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中山糖果饼业史话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糖果饼,乃是复杂的产品加工制作行业。香山县在宋代开县之前,料必已有商贾经营,唐诗盛赋期间,香山乡民有打油诗云:“劝君晨入市,买果又饼糕;与妻奉爹娘,亦可哄儿嘈”。这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糖果饼之喜爱。   此行业的“糖”是指复制的麦芽糖,“果”是指以食糖、食盐为辅料制成的中式糖果(有称年果)、西式糖果、咸甜凉果、干果和香山县特产之龙眼胶、菊花肉、荼薇肉等。“饼”是指汉族人结婚用的礼饼、中式杂饼、糕点、粉果、包点(香山人称堂包)和西式饼食(包括饼干)、豆粉饼(包括杏仁饼)以及香山特产之云葛、伢仔饼、云片糕等。   每年端午节,香山糖果饼业师傅还制作芦兜粽及各式粽子出售应节,有的店铺平时亦加工米粉、豆粉、面饼供应于市。   现就我所知将邑境糖果饼业的历史分类叙述:   麦芽糖是糖类的祖先,古称“饧”(音唐),近称饴糖。《诗经·大雅·绵》有云:“周源朊朊,堇荼如饴”(周的肥沃原野上,生着堇和荼,象饴一样的甜)。中国人早就明白这个原理:植物种子在发芽过程中,产生糖化酵素,会把淀粉水解成糖。经反复研究试验,唯有在大麦发芽中,提炼糖份最多,味道最好,所以叫做麦芽糖。麦芽糖可入药,可零食,可佐配烹饪,可做果饼配料。   五十年代,石岐市最后经营生产麦芽糖的是在梅基街开设钜利的谈钜荣,在安栏路开设和利的何达源,在河口街开设源本的陈荣,开设利生的陈佩珍,还有下墩的义记,每年各户合计生产麦芽糖约佰吨。   二.中式糖果,古已有之。制法是用莲藕、红萝卜、薯、瓜、果、菜(取其梗,例如大芥菜的荚梗),略煮熟,用清水或石灰水泡,再漂净,制成“胚”(半成品)。再把胚放入铜镬煮熬,不断加糖,煮至半干起镬,为成品。其色泽鲜明、有果香、甜味适中、形态完整的为上品。邑境主要生产糖莲子、糖椰丝、糖椰角、糖藕片、糖杨桃片(实际上是酸三念)、糖金角(南瓜)、糖冬瓜粒条、糖金笋(红萝卜)、糖金桔、糖马蹄、糖姜片(1951年参加中南五省物资交流,获好评,成交额颇大)和糖菜条等等。糖果商以半成品或成品批发出售,淡季则经营其他产品,例如石岐通津劳猷的时利,在糖果淡季就加工各种糕粉出售。   三.西式糖果,中山人叫它做“麻糖”。生产原理与古时制作的鸡比糖、炮仗糖、叮叮糖(姜糖、薄荷糖)大同小异。外国传入的糖果花式品种很多。制法是用铜镬放入沙糖加水,加其他原材料,加麦芽糖煮至适合粘度时,再加入香糖油色素等。然后起镬、冷凝,剪条压粒。98%以上小粒产品包装出售。我邑毗邻港澳,归侨亦多,凡欧美新式糖果面世不久,中山厂商就可仿效生产。辛亥革命后,糖果品种及形态不断标新立异,例如加入鲸脂的软糖、棉花糖、夹心糖、奶啡、拖肥、酒主糖、锡包朱古力糖等等,我邑均有制作面市。此外,还创制了真材实料的椰子糖和“消暑糖”。中山的西式糖果,1956年以前仅居上海、广州之下,驾居他邑之上。异者近四十年来发展不大,近十几年对外开放以一,引进外资和技术,产品才走上新的台阶。   四.凉果(即腌制品),由于中山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四时有佳果,所以盛行。过去工商业者除向外省购进杏、梨、嘉应子等腌胚,再加工为成品之外,主要充分利用本地货源,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而生产。季节短的果品,腌制加工,晒干即可供应市场,有利可图。例如黄皮,因成熟时表皮呈金黄色而得名,内有碧绿色果核,肉层不厚,白如脂,味甘酸、性温助消化。中医药书有盐腌制黄皮果配方,民间妇孺称之为“正气佳品”。故中山商人投其所好,历史上曾有大量腌制咸黄皮、甜黄皮出售。又如荔枝干、龙眼干,过去中山亦产制不少,一般留至春节前,待价而沽。龙眼胶,中医理论认为是滋补品,提炼工作时间较长,但我邑工商业者认为有利可图,故亦积极生产。四十年代最有名气的龙眼胶生产者是孙文西路李汉生的惠兴老号,产品大都销往澳门。至于话梅、和顺榄、柠檬、咸仁念、草仁念、糖山渣、咸脆花生、瓜子、品种多多,此类均为专业厂店制造,与酱料厂适当兼营有所不同。