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中山的茶楼饮食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茶楼之始,众说纷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曾为茶馆写对联,曰:”冷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这说明至迟在唐代已经有了茶馆。宋代茶楼酒馆见于史志、小说和名画《清明上河图》,那时称之为”茗坊”。后来北方的茶馆里有唱曲献艺的,称之为茶园。南方各地亦予仿效。明代陆树声的《花?记》里描述饮茶的地方有“凉台、静室”,且”明窗、净几”,环境十分理想。   过去北方的茶馆,公供清茶一盅,顾客高兴时可多要一小碟茴香豆或一小碟向日葵籽、黑瓜籽,亦有多添一些臭豆腐干。北方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各市县的群众,喜欢到茶楼吧其一盅两件,三五成群坐在一起,边品茶边吃美叙家常,成了每晨乐事。据《小揽镇初志》:明代,本吧大槛村飞驼岭下已有林埗酒家和饮食店。   中山茶楼不仅数量多,且在清末已见相当规模。例如辛亥革命时,中山县城招募新兵各民军调动数千人员,其伙食由万芳茶楼承办,每人每餐膳费仅1毫5仙,但该茶楼安排妥善。   民国时期,中山有名的老字号茶楼,不仅沿袭下来,而且又有许多新茶楼开业,合计有20间左右,其中较有名气的是风鸣路的花姬楼、金山、英记、伟记;长堤的襟江、海记;大庙下的高升、叙贤、大三元(酒楼);孙文西路的金轮、温添记、中山楼(1993年7月拆掉的人民百货商场址,1945年曾用名”四强”)、陶陶居(现新华书店址);悦来路的琼芳、张添记;新街的太白楼(酒楼);太平路的得来、新嘉宾、八记楼(酒楼);民族路的清香;民生中路的陶陶;三级石的叶文记;维新街的吉记等。至中山解放前夕,因为茶客多,归桥吴绍基还投资置业开设华圉茶楼(现海鲜酒家全址)。另外,大中堂(址在大中堂巷)、花园(现名新茗园酒家后座址),游泳场茶室(1950年——1992年水产公司塘鲜部址,现是中恳广场中段)也相继开业。连同小户,茶楼已达30多间。   历史上,中山最有特色的侨资企业是汇丰(现孙文西路邮政营业所全址)。楼高五层,其中一至三层设食品、毡帽、眼镜、服装、帐枕、电器、化妆品等专柜,第四层是茶楼,第五层天台茶楼兼演唱粤剧。其他茶楼如高升、叙贤、琼芳也仿效汇丰的经营手法,茶楼兼演唱粤剧。温添记茶楼则在下午开设中、西茶点兼曲艺演唱。这种以茶座配备演唱粤剧、女令粤曲、曲艺音乐,甚至演出杂艺。目的是增加茶客雅兴,搞好经营。其时,有的影剧院观众人数锐减之时,也改营粤剧茶座,甚至完全茶室,以渡难关。   中山县城地处省港澳中间地带,商贾云集,40年代走私与洋货交易活动频繁,不少商人常到茶楼”斟盘”,洽淡生意;也有人到茶楼消遣时间;有的先早茶,后上班;又有一大批”老茶辟”,嗜茶成为习惯。所以,邑境的茶楼有高、中、低档之分。高档的设大堂、厅房、贵宾房。茶价按位数计。历史上曾先后以白银、铜仙、港币、大洋纸结算。民初,低档的茶楼价钱十分大众化,有所谓”二厘茶”(此时白银7钱2分相等1元。俗谓”三分六”是半毫,1毫兑换多少个铜仙,看行情而定。”你二分四”指经济酬劳1/3毫,仅可在茶楼开半餐饭)。   茶楼的行规,有所谓问位点茶,一位一盅。后来用上锡壶、瓷壶后,几位茶客可斟一壶。茶市供应的占心是相当丰富的,品种多,有干蒸烧买、鲜虾饺、叉烧包、腊肠卷、荷叶包(即糯米鸡)、粉包粉卷、五香凤爪、水晶爪、肉丸、蒸骨、稣角饼类、蛋糕等等。推捎员捧(推)着大蒸笼,在茶座走行,边叫边卖。午夜两市,有点菜小炒、粉面饭供应。石岐人入茶做”上高楼”;结帐时称为”睇数”;顾客离台,”企堂”即高唱多少钱。茶客交款后出门称之为”落楼”。如有企堂与顾客串通少收钱,就被称为”标松柴”,收款员贪污款项称“穿柜桶底”。   邑境茶楼业的行语很多,有的说”生砧板,死后镬”,意指执?