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区商业网点的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经营
发布时间:
2011年10月16日
市政协商业委
2011年9月22日
商业是城市满足广大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重要行业。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晴雨表。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商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商业网点总量扩张加快,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提高;新型商业业态发育成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便利;商业集聚度提高,商业服务功能有所增强,中心城区首位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思想认识、引导机制以及城市规划等因素,中心城区商业发展和网点布局还存有一些问题,亟待各级各部门重视解决。
一、我市中心城区商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发展缺乏全市科学统一的规划,制约了中心城区商业集约发展。各镇区缺乏协同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各自为政,“诸侯经济”现象普遍存在;商业网点分布不均衡,主城区稍嫌集中,其他镇区则比较欠缺,旧街区临街商铺林立、表面“繁荣”,新建住宅小区商业设施不足;商业结构同质化严重,产品服务层次相对较低,无序竞争严重,既浪费了城市土地资源,又影响了城市形象。
(二)商业集聚度滞后于城市功能定位,商业功能辐射力较弱,阻碍了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实力的提升。各区镇商业集聚区规模小、辐射半径小、服务产品档次低,主城区商业中心地位不突出,综合功能较弱,酿成本地一些消费群体远赴广州、深圳甚至港澳地区购物消费。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商业集聚度有明显差距,与现代生态文明城市定位和综合服务能力要求不符。
(三)商业网点与地产及交通业发展脱节,商业设施配套不足,限制了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规模扩张。对商业配套建设重视度不够,中心城区多数房地产商铺经营项目形成不了规模,门店空置,有场无市;陆路、水路和城轨等交通枢纽站场商业配套设施严重缺乏,影响了名人城市的形象;镇区之间的路网建设滞后与并断头路的存在,制约了商业网点的布局、扩张。
(四)商业市场化引导推进机制不完善,商业业态低水平重构,严重地削弱了中心城区商业网点的职能转型。如,推进商业市场化的扶持政策乏力,行业协会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企业间、行业间和政企间的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中小型商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粗放经营,零售业态同质化严重,销售模式单一,商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商业资源浪费严重。
中山,作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地级市、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和美家园进程中,在商业发展方面理应有所作为。
二、中心城区商业网点资源整合与精细化经营的建议
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原则,以优化市场布局和调整市场结构为主线,整合商业资源,实施精细管理,克服瓶颈制约,推进商业升级,增强辐射带动功能,实现新的跨越。
(一)提高对中心城区首位度的认识,科学制订一体化商业网点规划。要从中心城区性质和主导产业上进行商业定位,打破原来区镇各自为政的商业规划决策模式,成立由市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构,科学制订中心城区一体化商业网点经营规划,完善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两级商业体系,在确保中心城区商业服务首位度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前提下,各镇区商业业态实施错位发展,避免无序竞争。
(二)促进商贸业与交通业的协调发展,优化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要强化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地位,积极构建中心城区公路、高速、城轨、水运贯通的“棋盘放射叠加型”交通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畅旺各镇区与中心城区之间物流、人流;加大旧城区商业旺区周边道路、停车场等交通设施改造力度,改善购物环境;加快城轨站场商业设施建设,引进高端商业业态,打造辐射周边的大型商圈;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交通性道路发展集约型、规模型商业,限制发展次干路、支路等生活性道路沿街商铺。
(三)大力提升中心城区商业集聚度,增强中心城区商业辐射能力。要确立中心城区商业集聚的主要承载地位,加快东区、西区、石岐区等市级服务业集聚区(试验区)建设进度;积极打造岐江河“一河两岸”休闲商业带和中山路商业长廊;挖掘本土文化内涵,擦亮“中山文化品牌”,发展特色商业街,推动孙文西步行街升级;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物流配送、专业市场等现代流通模式;提升“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市场工程,推动临街商铺入室经营,扶持个体户转型升级。
(四)发挥商业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商业服务设施的档次水平。以引进培育商业项目为抓手,注重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商业巨头进驻,积极打造亮丽的商业景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督促签约项目开工建设,尽快改善商业购物环境,提高商品服务档次;积极推进以代理经销制、连锁经营、仓储式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改造传统市场交易形式,避免商业资源浪费。
(五)建立商业网点经营服务的人才支持体系,引导新型业态成长繁荣。基于我市商业经营领域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建议尽快完善人才引进与生活保障机制,大力吸纳现代商业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投身我市新型业态商业网点的经营开发;建立健全商业服务人才培训机制,加快现有商业经营人才的快速成长;强化商业经营领域产学研合作,健全新型商业网点培育机制,促进我市新型商业业态的成长壮大。
(六)健全商业网点经营的组织监督机制,构建商业功能拓展的协作格局。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职能部门协调服务工作机制;健全政策体系,加大中心城区商业发展扶持力度;改革市域商业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办法,完善工作激励机制;加强标准化建设,建立一批商业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培育一批标准化行为良好企业;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行业监督,倡导自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