化工作的方案,厘清各个工作部门的责任,明确方向、目标、原则。”座谈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宗表示。
●探索建立“复制推广离岸试验区”
  在具体如何加快对接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上,“中山对接自贸区”讨论稿出具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讨论稿指出,应以翠亨新区为重点,探索建立“复制推广离岸实验区”,有针对性推动临海园区发展。
  讨论稿建议,中山应采取“试点对接”的形式,取得政策的便利。重点以翠亨新区为契机,利用临海工业园“离岸孤岛”、“后进后发”的天然优势,探索实施一切复制推广的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转变目前普遍的 “自贸区产业过程管理”为“节点管理”。能够较好消除各部门监管风险的疑虑,实现风险可控,较快树立起复制对接的品牌。
  接下来,中山应当推进临海工业园政策叠加,对接战略布局、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三个方面,继续推进“综合保税区”申请与建设工作,优先形成与自贸区对接的政策基础。据了解,当前全国各地建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125个,作为政策最为便利优惠的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等特殊监管区域超过20个,珠海目前正积极申请在高栏港成立综合保税区。中山目前仍没有一个可以应用高端政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可利用深中通道获批建设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大申请步伐,争取早日获批。
  同时,推进临海工业园对接自贸区试验区。同步将中山对接自贸区制度在临海工业园区试验,并逐步将其打造成为自贸区的合作拓展区、粤港澳服务业开放先行区、高端制造业承接区、中瑞产业合作区。同时,紧密结合翠亨新区发展,加强与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主动服务自贸试验区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投资机构、跨国公司、专业中介和咨询服务机构在区外布局的需求,吸引自贸试验区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私募股权投资中心、金融产品研发和服务后台中心、金融人才培训中心来中山设立分支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服务功能和业态,推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
●搭建统一信息化平台深化关检合作
  国际贸易上的 “单一窗口”是指:国际贸易和运输相关各方在单一登记点递交满足全部进口、出口和转口相关监管规定的标准资料和单证的一项措施。如果为电子报文,则只需一次性地提交各项数据。通过对国际贸易信息的集约化和自动化处理,达到国际贸易数据共享和大大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现在自贸试验区许多相关创新项目都需要依托 ‘单一窗口’来实现联网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因此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拱北海关加工贸易监管处副处长周晓雷在进行对接自贸试验区经验推广中表示,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一个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对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创新政策和措施有更加迫切的要求。同时,一系列的创新业务又面临着海关等口岸年检单位传统管理手段落后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严峻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切实提高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整体水平,没有相应的信息化配套系统予以支持,那么相应的复制推广措施将会难以落地实施,也更谈不上复制推广。
  “但是建立统一信息化平台涉及各个部门数据的交互以及共享,那么在这里面如何统筹联动,一方面要尽量避免重复投资和分散建设,同时要降低互联互通的难度,我觉得这个是在目前的横琴也好、南沙也好、浅海也好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的一个难题。”周晓雷认为,海关在通关作业信息化无纸化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在省市两级的地方电子口岸运作应用项目多数都是由海关主导开发的,而且各地海关已有一批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开发的储备项目,中山市政府可与中山海关合作,搭建统一信息化平台深化关检合作“单一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