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绿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培育及其产业化建议
发布时间:
2011年10月16日
民进中山市委会
2011年9月22日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中山绿道已具雏形,它为市民带来健康出行和旅游休闲的优美环境,加强绿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培育和产业化,不但有利于我市旅游业的提升,而且有助于促进绿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动发展。
一、绿道旅游产业的理念
绿道旅游开发需要通过线形路线将点、面状的景区景点连接成网状旅游目的地,立足于绿色长廊, 串联、并联、组合沿途的景观及游憩服务设施,这种发展需要充分拓展旅游者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 将惯常的出行成本转变为旅游者的特殊旅行收益,更好地满足驾车或徒步游客的需要, 也顺应了旅游需求尤其是体验、休闲旅游迅猛发展的趋势。所以在绿道旅游资源培育上要充分考虑线性的特点,结合中山的特色,找准差异化发展定位,加强景区联动, 实现旅游产品、线路组织的优化组合。
二、中山绿道旅游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绿道网规划,经过中山境内的区域绿道(省立)分别是珠三角绿道网1号线和4号线,总长为182.7公里。我市境内的区域绿道,一是重体现中山地方特色,围绕“村(翠亨)”、“城(主城区)”、“山(五桂山)”、“水(民众水乡)”四个旅游精品系列,对各类旅游资源和分散的旅游区(点)进行有机整合,做“活”翠亨的中山文化,做“丰”中山城区的休闲内容,做“秀”五桂山的风景旅游,做“特”民众水乡的水上项目。二是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1号线以沙田水乡、红树林湿地为生态背景, 4号线以五桂山生态保护区为生态背景,通过区域绿道的建设,有利于保护中山市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公益林体系、红树林和沿海防护林体系等工程的建设。三是把与创建宜居城乡相结合,把城区的绿道规划为绿道建设的示范段,做出中山园林绿化的特点,并与中山现有的城区公园、街头绿景相结合,丰富城区绿化的层次。在镇区,则充分利用优美的自然风景特征、独具风韵的岭南农村特色,打造村镇休闲绿道特色,使绿道成为联结城市和村镇的绿色走廊,城里人可以沿绿道去欣赏田园风光、水乡特色、山林野趣和滨海风光,村镇人也可以沿绿道到城区来体验城市绿化造就的园林现代都市。四是注重体现中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绿道规划时注重体现“人文中山”,区域绿道的规划,将其沿线的孙中山故居、孙文纪念公园、紫马岭公园等人文历史景观串联在一起,使游人一进入中山就感受到中山精神的存在,能够进一步推动中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但中山绿道旅游产业也面临相当的问题。如绿道旅游的理念未能充分培育发掘,绿道利用率还是比较低,市民未能形成绿道休闲健身的习惯,外地游客认知率不高;中山的特色未能充分体现,差异化发展不突出;景观节点之间的沿线缺乏欣赏价值,未能拓展旅行途中的景观观赏功能;沿线配套设施不足,到达难、停车难、租车难,驿站大多未建设完善;绿道旅游产业的延伸性未能充分伸展,景区联动、部门联动、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未有很好地发挥。
三、绿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培育及其产业化的建议
1.树立科学发展的绿道旅游产业化观念。我市历来高度重视绿色生态建设,早在上世纪就提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设立了五桂山生态保护区,获得全国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市等荣誉。这与绿道建设理念一脉相承,可以说,绿道建设在中山有基础有实践,在规划和建设中山绿道沿线旅游资源的培育及其产业化时,一定要着眼长远,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切实关注群众的幸福感提升。一是以民为本,把绿道网的建设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二是要科学规划,城乡协调发展,把绿道网的建设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结合起来。三是营造环境,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全面整治村容村貌结合起来。四是培育产业,把绿道网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紧紧结合起来。五是高效管理,把绿道网的建设与群防群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2.充分依据中山绿道沿线的特点培育旅游资源。要突出中山的特色,找准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发展定位。1号线是非常有特色的绿道,能很好地呈现中山的沙田水乡特色和近代人文历史风貌。其北半段,以基本农田作为生态廊道,结合民众镇的沿线村庄,展示出中山的沙田水乡新貌,包括有岭南水乡、丰本农科园、裕安人家等景点,而后进入横门、大茅、崖口等围垦湿地,可以看到大片的水产养殖区、香蕉园、荷塘、甘蔗田和红树林,还有海水温泉。