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中山进出口贸易史简叙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center]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center]   中山市历史上称为香山县,管辖的范围包括今澳门、珠海全境及斗门县、番禺市的部分地方,是华南地区最早开展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早在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葡萄牙人到我国贸易和贩卖人口活动时,已在我邑的黄梁都浪白窖(今珠海市南水镇)通商贸易。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州市舶司移驻澳门,开始建港。明嘉靖三十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诡称需上岸曝晒水浸货物,贿赂海道副使江柏,获准暂留香山县恭常都辖地濠镜澳(澳门的古称),此后就赖着不走。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葡萄牙人再贿赂守澳的清朝官员,窃踞澳门定居,直置官寓,并逐渐将澳门辟为商埠。明清两朝都把澳门列为特区,设立专门机构,对“僦居者”严加管理。而此时,福建、广东各地商人与萄国商人在澳门的贸易愈益频繁。明万历二年(1574年),官府在莲花径附近设置关闸;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官府开放对澳门的陆地贸易,以今拱北关闸界口为交易市场,中葡商人肩挑贩运货物到此交易。这时,出口物品主要有生丝、粮食、茶叶、糖果、茯苓、瓷器、黄金等,进口物品有食盐、锡、蜡、胡椒、檀木、丁香、象牙、槟榔等。葡人在澳门需要的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相当部分亦向香山县购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官府在澳门关前设立海关,并放宽对澳门的海路贸易,外地商贩到关闸界口市场贸易更加频繁。香邑商民,贩运大量货物到此成交。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官府封闭了我国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港口,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蚕丝出口量大增,邑境小榄乡民弃田挖塘筑基,栽桑育蚕缫丝;蚕丝成了商贾逐利的重要货源。清道光二十二(1842年),清政府因鸦片战争失败,被迫割让香港给英国辟埠后,香山县与香港的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对外贸易活动也成了邑境经济重要支柱。   昔时,外贸活动在境内洽谈和交付货物,报关、缴纳关税;运输出口均由外商自办。但因香山县地理位置特殊,故在外贸事项谈妥后,卖方可将货物押运(托运)到达港澳或从港澳自运回邑境。至于远至欧美的外贸,双方谈妥后,则经香港的“金山庄”中转。清末民初,香山县的经济中心——石岐,与港澳两地经济关系密切,许多进出口商品都在当地随行就市,见货议价,就地成交,然后由钱庄结算账目。其时,外贸入口主要有海味杂货、化肥、药品、烟叶、鸦片、煤油、火柴、布疋、棉针织品和机械工具、钢铁器皿;出口货物以生猪、家禽、蛋品、塘鱼、生蚝、蚝油、干蚝豉、虾蟹、虾羔、谷米、果菜、蚕丝、夏布等为主,外汇岁入约800万两。后来,邑境外贸活动进一步发展,石岐出现了代理外国产品的商号,计有合诚号(在小榄设合诚兴分店)、怡昌洋行、光记公司、和记公司等,代理美英亚、美孚、德士古在中山专利的汽油、煤油、柴油、机油、凡士林、白蜡、沥青等产品的销售。亦有其他商号代理销售外国药品、士敏土(又称红毛泥,即水泥)、洋面粉、奢侈品甚至鸦片烟。港澳两地亦从香邑大量购买白米、塘鱼、生猪、白酒、果菜等生活品每天数以十万司斤计;还转口大量中药材到各个国家和地区。 [center]猖獗的走私活动[/center]   1949年10月解放之前,由于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进出口贸易法规成一纸空文,中国海关开同虚设,官、商、匪、众争相在沿海边一带走私,邑境洋货充斥市场。   从1920年前桂系军阀统治时起,走私之风,已盛极一时。除私枭活动外,军阀和官吏互相勾结利用兵舰走私;也有的驾驶长龙快艇,配备武装枪械走私,公开与缉私人员对抗,把大批洋货偷运入境销售。