过去凤鸣路的曾姜记、孙文东路的候国英,均曾专业加工瓜子、花生、凉果。陈达源的和兴,刘杏翘的大中,则是糖果业兼做油炸蚕豆、鱼皮花生。还有良朋里尼姑庵生产的“师姑榄”、三念包、甘草豆,也是邑境有名的产品,曾远销欧美。   经营凉果,本小利润大,是有利可图的农产品加工业。惜者,解放后三十年来,我邑人士重视不够,反被子港澳工商界走在前头。他们获利甚丰,每小盒凉果的成本不足一毫港币,加透明硬包装一毫,而售价达四、五毫甚至一港元,境内外消费者仍踊跃购买。近年外商又创新品种,搞什么川贝蛇胆陈皮、冰花榄、解喝黄皮等等,更受老少欢迎。其实许多产品,都是港澳商人从内地购进半成品,经过加工,加上精美包装,招引顾客,而获得巨额利润。   五.“饼食”是以油糖面为主料而制作的各式饼类食品。中式的糕饼,三千年前的周代已有制作。这可以说是糕饼原始产品。汉朝亦早有各种“饴制饼饵”,还通过小贩吹箫叫卖。制饼原料之一的饴。东汉末期,我国开始有制蔗糖,《三国志••吴书•孙亮传》的裴松之注:“……交州所献甘蔗饧(是胶状物,贡品)”。南朝陶弘景(456——536)《名医别录》云:“蔗出江东为胜,庐陵亦有好者,广东一种数年生者,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贾思勰《刘民要术》总结榨取甘蔗汁的制法:“煎而暴之,既凝而冰”。可知北魏时,已制造出结日的蔗糖。用于制饼,当在此后也。   我邑制作糕饼,历史悠久。汉族人用饼聘婚的习俗一直在中山流传。有钱人家向饼店定做上乘品称之为“龙凤礼饼四百大、四百细不等,以分送亲友。这里指的大饼店承接生产结婚礼饼时,务必多加小心,讲求质量,以维店誉。   每年中秋节的前二十天,是中山各饼店的黄金时期,因为中秋月饼的质量好坏,销售如何,直接影响每一间饼店声誉,和“以旺养淡”的经营方针。因此,各饼店都在已经备料的基础上,高度仪器力量(有的店还高薪聘请季节性老技工),加班制作。同时,还搞好门面装璜宣传,以招徕顾客,务求扩大销售,赚取更多利润。   中山人对中秋月饼的品尝要求很高,且各阶层人士的口味要求也不同,仕宦商贾学子多喜欢品尝 莲蓉月饼,一般市民多喜欢五仁(南杏仁、芝麻仁、合桃仁、榄仁、瓜籽为馅加山桔)、玉月;农村顾客多喜欢椰丝、豆沙月饼。尽管月饼花色品钟多式多样,不外乎以面粉加工制作饼皮,然后加入咸蛋黄、火腿、肥猪肉、叉烧、卤鸭肉、五仁、竹豆粉等制成饼馅。在竞争中,有的饼家标奇立异,搞什么“霸王鲍腿月”、“冰花白莲月”等等名堂。其实,中秋月饼的销售如何,是以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购买力的强弱而决定它的起落。日寇入侵中山期间,全境饿殍遍野,中秋时节一片萧条。国民党政府统治后期,纸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民不聊生,百姓无心赏月。“文革”期间,相沿习俗的中秋节和月饼,成了批判“对象”,月饼销售市场冷冷清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后,人民生活富裕起来,中秋月饼销售势头一年比一年兴旺,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近年间中山的各饼家,不断创新品种,如迷你型月饼、情侣月饼、七星伴月(八个庄)、瑶柱鱼柳月等。有的饼厂还荣获各年度省级优质产品称号。包装更加讲究美观卫生,盒内还附赠刀叉,方便食用。因此,不少中秋月饼,外销港澳和美、加等国。   每年中秋节,邑境除饼店外,饮食业的茶楼酒店也季节性地兼制月饼。近年间,甚至旅游单位游乐场所、宾馆也兼营月饼。为适应市场需要,饼家根据消费者的需要,生产出上、中、下价格的月饼。而上乘风品的标准是:月饼表面扫蛋均匀,色泽金黄带油润;饼身饱满成型,边色向黄,近似象牙色;饼底平整、平滑带有微沙眼;饼面图案字体花纹清晰;馅料约占全饼比重量80%——85%。任何位置切开,皮薄均、蛋黄位置适度,馅料与皮黏贴紧;莲蓉无焦味、无结团、结块或粒状,尤其是白莲蓉应鲜明有光泽,幼滑清香油润。在常温时,莲蓉月饼保鲜约十二天,豆沙约七天,豆蓉因水分多,保质期约四天。一时吃不了的月饼,可用沙糖腌藏多十天。否则,变质不宜食。