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昔日中山的钱庄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金融业范畴的银行、保险、汇兑、典当、钱庄、金银首饰店中,最敏感、最活跃、历史最久的是钱庄业。   我邑正式钱庄的出现,有案可稽的始于清代。其时商市,清廷货币废两为圆,规定白银7钱2分折合1圆,并逐步实现。康熙年间开放蕃舶禁令,我邑水接香港陆陆连澳门,开展对外贸易较早,蚕丝出口量大增,自此小榄的茧市交易活跃,最高岁入达百余万两,而生丝每担售价2仟多圆。为了便于结算,从光绪年间起,侨商先后在小榄、黄圃、大岗等地,开设钱台数十间,并逐步向钱庄发展(参阅《金融志》)。   自20年代起,中山工商业大户日渐增多,钱庄也形成了行业,全境经常营业的钱庄有48间,最多时达100多间。钱庄中心也从小榄镇转移到石岐。是时石岐钱庄约占全县钱庄总数的50%。民国十三年(1924年)石岐镇银业同业公会正式成立,会员企业达50户。此时钱庄已发展跨业经营,其中主营钱银的有23户,兼营金饰的有19户,兼营铜饰有8户。知名度较高的约有10户,如孙文西路杨铁生开设的杨堂记,林惠爽开设的天和,罗生开设的罗勤记等。也有一些小户,以兑汇为主,称之“传银台”,另有一些找换店。俗称“银狗仔”。   这时正式的钱庄俱有异城联营号或挂钩(结算)户,亦同官办银行有业务往来;公会会员之间也可调剂低息款。其主要业务是办理大额长期定期存款(月月付息),内行称之为“按”;并办理贷款,每月收息,称之为“揭”。贷款人有抵押物均可,视人而事,如县商会会长打个招呼可贷到款项,因为面子信誉攸关,无烂债之言。业务最频繁的是承收托付的汇兑。欧美华侨汇款,汇方先汇至香港,再驳汇到中山;本邑钱庄兑汇时,因汇款时已收费,派汇时不再收费,大笔款项加派从员护送,不另收分文,以此博取顾客欢心,多加光顾。国内此时汇款主要是由各地钱庄通过书信来往结算;也有的携带钱庄的银票或证明异地结算,如中山人赴穗或入桂购货,可先入银石岐钱庄,携带收银钱庄结算货款(多除少补)。   历史上,香山县钱庄的核算,比内陆省份、北方城市复杂得多。昔时的外贸活动,除远洋木帆船队外,清廷中央政府规定要在境内进行;而香山商民早已有在港澳成交贸易,地方官员听任其发展,没有行政干预。因此,带来了货币兑换率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后,香港仍沿用清廷银圆,但实际流通的货币还有铜仙(10文)、铜钱(1文)、半边仙以及英镑、印度卢比、墨西哥银元、西班牙银元、美国金币等。香山钱庄驻港分店或联号,为了贸易商号的生意来往,什么货币都收。自1847年香港东方汇理银行发行钞票(1884年歇业),1864年香港汇丰银行发行钞票后,香山钱庄的外汇结算,才逐步单一化;因为香港银行先后同中国清政府、孙中山大元帅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商定了发行货币的换算,所以,异城划拨结算及汇兑,比前方便了。   钱庄业务,除贷款和汇兑外,主要是收“按”(即今天单位的现金存入银行或民间储蓄)。大中户厂企一般在每日下午交(入)款,收款员点算后,签章发给收据(存根入账)。收款员有业务知识,可谓“眉精眼企”。昔时,香港纸币在中山流通很普遍。时有假钞出现,收款员要边数边看,真钞是触手爽,假钞表面粗糙手摸觉滑,无凹凸感;而港币真钞还有一条铝质金属线(保险线)夹藏于中。1941年—1969年上海汇丰银行发行的500元面额,更印有FIVE HUNDRED DOLLARS;其中的FIVE,少了“I”字母,这不是出错,而是“暗记”,(现今香港汇丰银行发行的10—1000元面额港币的右下角,亦印有该行的徽号)。数钞时斜看,就可见隐形银码即面额的阿拉伯数字。对于银币,1元的,互相碰击时,声音清脆;双毫银币按五个、五个过手,掂到轻重量不同,细心观看可分真假:含银成色达95%——98%的是真品,否则是假币。假币合金含铜量多,俗称“铜银”。真银与铜银落地时,前者音哑,后者音略响,故民间俗语对强词夺理者称之为“街市使铜银假夹大声”。   钱庄第晚清点存款,入账后用小布袋、或小草织袋盛载钞票银两,锁入夹万。   次早,钱庄人员必然再次点钞,按钞票类别分别“打扎”;双毫银则倒入10x10的排银盘,逐个检视,如对某个银币有怀疑,就将银盘向后轻抛,全部银币皆翻转,而证实的“铜银”,即拾出来交给首饰店处理。凡检验过的真银币,都要打上商号的蓝色水印。这时,钱庄代存户交税,或转交银行,或用作款,付给储蓄户提款,或调剂给联号,出门皆真货。   钱庄业务还设有“找换”:大额换辅币,外币换流通货币,铜钱、铜仙换银圆;客买外币等等,从中收取1%服务费,被民众称为“门楣剃刀”L(意即出入都刮),如金饰全市标一个价,买客要多付3%佣;金铺给卖者仅是97%。