这段绿道的沿线适合发展农家乐、出海游、湿地游、务农体验、生态教育、自行车租赁、美食、土产销售、温泉养生等旅游项目。而南半段,则有非常密集的人文景观,如茶东的陈氏宗祠、茶西的古闸门、赤坎的孝义牌坊,以及王屋(王云五)、左步(欧初、方成、阮玲玉)、翠亨(孙文、陆皓东、杨殷)等众多名人故里,此外,崖口的“人民公社”制度也独具特色,适合发展传统乡土民居游、名人故里游。可以结合翠亨新区的开发,打造“新兴产业的创业家园、聚集高端资源的创新家园、创新社会管理的和谐家园、推动低碳环保的宜居家园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4号线,适合发展郊野型山水休闲旅游,包括金钟水库、五桂山森林公园、小琅环森林公园、铁炉山森林公园等景区。同时,依托中心城区也可以发展城市景观游,如漫步孙文西路、从善坊历史街区、博物馆群,夜游岐江等。
3.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要拓宽思路,跳出传统的旅游框架,开拓包括景色观光、务农体验、生态教育、自行车租赁、餐饮美食、土产销售、户外拓展、温泉养生等旅游资源,还可以引入艺术创意区,活化老民居、老厂房,探索培育如北京“798”、广州小洲村等一类的艺术创意园区,与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充分结合起来。
4.经营模式多元化。绿道建设主体是公营,但也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发展民营、特许经营、BOT等多种建设经营模式。还可以通过政府贴的形式,帮助农民发展农家乐、乡村游等产业,开发旅游休闲产品,变农业基地为旅游景点,变农村民居为农家旅馆,变农产品为旅游商品,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最近,民众镇就有很好的尝试,举办了青年绿道创业大赛,将绿道沿线的商店由具有创意头脑的民众镇青年人来经营,既很好地解决了青年的就业创业问题,又活跃了绿道的经营模式。
5.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绿道作为连接公园、广场、景区点、历史古迹、居住绿地等开放空间的重要纽带,应侧重于“便”字,方便游客、方便市民。绿道旅游主要有两方面的客源,一是本地休闲、健身的市民;二是外地来旅游的观光客。无论本地还是外来游客,其主体都是区域性骑行,如何到达或离开其骑行目的段都是游客首要着想的问题,所以要充分考虑便民的接驳交通,而标示引导、驿站、地图、网站等要建设完善便于市民查询。各个慢行单元应根据区域、地段、需求的不同,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旅游服务设施,要做好步行道、自行车道、轮滑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公共厕所、更衣室、自行车维护、垃圾桶、指示牌等游憩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的同时注意慢行系统与十字路、丁字路衔接,与公交系统,旅游线路相衔接,真正建成一个网络,方便市民、游客出行,体现人文关怀。慢行道交通环境设计,还应设置安全、照明、遮荫等设施,种植特别是用本地生优良树种作为行道绿化树种,不仅生长状态良好、管护成本低,并且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6.保护农民利益,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力。绿道旅游建设要充分考虑市民,特别是沿线农民的实际利益。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因形就势,充分利用村道、堤围和果园,沿路、沿江、沿村委婉穿行,遇树绕路、遇水搭桥,切实保护好原生态、原产权、原居民、原民俗,不搞大征大迁、大拆大建。要把慢行道建设与沿线村庄的改造升级齐头并进,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到文明生态村建设,积极配合打通自然村道、栽树绿化、改造公厕,自觉做好门前保洁、村道保洁、池塘净化、污水处理等等。鼓励农民利用绿道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农产品销售等产业,服务游客,开设绿道驿站、农家旅馆、农家特产品市场,搞活农村物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广大农民逐渐体会到慢行系统的发展给他们的生活生产带来的巨大实惠,让慢行系统真正成为“生态之道”和“富民之道”,绿道变成农民的“财道”。
7.加强软宣传,培育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爱护生态的绿道文化。绿道休闲旅游的观念是需要长期的培育,需要得到广大市民的认可和参与。政府要主导,社会团体积极发动,举办形式多样的绿道活动,如摄影、定向、植树、观鸟、垂钓、溯溪、攀岩、野营、绘画、征文等等,培育广大市民亲近自然、爱护生态、休闲健体的理念,充分提高绿道的利用率。这种绿道文化的培育是长远的,甚至是一代人两代人的,需要潜而默化、持之以恒地开展,成为市民修身、博爱养成的重要部分。
8.不断延伸绿道旅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绿道建设不仅局限于绿道本身,还应结合到我市的长远规划,融合到统筹城乡发展、三旧改造、产业转型升级、翠亨新区建设、三个适宜城市建设中去,成为联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多
赢的绿色丝带,成为展示幸福中山、文化中山、绿色中山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