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在武装入侵我国东三省后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我国进行经济侵略,将大批海味、人造丝等工业品运到港澳,贱价向华南各地倾销,妄图挤垮我国民族工商业。   1935年11月,国民党政府颁布《紧急法令》实行法币政策,宣布将白银收归“国有”,通过通过兑换纸币(称法币、国币或大洋券)搜刮银圆。英、美、日、葡旋即通过港澳华人商号,高价收购我国黄金白银。日本还高价收购我国的钨、铜、锡、铅、生丝等战略物资,而将东洋海产品、赛璐玩具、人造丝等倾销入中国。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明的做亏损生意,裨是在打它的军事和政治侵略算盘。这时,在水接香港陆连澳门的中山,见利忘义的官警、奸商败类,也大干其破坏民族经济的勾当。如中山县警探队长梁秉远,先在小榄、大良订购生丝绸混载偷运出境。方法是:将货物集中到前山后,立即派二名警员携带上车,待至山场海关前停下,急将货物携入警探所内。待关员检完车上货物后,这两个警员就携货冲上汽车,越境过澳门交货。据披露,当时每天开往拱北关有6班车,警员日带运丝绸12麻袋,每袋2—5疋,合共300疋,每疋运费4元,每天收运费1200元;走私黄金每两带工港币1元;白银则以购销利润的3%作报酬。而双毫白银则以50枚卷成一筒,5筒成排,由警探队员穿着特制背心,前后袋共装4排(200元),每天6次,偷运出境,报酬视保证金多少而定。带出的双毫白银多少,梁凭澳门钱庄的收据,再与内地商号结算。梁除每次给警员少许打赏外,其余走私运费尽入囊中,因此,发了大笔不义之财。   抗战胜利后,中山沿海和边境的走私活动仍然十分猖獗。1947年4月,一些地主资本家和米商,勾结保警第五大队,进行武装走私谷米出口,然后运回鸦片烟土及洋烟、洋酒、洋百货出售,从中牟取巨额利润。此事曝光后,不受欢迎府当局匆忙于同年4月14日宣布成立“查缉组”大肆散布加强缉私云云。然事后邑境走私活动,依然如故。那时石岐流传一首顺口溜,曰:“土米出洋米入,桐油出石油入,桂皮药材出鸦片赌具入,货物中转往湘桂,走私偷税无皇管。”成了当时走私活动的写照。 [center]解放前的私营进出口业[/center]   解放前,中山县的大小私营进出口商户,绝大多数没有标明专营进出口业务,多按照市场情况兼营进出口买卖。而且随着历史的进程,各个时期的进出口商所经营的货物品种有明显变化。在经营活动中,不少私商与官方勾结,不做文章办理进出口手续,逃避税收;有的则与土匪合伙走私,抗拒政府禁令,偷运战略物资出口,或私运毒品入境,危害国家民族,坑害人民群众。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宣统三年(1911年),经香山县拱北关进口的鸦片就达818担,第担价值1615.04两白银。总值达1321107.7两白银。民国十六年(1927年),政府曾张贴《布告》禁止私运银毫出口,但不少私商仍勾结官匪照样偷运争毫到港澳。后来,石岐不少钱庄还参加经营炒卖黄金外币和偷运黄金、白银出口活动。   经营进口棉纱布疋方面:1930年—1939年,邑境共有布疋商60户,其中批发商10多户,从业人员400余人。到沦陷时期,仅剩下中、小户30余户,抗战胜利后恢复至48户,从业人员300余人。他们所销售的商品,绝大部分是从江苏省进口的美、英、日、德布料。有的商户,也经营国产的莨纱、莨绸、裘皮、绸缎出口。但他们进出口的商品多不办理过关申报手续,而交由“水客”携带上落。也有的商户勾结海关人员或雇佣武装人员包庇走私进口。   经营进口化妆品和日用百货品方面:1930年—1949年期间,邑境先后有30商户,其中批发商4户,资金额最高的有1万余元。商户年营业额一般3—4万元;大户达10余万元。这些进口商品,也多不办理进口报送手续,而用走私方法偷运或买通关卡进口。1946年—1949年,国民党政府曾颁布进出口贸易管制法和高达70—80%的化妆品进口海关税率,但依法完税进口的极少。   经营进口五金钢铁方面:1930年—1939年全县有16户,从业人员200余人。沦陷时大商户多数停业倒闭。1946年—1949年恢复到8户,大商户资金达10万多元,年营业额高达100多万元;小商户资金1—2万元,每户年营业额仅10万元左右。他们经营的五金商品,大部分仙江苏省购进,通过以多报少,瞒骗海关或走私方法进口,因而利润丰厚。   经营肥料农药方面:1946年开始,邑境恢复进口化肥农药。石岐经营化肥农药的商店有杨球记、常发、美成等,经营品种中,多是比利时的硫酸氨、意大利的尿素及“爱克”牌杀虫粉。由于税率不高,商人大多报关纳税且大量进口,佛山等地商户也常来石岐采购,供应内地农村使用。   经营食品进出口方面:抗日战争胜利后,石岐的几家猪栏都兼营出口业务,以永安猪栏出口生猪最多。还有生和、德生、升记、尧决、缪富、周坤等多家兼营出口家禽。