菜主、配料的师傅,会核算成本的,能为东主赚取更多利润;但更高技术的厨师,也要受制于钻板。茶楼菜点有意便宜出售谓之”卖大包”。隔宵的食品,称为”香货”或”打更货”。各间茶楼的特色菜点,能为众多顾客喜欢品尝的,称为”招牌菜”,例如过去八记楼的霸王鸭,新广州的烧鹅饭。茶楼业讲究装饰,所用员工较多,设备豪华,因此费用多,必须营业额大才能维持。所以酒席生意少的,称为”旺丁不旺财”。行业中变迁较大,年年有倒闭的(粤语谓”执笠”)、顶盘改号的,故有人称之为”一鸡死,一鸡鸣”。从前的茶楼食店多用大糠作燃料,故茶楼当晚打烊(收工),称为”收糠”。而酒楼散席,则称为”撒摊”。茶棂饭店的剩饭残羹,混装一桶,粤语谓之潲水(即泔水)。此种潲水多给农户喂猪,行人称倒潲水的农无为”担垃圾”。   邑境还有这样俗例,就是中山人争执过后,一方邀请对方,上茶楼或酒楼,饮茶吃酒菜,谓之”摆和头酒”。过去,石岐禾谷庙水楼街郑乃?律师事务所,门楣的篆体石刻字是”和案楼”。他在官司了结后,邀请胜败双方到其事务所饮宴。席间不谈诉讼之事,祝愿双方今后和气生财。他的厨房主勺是雇请石岐酒楼的名厨。 本邑的茶楼、酒楼、饭店的划分,一般界线是酒楼无茶市,随到随点菜随做。它主要经营包办喜筵寿席(寿酒称桃宴,丧饭叫做吃七)。订席时,酒楼一方向客方夸耀本酒楼如何清净舒适,但到开宴时隔邻房却猜拳行令,召伶唱曲,琴歌助兴;而另一边又频频举杯,高官贵妇打情骂俏,声浪户外;杯盘狼藉,嬉啥乱语。一片闹嘈嘈。茶楼主营茶市,但大户茶楼也号称酒家,因为亦承接酒席。饭店是心饭菜为主,亦有炒粉炒面之类供应顾客。至于使用上汤、头汤、不用二汤的面食店、河粉店的粥品店,油器甜品凉茶小档,亦属饮食业。 过去,石岐没有自来水,茶楼食肆在竞争中,多出奇谋,例如不用河水而用井水冲茶,茶楼雇人到柏山的龙井或南下华光庙旁水井运水回店,标榜山水名茶。至于点心实行七日一次变换花色,门前详列”星期美点”。为了招来顾客,不少有名的茶楼酒楼还雇用女招待,并使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酒楼生意竞争中,茶楼逊色于酒楼,因为酒楼配备的主厨,烹饪技术远胜于茶楼炒手(内行称后镬、熟镬),高官显贵各地主巨贾均在大三元、太白楼、八记楼”食过返寻味”。至于酒席味道,同是鲍参翅肚鸡鸭鹅鸽,各店技术不同,色香味型也就不同,石岐酒楼的烧乳鸽,各家技术不相上下,者很有名气。而名闻省港澳的吊线白切鸡、佛跳墙、满汉席,石岐的酒楼早已能做而且做得好。八记楼司理黄生主厨的霸王鸭,甚至知名度(他于1956年当选为石岐市首届政协委员)。 酒席开筵也有它的行规,一般的情况是:顾客就席,侍应生(或女招侍)就立即斟礼茶,再落杯酒,随之分时间上菜,上到最后一道菜时,便向客人打招呼:”请慢慢食”。然后再上甜品,生果和撤席茶。古语云”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散席后,顾客按原订价加酒水烟果结算,也给侍应生、女招侍一些赏银。 中山的食肆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盛行”打边炉”(火锅)。历史上,大庙下、长堤和悦来路一带的食档,就设街边”打边炉”其?菜材料有鸭血、猫肠、鱼皮、鱼片、各种青菜等。顾客光临,一双筷子一只碗,随付款随落锅,坐在小凳上,在火水灯前花费无几,吃个够劲,且芥酱任便。 为了适应消费者”吃”的需要,前县商会附近的新广洲、德栈饭店,还有不夜天营业和外卖送上门。也为竞争的需要,新广州饭店每年年初一便派员给百户千家送贺年贴,附言广告该店的烧鹅饭如何物美价谦。此举,果然夺云德栈饭店不少生意,客观上造成德栈放盘改组重建新德栈。 县商会对面,还开设必灵双皮奶、民强炖鲜奶,北香馆的上海小食,每天均营业至凌晨1时。 除外,石岐还有传统风味的艇仔粥。由长堤天字码头附近的水上居民在艇上经营,约有10艘小艇在岐江河上穿梭叫卖。艇仔粥的做法:是先用猪大骨?数小时成汤,再用此汤煲粥,名曰”粥底”,其特点是粥香,美味营养丰富。