归侨回邑,有人以美金、港币、英镑兑换本地零钞细银,准备返村见乡亲、探族老、设茗开餐、购物之用;有些商店也需银头钱,以备找赎;春节前,有人要准备利是钱。找换业务即有利润,又有投机性。因此,石岐小型找换店愈开愈多,最多时达30间。   其实正式钱庄与找换店都有投机倒把性质,因为当时没有正式汇率,银币兑换铜仙时价不同。钱庄找换店有的老板随意兴风作浪,人为地制造货币兑换差价,今天说“孙头”、“袁头”、“大头”、“细头”(均为当时货币俗称)有差别;明天说“剃须(直版)”、“残钞”、“大钞”、“湿柴”(小面额货币)不等用,“咸龙”(港币)兑入多多都欢迎“等等,任意抑增币值换价,从中图利。有的还企图挤垮竞争对手。   钱庄有投机性是当时社会背景造成的。因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随意发行纸币,从民国24年(1935年)11月国民政府颁发紧急法令起,衽法币政策,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增加农民银行)发行纸币,俗称“法”币,也称国币,停止白银流通。但民间仍有不少人使用白银,就形成差价,可以炒卖。民国37年(1948年)8月,国民政府改发行金圆券,法定1元金圆券折换300万元法币,并明令一切单位、个人必须将持有的白银(银圆、双毫)、港币、美钞、英镑到银行兑换金圆券。100港元只能兑75元金圆券。但各地钱庄仍搞私兑。   国民政府滥印纸币,搜刮银金币,结果,造成民间怨声载道。国民党为了镇压民众,故意找出替罪羊开刀,其中在中山县,于1948年秋,派出伪侦人员乔扮外地商人,窜入石岐罗勤记钱庄洽谈炒买港币,又派武警便衣冲入该店,捉人和没收现钞。使这户有悠久历史的钱庄惨遭其害。事后,官府向该店勒索若干万港元才能释放少东,还散播罗勤记钱庄扰乱金融,造成通货膨胀云云。   此时的钱庄与银行的业务各有不同:银行负责发放各种钞票,代理政府金库,代税局收存税款,放货收息,代办公债等,亦有汇兑,大细钞找换。有的还兼营公债、当票、有价证券的收购、代售。有的钱庄也兼营金银玉器首饰。   钱庄组织机构:一般设司理1人;襄理1人(规划全盘业务);师爷1人(负责分析信息、作价、公关洽谈、调拨资金);还有业务员若干人,包括拣银(检验员)数人、内会计、外柜面、勤杂炊事等。钱庄重要的业务人员是“行街”。他们通过行街,非常地留意茶楼里的商人谈话,细心观察市民经济心理,从中掌握经济行情。他们还主动与商店洽谈收市前的储款,办理放贷业务,审阅抵押实物屋地铺田山契等。“行街”人员业务权力很大,他们可以代表钱庄拍板信贷业务;插手炒卖金融,看好行情后决定买入或放盘;还可代收现款,搭桥成交,收佣签名等。“行街”人员实际是钱庄的“揸闸”,他们可以兴风作浪,引介炒买炒卖,无形中形成赌博。但他们每晚必须向师爷汇汇报报请示工作。“行街”人员还要执行保密规定,他们可入妓寨,但不入赌场,万一违反,视情节接受钱庄处理。   找换店也有“行街”业务人员,他们行事要十分机警,如果掌握行情后,慢了一步打电话答应处理大宗兑、换,信息突变,就被竞争对手“吃”掉,造成破产。这种事俗称“被人家旵盘”。   中山解放前夕,由于国民党政府的高压政策,造成钱庄歇业不少。据1948年9月20日中山县商会承转银行同业公会上报给县政府的《中山石岐钱银业自动停业呈文》有以下商号停业: 停业钱庄    铺位地址     司理    自动停业日期 永盛隆     孙文西路247号  缪文宇   1948年9月20日 合成昌     孙文西路205号  梁恭和   1948年9月20日 罗勤记     孙文西路194号  罗 生   1948年10月2日 天 和     孙文西路301号  林惠爽   1948年10月15日 杨堂记     孙文西路277号  杨铁生   1948年10月15日 裕 生     孙文西路291号  高焕昌   1948年10月15日   在此之前及以后,石岐钱庄或钱庄兼饰店、找换店都一边申请停业,一边清理业务尾巴,等待批准歇业。但实际上,镇内的钱庄是“店不存,人还在”,一批“银狗仔”在马巷口一带仍在兑换港币、铜仙、炒买九九金(金粒、金条、金叶、光身戒指)、银圆。不过,钱庄歇业后,国民党政府搜刮了数以十亿元计的实银运往台湾。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国民党政府改发银圆券,继续刮削民脂。邻近港澳的中山民间普遍仍使用港币。1949年10月中山解放后,钱庄全部停止了业务活动,只作为历史存在于老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