员峰、张溪、濠头、柏山等亦有行商经营家禽出口。邑境出口塘鱼,历来成为大宗产品,且主要集中在小榄等产地。鱼商组成利农、江利等多家公司收购塘鱼出口,旺季时每天出动机动拖渔船20艘以上。石岐钱商亦通过鱼栏购进符合出口规格的鱼货出口港澳。石岐郊区的何棠记,则专营生鱼、塘虱、河虾杂鱼出口。   经营咸鱼者多从事进口业务,商店大多集中在石岐南基路,故这里有咸鱼街之称。商户多数批零兼做,销往邻近各地。据《广东经济年鉴》记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从中山县拱北关进口的咸鱼多达6,825,700公斤。   经营海味杂货的也以进口商品为主,石岐凤鸣路、南基路有广安、信昌等10家,所经营的面粉、元贝、虾米、鲍鱼、鱼翅、冬菇、鱿鱼、柴鱼、海参等,多从港澳进货。   果菜是中山传统出口商品,据《香山县志续编》记载,清末民初,邑境出口的马铃薯、椰菜等,年入白银达3万余两。 [center]在经济封锁斗争中作出贡献[/center]   1949年10月30日中同解放后,我党政机关领导十分重视外贸经济,石岐市军管会指定南方贸易公司管理外贸业务。1950年2月,市军管会贸易处举办了进出口厂商登记,当时登记的有5家工厂和80多家店商获准进出口营业。同年5月,改组成立的石岐外贸分局,通过审核注册登记资本额后,核发经营进出口业的店商有40家、专营商(单一经营进口或出口)10家。附表如下:   1950年获准经营对外贸易的石岐私商 商号   范围  资本额  商号  范围  资本额 中和行  出进口  50000  运生行 出进口 15000 合成公司 出进口 45000 新华行 出进口 15000 工商行 出进口 80000 公和行 出进口 15000 永生行 出进口 15000 永华行 出进口 20000 中南行 出进口 20000 广源行 出进口 15000 大公行 出进口 20000 侨兴行 出进口 15000 和记行 出进口 20000 生生行 出进口 15000 联泰行 出进口 20000 中顺行 出进口 15000 公行祥 出进口 21000 合记行 出进口 15000 和兴行 出进口 20000 恒生合 出进口 10000 信丰隆 出进口 28800 美成号 出进口 10000 永兴昌 出进口 15000 复兴行 出进口 15000 联商行 出进口 20000 裕华行 出进口 15000 公昌行 出进口 15000 大来行 出进口 30000 光明合记 出进口 15000 永兴行 出进口 20000 鸿发行 出进口 15000 明记行 出口 10000 同丰泰 出进口 16800 聚昌 出口 4250 英利行 出进口 18000 利记号 出口 4250 利安行 出进口 20000 杨球记 进口 3500 侨商行 出进口 21000 达生号 进口 4000 南大行 出进口 20000 奕昌 进口 10384 诚发行 出进口 20000 穗兴号 进口 10400 利商行 出进口 15000 侨益行 进口 20000 宏德行 出进口 20000 昌兴行 出口 6000 泰兴行 出进口 20852 祥和果栏出口 4500   注:单纯进口或出口占总数的20%;资本额折合新币;金额单位:元。另有行商林北带等共200户。   与此同时,中山县贸易公司也于1950年5月1日成立,兼营外贸业务。1951年5月,广东省贸易公司珠江分公司成立,内设出口营业部。鉴于当时私营进出口商盲目竞争,抢购或抢抛售本地产品之风甚盛,港澳商人乘机压价,使生产者利益严重受损。据此,石岐外贸分局和珠江贸易公司会同工商联,引导汪沛祥等私商组织生猪出口联营社、生姜出口联营组(后改为联营社)、石岐蛋业出口联营社、桂皮出口组、西药和影相业联购组等,开展联合经营业务,统一进出口限价。这样,既稳定了邑境农产品的价格,又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营公司还入股8000元于猪联社、入股4500元于蛋联社,并派驻代表指导业务开展。1954年2月12日有关部门引导13户进出口私商,吸收石岐、江门两家纸商和印尼归侨投资,联合组成新生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竞生),成为邑境最大的私营进出口商号,经营塘鱼、杂鱼、鲜虾、家禽及果菜、土产、工艺品出口港澳。   解放初期,邑境私营进出口经济力量虽不很雄厚,但从业的资方和劳方都响应党的号召,为复苏国家经济积极开展业务。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美国驻其盟国联合对我国进行经济封锁,禁运物资来华,与我国断绝贸易来往。港英当局也步美国后尘,先后颁布了“禁止输出统制法令”、“特别货品禁止法令”。对我出口禁运的物资达190多种。面对严峻形势,邑境私营进出口商界,想方设法与港澳商会、商人保持密切联系,挂钩经营。并听从政府的安排,尽可能多收购农副产品、土特产和手工艺品出口创汇,买回国家需要的物资。