卖粥时碗中放入熟料海蜇、鱿鱼、生、斋条和姜茸葱花,再在面上加些油炸粉丝(或鱿鱼片),撒上胡椒粉和芜茜。于是一碗滚热腾腾的艇仔粥递给岸边或船艇的顾客。因为经营者无铺租税项,费用低,所以价格便宜。解放前每碗售价港币1毫,解放初每碗人民币8分,后升价至二角。很受劳动人民欢迎。 解放前夕,石岐饮食商号已有150户(见《石岐志》1959年版),另有食肆小商贩300户。一个5万人口的县城,有如此庞大的饮食业队伍,可见”吃”在广东,所言非虚。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商会上报:石岐市的饮食业,计有酒楼茶室饮店17户,员工216人;面食店19户,员工73人;河粉店19户,员工183人;白粥甜品凉茶店38户,员工108人,合计123户,员工580人,另饮食小商贩300户。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1952年),由于全国开展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捐款和增产节约等活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勤俭持家,艰苦奋斗,市场消费受到压抑,酒楼的高档筵席生意一落千丈,但工人农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尤其是土改运动后期,每逢农历三、六、九,农民便到沙岗墟赶集,中低档饮食店生意兴隆。归侨吴绍基就在此时投资扩充华园(现海鲜酒家)的。这时,太平冰室(现工人文化宫对面红星饮食店)、大庙下的东方蛇店、太平路的中山蛇店、顺德记、华庙、民生等面食店相继开业。石岐私营饮食业自报营业额1952年为1347340元,1953年为1673962元,增长了24%(不包括小摊档)。 1953年党中央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后,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饮食业需用的粮、油、糖,后来还包括肉、禽、蛋、基甚至煤,逐步由国家计划安排。1956年1月,石岐市饮食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在饮食业总店支部的领导下,分设第一、第二。第三……门市部的粉面加工场、家具修理组和办公室等。工商联委员齐林生,面食业公会主委黄庆祥安排任总店副经理。298户小商贩组织合作商店,撤销了过街、零星小店和摊档,分设几间大的饮食店。 同年(1956年)中山县小榄大富贵、新富贵茶楼和各镇区茶楼共304户,参加全行业公私合营。另饮食业小商贩713户组织了合作商店;两类员工共1895人(连同石岐市总共3000人)。但还有一些”单干户”。 可惜二、三十年来,邑境的茶楼包括1957年开设的主要任务是接侍港澳同胞的岐江酒家和60年代华侨大厦中餐厅,生意都很平淡。其原因一是群众低收入,二是配给原材料太少,三是政治运动一浪接一浪压抑了食肆。 实行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后,我市引进外资,于1980年12月28日建成园林式的中山温泉宾馆,1985年冬建成的京华酒店,1986年11月建成二十二层的国际酒店,以及十九层的富华洒店,许多独资、合资酒楼,海鲜餐馆、食舫如雨后春笋;城乡各地茶楼、酒店、宾馆餐厅装修豪华,配以卡拉OK,媲美港澳。目前石岐城区几十间酒店茶楼大户,互相促进,相辉相映,迎接世界各方宾客,成了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酒店宾馆愈高档者愈难有位从。从石岐酒店茶楼饮食业的发展,也可窥见中山市的经济飞跃发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