现时,电冰箱普遍进入中山民众家庭,月饼保鲜得到较好解决。   昔时,中山制造中式杂饼、礼饼、中秋月饼的最后工序很别致,也很落后,将月饼胚放入15厘米高、1。2米直径的铁锅内,底下无为热,锅盖面上燃木炭,称之“焙饼”。当时无空调,无电风扇降温,而焙饼又十分讲究技术,还要移饼或个别“隔高温”,工人必须小心翼翼工作,方把饼焙得均匀,汗流浃背之景况,可以想见!    我们所称饼业“庞杂”,是饼家专营和兼营刘备:有的单一生产一类品种,如中式杂饼或西式糖果、杏仁饼、麦芽糖、西式饼干、凉果、面饼、面包等;有的是主营中式糖果兼营杂饼,和加工糕粉;有的则既自产饼食,又进货零售,甚至进货批发。例如陈达源在隆都码头街开设的和兴,主营生产西式糖果,兼代理批发汽水、饼干、凉果。四十年代担任糖果饼业同业以会理事长年朱伟明,所开设的坤记隆,也兼营代理洋烟和进口汽水批发业务。奇怪的是,有的还兼营水果杂货,如南门头的允隆饼家兼营酿酒、米、面、油、糖、杂货。肖焕标开设的生昌饼家兼营咸杂。有的兼营茶楼,如钟照开设以的琼芳饼家,曾兼营茶楼演出粤剧,卖五月粽。有的兼营早粥,如麦根开设永顺园饼家,就兼营白粥油器。   六、经营粉果、“堂包”(甜包),要数仁和东里朱氏家族的北昌较有名气。昔时中山风俗凡是神诞、打蘸、供神、待客,必用堂包、粉果。有时商号还制作金揸、角仔、甜糕、松糕。“糕”泛指水蒸汽炊的糕。民间妇孺认为“焙”饼性热,“炊”糕性和,多买后者,经哄孩童。   七、饼干面包。人类生活方式,日渐丰富多彩。西欧的面包和饼干,自鸦片战争后传入我国。中山亦在辛亥革命后期接受这些舶来品,民众将饼干称之为“番饼”。因为有利可图,中山有的工商业者,便亲自带领职工到澳门池制面包,又去香港学制“番饼”,回来设店开业,果然销路畅旺,日趋发展。昔时最有代表性的是孙文西路天天饼干厂(现孙西邮政营业部),工场设在集贤坊祠堂(即现工人文化宫乒乓球室侧),有员工数十,产品远销假处港澳及南美一些国家,当年天天的学徒,有的已成为香港名厂的老技术员了。四十年代南基横街天成饼干厂的股东区江、吴森、周林等人,都出师于天天的名门师傅,但天成制饼技术及品种粮站有断创新。   饼干的主要原料是猪油、沙糖、发面粉,配以臭发粉、泡打食粉、云喱拉香料,做成粉块,然后用铁机模压成各种形状的半成品,放入焗炉,焗成成品。如用上等精面粉、油料(如牛油)配以牛奶、鲜鸡蛋,通过精湛的技术制成款式别致的饼干,则为上品,有所谓“不的波”、“早茶”、“的士”、“薏米”、“花薏米”、“酥旦”“奶蛋饼”等名称多多,不外乎取决于技术和原料的区别。为了适应消费者喜爱,多获利润,中山的厂家还生产咸饼干、淮盐饼干、梳打饼干、公仔饼、英文字母饼、烟仔(条)饼、肚脐饼、水泡饼。由于所用的材料精,技术好,所产成品难分出底面火。尤其是咸饼干,针窿明显,有层次,不分底面,又有奶香味,其价钱比甜饼干稍贵。   1956年以前,几十年间,石岐晚上有夜市新鲜出炉面包供应,尤其是冬天的晚上十时后,夜市更为热闹,有小贩沿街叫卖面包。其中以太平路余成开设的成记隆面包较好。   中山的饼食店,甚至酒店饮食部,茶楼酒家,都能制作蛋挞、椰挞、焗旦糕、乞戟、山戟、萨骑马、蛋散和各式咸甜面包、曲奇……。早在1956年前的几十年,中山人精制西式饼食的技术,已驾于兄弟县市之上,顺德、新会等县,均前来我邑批购饼干回去批发或零售。1945——1949年,县城石岐较负盛名的有天成、兰香、大中、大中华、大中栈、天宗、泽记共八间,员工约160人。南基横街香山面(条)厂和“南成”也有兼制饼干。   制饼业资金周转快,经济效益好。有的厂商以信誉赊入原材料,三数天就可清还货款再赊。某饼厂赊入49。5磅庄面粉200包、24号沙糖50包(每包150司斤)、柴、成品猪油、香料各若干,经加工销售两小时后开始资金回笼。解放前,有的饼店还逐月收取“月饼会”供款,满一年后保持保量以低价月饼还给供款人。这两种经营方式,对解决厂同资金和促进商品销售,都有积极意义。   该行业员工薪金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月薪,包食宿;二是计件或计日制工资,不包食宿;三是季节性临工口头订定做中秋饼、春节糖果、五月粽的工资。此外,出卖面粉袋、糖包、盐席袋、樽罐等下脚料收入,按职务分派给资方和长工。至于资方分红派息,基本是资方内部的事,也有酌量分派一些“花红”给长工。   