政府批准可用“等汇”方法,委托港澳商会和商号,代购国家需物资(如军用物资、五金、石油产品等)运回中山。这时,外贸部门也尽量放宽进口尺度,推行“连锁贸易”和“易货贸易”方式,允许私商将进出口所得的外汇购回物资进口,抵销出口结汇。石岐外贸分局在有外汇结余时,还尽量将手中外汇批给私商购进需要的物资。在政府和外贸部门采取“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措施鼓励下,私商进出口经营业务迅速发展,到1950年底,石岐口岸进口贸易金额达865.05万美元,解放海南岛和广西十万所急需的物资,都能及时组织进口.进口其他物资除供应本地区外,还转运到上海等大城市销售,支持国家复苏经济。邑境货源丰富的畜禽、塘鱼、蛋品、干鲜果菜和其他食品,外区的桂皮、山货、木材、松香、桐油、布疋、生丝等土产,亦通过私商积极采购,源源经石岐口岸出口,是年底出口实绩达到781.70万美元。在国际经济斗争中,我国取得了预期的胜利,而中山的外贸部门和通行证营进出口商曾作出贡献,同时亦获得利润,并踊跃捐款抗美援朝。   当时,中山县与澳门接壤的边缘地区居民,历来有肩挑小量农副产品或手工业产品出澳门销售习惯。他们换取日用品回来自用,或将多余的日用品,在居住地附近出售。这时第五区的前山,成了水陆出口及小额贸易的集中点。1950年10月13日,华南区对外贸易管理局公布了《华南边缘区对外小额贸易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以拱北关闸为中心点,在半径25公里的圆周范围内,划为当地居民边缘小额贸易区,海关准许农民出口小额农产品,进口小量民生日用品,使当地的对外贸易搞得十分活跃。 [center]几经波折的外贸经济[/center]   正当我县外贸经济起步发展的时候,1951年4月,上通讯主管部门改用“分区管制”的办法代替“大进大出”,原先出口的木材、布疋、生丝等非本地产品,被指令停止出口;是年秋,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运来大量的物资,因而严格管制从港澳地区的进口。并规定所进口的商品,只能以供应本地为原则,不准转运外地。故1951年进口总额只有474.9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45.1%。以后数年的进口额继续下降,至1954年仅得7.93万美元,不及1950年进口额的1%。   国家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后,县内进出口私商逐步受到限制,仅存8家的私营店商亦先后合并和归口领导。如时丰号、恒生合号合并成立石岐果菜出口商行;德安、侨商、永华3家杂货私商,并成石岐山杂货行,统归石岐食出支公司领导;蛋业联营社、新生公司、祥和号,亦各归专业公司领导。至1955年下半年,尚存的私营进出口商仅3户。行商37人,则组成1个联组,合并归口后仅2户8人。结果,私营进出口商经营的出口收汇大幅度下降,而国营外贸企业出口收汇逐年大幅度增长,是年全县出口收汇总额中,国营占70.68%,公私合营占25.74%,私营仅占3.58%。   1956年1月,邑境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石岐的私营进出口企业与公方食出公司合营,组成“建新果菜出口公司”,经理由私方邓用担任,副经理为公方的张龙斌。1957年,建新改为石岐果菜出口公司。次年“果出”的土产股分出成立石岐土产出口公司。同年,在“大跃进”运动中,原私营进出口业的私方人员和职工,统一调整,外贸干部职工发挥积极性,使1956年——1958年全县自营出口收汇额每年稳定在700万美元左右。1956年下半年开始,拓展新产品如腐竹、糖果、桂仁饼、荼薇酒、镭干花鱼等出口;1957年又增加棕绳、砧板、片糖、海砂、鲜蚝的出口,并把马铃薯、是米、莲藕、红砖等产品打进新加破、马来西亚市场,还在该两国扩大了椰菜和大白菜的销路。1958年,“食出”公司扑克制咸蛋、烧卤味出口;“水出”亦将咸鱼、油炸鲮鱼罐头远销东欧国家。   1959年——1962年,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加上邑境遭受水旱灾害,农业生产失收,供应外贸出口的货源短缺,使出口收汇额下降31%左右。其中塘鱼出口量,1959年仅为1955年的48.64%,1961年竟有56天没有塘鱼出口港澳。1962年经过努力,恢复出口的商品有石岐乳鸽、禾虫干、大黄糯谷、名产番薯、山草药等46种。 [center]不继发展的出口贸易[/center]   自1961年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我县的工农业生产从1963年开始全面好转,外贸产品的收购和出口有了物质基础,1963年的出口收汇比上年增长32.2%。