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当前情势下,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图为4月15日,积极复工复产的中山市金樱花食品有限公司里,工人将鲮鱼分装到罐头盒中。(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文波 摄
在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如何帮助企业逐步走出困境,保市场主体、保居民就业,成为今年两会热议的话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不少针对性的建议,如提供援企稳岗补助、进一步降税减费、做优营商环境、推进“四少一快”改革等,短期为企业纾困解忧,长期要构建高质量的政策供给、形成高质量的亲清政商关系等,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发展,激发企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降税费减租金帮企业渡过难关
市人大代表熊小薇是一名律师,担任不少企业的法律顾问,在她看来,这次疫情对企业带来不小影响,尤其是对外贸企业短期冲击比较大。
她认为,为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中山推出了“稳企安商20条”,这些都很实在,比如政府减免了2-6月员工社保中企业需负担的大部分,但这是短期的,长期来看,企业税赋仍是更大压力,她建议在财政允许的范围,进一步降低税赋,“税收增长应该与经济增长同步,让企业手里有闲钱,同时确保公平征税。”
市政协委员杜姬芳认为,减免租金是稳企安商的途径之一。中小企业的主要固定成本是租金和人工,人工可以根据业务量调整,企业租金无法减免。但目前,中山的厂租逐年增高,多被二手中介长租控制,与长三角相比,中山租金高出近一半,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容身,影响中山营商环境,政府要在这方面想办法。
中山达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娄亚华介绍,企业目前受一定影响,部分员工采取轮岗上班的方式。在他看来,政府的税费减免如果能进一步加大力度,的确可以短期内减少企业成本,“不过长期来看,还是要靠自己,我们也会积极转型,探索机器换人、生产智能化等。”他还希望政府能够加大产业平台、现代园区的建设,“企业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可以参考外地经验,减少‘街铺式’的开厂模式,建设更现代化、集约化、配套完整的产业园区,提供更多的配套服务。”
市人大代表黄惠坚十分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稳就业。她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政府采取了减免社保、发放稳岗补贴等方式进行稳企援岗,她建议还应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升劳动者技能,拓宽就业的方向,同时畅通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用工主体,要多听取企业心声,企业发展好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岗位。
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四少一快”
给企业提供好的营商环境,就是对企业最好的支持。政府要了解企业的需求,及时为企业纾困解忧。市人大代表、三角镇党委书记李宗介绍,在疫情期间,三角适时发出“湖北乡亲我们要”的口号,同时购买了40多万个口罩,将绝大多数调剂给规上企业,给企业复工复产以信心和保障。“如果没有担当,谈不上稳企安商,干部队伍的精气神和干劲要上来,企业有需要能及时回应和解决,才能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市政协常委黄振球介绍,政府部门要做一个好的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很多时候,企业说优惠难落地、拿不到,是因为一些部门多数时候只当‘传声筒’,没有解释到位、传达到位,这就需要在政策阐释时更加简单明了、好操作。”
进一步深化“放管服”也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代表赵晷湘带来了《要求加快中山市市镇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努力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议》。他表示,他和研究团队曾受委托对我市市镇两级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估,发现我市市镇两级行政服务中心虽然有一定成效,但对标大湾区、长三角的先进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建议参照珠海、江门、东莞等地的做法,配优机构、配强人员,并调整绩效考核分值比重,为政务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提供保障。具体来说,可以进一步简化办事流程、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政务信息共享与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档案应用,尽快实现“少填、少报”,真正实现报告中提到的“四少一快”(“四少”指少报材料、少带证件、少填信息、少跑现场;“一快”指快速办理)。
黄振球另一个身份是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他介绍,今年将以政务服务大会战为抓手,深化“一网通办”“全流程网上”“一件事”主题服务等,加快各业务系统的对接,推广电子签名应用,想尽办法“让数据多跑腿”。
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
市政协委员杜姬芳建议,稳企安商要以法治思维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依法保护创新权益及自主经营权,使企业家消除顾虑,让企业经营者有财产安全感。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家成长环境。同时要理解企业家、尊重企业家价值。如深圳提出把每年11月1日设立“民营企业家日”。另一方面,加大对企业家的培训。包括运作能力、管理能力、科技创新、战略眼光等的培育,同时还要在企业家国际视野、诚实守信、企业家情怀等方面下功夫,大力培树具有“家国情怀”“图强意识”“创新思维”“诚信素养”“劳模品格”“工匠精神”等的企业家。
市政协委员李小平建议,要关爱企业家群体,提升企业家的学习力和创造力。政府应该支持和引导企业家的格局和眼界,继续组织潜力企业赴国内外优秀标杆企业、大学科研院校参观学习,培育学习型企业,培养企业家二代,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家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