关于糖果饼干公会:早期,中山饼业商贾已有松散的联系或集会制度,相互间称呼“行家”。为了搞好各商户的团结,维护本业利益,1940年,饼店代表在凤鸣路“花姬楼”酒家成立“石岐镇糖果饼商业同业公会”。1947年12月,该会曾修订会规,明文规定:“凡经营糖果饼商业之商店,均须依章加入为本会会员,享受本会一切法益及权利”,不入会的,呈请主管官署核准给予罚款,或停业、永久停业处理。当时有公会会员企业75户,公会理事长为朱伟明。同业公会在县镇商会的领导下,执行政府法令,协助工商管理及税务部门发牌照及收缴税项;也筹办公益,协调会员之间的意见,对外代表会员,维护会员权益做了不少工作。   新中国成产初期,由于美国实行对华禁运,中山糖果饼业进口原料受到影响。而国内又广泛开展“镇反”、“土改”和抗美援朝、增产节约运动,形势转变,使该行业营业萎缩,龙凤礼饼极少顾客。天宗、泽记、允隆、天成等大户相继歇业。有的饼家只好兼营白粥/松糕、油器小食,以渡难关。而绝大多数饼业工商业者热爱祖国,积极认购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捐款支前、承担筑路捐款任务。清缴1948——1950年三税金。1950年糖果饼业同业公会由人民政府各工商联商领导,通过会员大会选举朱伟明为脱产主委。1953年“土改”结束,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劳动人民生活逐步改善,购买力有所提高,市场开始兴旺,已歇业的饼家纷纷筹组开业。到同年底会员企业又增至70户,员工约70人。   1953年,中央颁布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后,国营企业分别向私商加工饼货或订购中秋月饼、中式糖果。私商需用的油、糖、面粉也由国家统一配售。这时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助瓜营企业筹组饼干合作社(一社),糖果饼食合作社(二社),磨粉生产组。有些大户逐步入经销范围。1956年1月,尚未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饼家,全面加入“公私合营糖果饼干商店”。国家委派了公方代表李桂珍,并委任同业公会副主委刘林为副经理。原工商业者在商店党支部领导下,在工商联教育下,积极学习,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生产经营逐步归功,不再兼营咸料杂货,不高茶市演粤剧,不再出租连环图书,不再生产卖芽糖和零星西饼粉果,生产逐步单一化、正规化。   1958年“大跃进”时期,商店与佳作社(组)合并组成国营饼干工厂。后来又与饮料厂、冰厂大合并。1961年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由专卖事业管理局领导成立了国营糖烟酒公司(县属)。饼干厂实行一分为三,一是社来社去重组饼干合作厂(归于联社主管);二是商业部分并入糖烟酒公司,从事销售经营业务;三是工业部分组成地方国营咀香园食品厂(另有街道办的红旗食品厂、凉果社)。咀香园食品厂,曾一度生产过汽水、雪条、柠檬酸。但“文革”期间发展很慢。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春风吹拂大地,中山糖果饼食业发展很快。咀香园食品厂扩大生产业务,于1987年起成立总厂,下设咀香园饼干厂、咀香园杏仁饼厂、咀香园食品厂及咀香园饮料厂,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职工增至1600人,主要设备有11条饼干生产线。主要产品饼干、水泡饼、中式饼、威化饼、葱油薄饼、中秋月饼、正宗咀香园杏仁饼及各式饮料等。同时,方便食品厂、糖果厂、面包厂等厂亦相继开业。中山粉厂引进新设备生产“美怡乐”雪糕,行销邻近各省市。旅港乡亲曾超郡回归故里三乡镇投资1600万港元,安装了新设备,生产各款西饼,大部分返销港澳。她还在石岐增设几间“超郡”西饼店,与各间饼厂饼店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