1964年在巩固和发展了港澳市场的基础上,发展了远洋贸易,本县10多个产品,销往英、美、加、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总值95740美元。1965年经外贸部门积极扶持生产和收购,又使这些产品出口额稳步增长。1966年,全国开展“文化大革命”后,我县工人农民仍然坚持生产,形势稳定,为出口提供了许多产品。因此,每年出口收汇仍稳步增加,1970年后,出口收汇实绩已达1000万美元。   1973——1978年,我县调整、组建成了“轻工工艺”、“五矿化机”、“丝绸纺织”等出口公司,不断增加传统产品和拓展新产品的出口,使全县出口收汇额每年以13.02%的速度递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1985年,尤其在1983年末撤县设市后,出口贸易保持商速增长的势头,以1978年为基数比较:开始前3年平均年增长22.44%;后4年出现波浪式上升,年平均增幅达40.4%;年出口收汇额增至5千万美元以上。乡镇和市属企业的工业产品如红砖风扇、洗衣机、服装、鞋类、家具、猪皮革等逐渐大批出口。在港澳和美、加等地,争得了市场。   1986年后,由于进一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先进设备、引进科技人才,并实施一系列鼓励出口的特殊政策和奖励措施,使全市外贸出口跃上新台阶,汉年的出口收汇达到1亿美元以上。1987年全市外贸自营出口收汇又比1986增长16.5%,提前6个月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出口计划任务,收汇实绩是建国以来中山市最多的一年,其中超额完成计划的有:“丝绸”支公司超10倍多;“畜产”支公司超3倍;“化机”、“轻工”、“工艺”、“纺织”4个公司均超1倍以上。   进入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我市政府更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快对外经济贸易步代。全市33个镇区设置了外经办事处和来料加工装配服务公司,制定了《中山港出口加工区优惠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市还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实行咨询审批“一条龙服务”,注意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积极主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使出口总值大幅增加,至1990年已达4.13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7.4%。1991年继续加强对外推销,办好出口商品基地增加货源,并广泛开展对外招商活动,促进了外贸经济的发展,是年出口创汇达5.26亿美元,又比上年增长25.8%,实际引进利用外资达到1.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8.3%,1992年进一步发展远洋贸易,扩大产品出口,使全市出口创汇增至7.04亿美元,完成任务123.7%,又比上年增长33.8%;实际引进利用外资2.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一倍。   回忆中山的对外贸易,从1520年香山县商民同葡萄牙人在浪白窖开展小额交易开始,至今天外贸出口大发展的时代,时过四百七十多年,中国经过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日寇入侵,海关失控,走私猖獗,政局混乱;至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走上正轨。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遵循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战略决策,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正如《中山对外贸易志》在《概述》结束语所述:“漫长的岁月,艰难曲折的历程,成败之启迪,腾跃发展的趋势,展现出中山市外贸事业的绚丽业绩,举目远眺,繁花似绵,生机勃勃,对外贸易更加旺繁荣。”我们预祝家乡的外贸经济取得更巨大的发展。   (本文部份资料参阅《中山市对外贸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