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2015年第6期简报

发布时间: 2015年09月14日    

第六期

(总第49期)

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5年9月14日


专稿:关于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


编者按: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新一轮发展是我市确立的核心发展战略。中山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奋力创建珠三角科技创新强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今年7月,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和邀请有关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分别到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以及深圳和东莞两市开展调研考察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和地区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为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服务。考察结束后,调研组形成《关于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报市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审阅报告后批示:“市政协此报告很有价值,对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有直接借鉴意义,请将此件印发各位常委、副市长、与人大、政协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经济部门和镇区,以资学习借鉴”。

关于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视察中山的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和地区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新一轮发展,更好地为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服务,市政协组织委员和邀请有关科研单位及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分别到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高新区以及深圳和东莞两市开展调研考察活动。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城市(项目)的总体概况

1、四川省天府新区

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天府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将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新城区,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到2015年天府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有力支撑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到2020年,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现代产业高地基本形成,实现总产值6500亿元以上,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到203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2、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高端产业发展最集中、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投资发展环境最优秀、对区域经济拉动最强劲的区域之一。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增长19%,成为四川省第一个GDP过千亿的产业园区。2013年10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一三四五七”战略,着力把成都高新区打造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明确创新发展的六条基本路径: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为主要素驱动为辅;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组合支撑”;在发展载体上坚持平面空间整合拓展和立体空间高效利用;在发展机制上坚持行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

3、东莞市

近年来,东莞市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5月,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提出全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34条具体举措。推动东莞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生态产业园区)为龙头、重点镇(街道)为有力支撑、各区域协调推进的全面创新格局,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驱动战略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在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产业支撑等5个方面的主要指标上位于广东省前列。

东莞市从七个方面部署全市创新驱动工作,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一是出台本市配套政策,做好宣传讲解和推广运用;二是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三是大力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等的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以“机器换人”、“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为抓手,力推东莞制造转型升级;五是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打通技术成果、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渠道;六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打造“人才高地”;七是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鼓励创新、保护创新。

4、深圳市

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发展、努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建设,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走上了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了质量、速度有机统一和效益、结构同步优化。

深圳的创新特别强调全面创新。把政府、企业、社会文化、技术、资本、理念等各方面要素调动起来,形成综合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链。主要举措有: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新型经济体。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深圳的创新特别重视创新载体建设。注重有利于“个体”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重视培养和扶持海量的小微创新企业。从中科院深圳分院到柴火创客空间、从高交会到创新论坛,在创新公共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通过举办高端展会、创业大赛、专题论坛等,鼓励草根创新和创客活动,现在每年六月均举行创客文化周,吸引全民投资、全民创新、全民创业。

深圳的创新特别注重企业主体作用。深圳创新力量的显著特征是“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这一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据资料显示,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640亿元以上,是2009年的2.3倍,占GDP比重超过4%。

深圳的创新特别重视高端教育资源的支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强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已有的深圳大学、南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十二五”期间不断引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构建高等特色学院体系。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柔性人才政策,通过自身培养和引入全球创新人才、高校毕业生来创新创业。

二、启示与建议

1、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一流城市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发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发展地区显然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率先进入创新驱动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深圳在这个阶段率先确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再次成为全国发展的典范。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以低端制造与加工贸易为主导、甚至被戏称为“性都”的东莞市,近年来以大力推进转型升级、腾龙换鸟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国家、省级的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效,彻底改变了外界对东莞负面评价的看法,松山湖新区成为东莞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展示窗口,成为科技东莞、创新东莞的新形象,发挥了创新驱动的引领示范作用。

就我市而言,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要素制约,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与路径极为紧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因此,我们唯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才有可能把握发展主动权、再创发展新优势。

2、大手笔统筹规划实现协同发展

高新园区的开发建设绝不能仅关注眼前,必须着眼于长远统筹规划,大胆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藩篱,为未来留下充足的拓展空间。成都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是从成都武侯区、双流县、郫县、金牛区等几个区市县划出一部分组合起来的,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而天府新区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两湖一山”(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其中在成都范围内的面积有1293平方千米。开发园区有了较大的规模与体量,才可能有大手笔的统筹规划,才可能有较完备的功能配套、实现可能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也才会有长远的后续发展空间。

就我市而言,火炬开发区总面积只有70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的开发空间;而从火炬区和南朗镇“切出来”的翠亨新区起步区只有2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也只是包括整个南朗镇,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只有32平方公里,这么小的空间显然与其作为我市未来的关键战略平台是不相称的。因此,如果能够以国家级的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将翠亨新区的规划范围拓展到包含火炬区、民众镇、南朗镇的整个东部片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无论是中山整体的城市格局、还是经济增长的空间,都将无可限量。

3、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深圳南山智园是政府投资41亿元的重点三旧改造项目,其开发思路不是传统的拆迁、土地招拍挂、建设、招商、运营的老套路,而是统一规划基础上的合作开发模式,所有的投资建设、招商运营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承担,村民则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永久享有园区物业出租收入的60%。这样开发模式使得政府可以免除了征地拆迁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并能够确保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招商发展;园区开发者不仅减少了巨额的土地出让投入和相关税费,而且节省了土地招拍挂出让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大大提高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效率;农民既得到了正常的高标准统一安置,又保证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益,长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消除了大多数地方的“失地农民”因缺少就业创富的技能而可能出现的困境,彻底解决的农民的后顾之忧。这种三旧改造建设科技新园区的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显然实现了多赢,值得借鉴与学习。

土地资源紧缺成为愈来愈严重的瓶颈,而早年开发建设的低水平厂房(工业园区)和容积率过低、土地浪费严重的城乡建设小区等大量三旧项目亟待更新改造。如果能够科学借鉴深圳智园的三旧改造项目开发经验,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不仅能够大大缓解土地瓶颈的约束,推进经济内涵式增长,也必将大大提升城乡建设的水平。

4、切实降低营商成本优化创新环境

切实有效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圳是商事制度改革启动最早、改革最为超前的城市,多证合一、一址多照、即时办理等等早已成为常态,可谓是全国行政效率最高的城市。东莞早在三年前就提出要打造全国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有限降低要素成本与税费成本等显性成本和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生活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政策,着力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并组建了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积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成效显著。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打造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促进商事改革的政策,成立了集中审批的市行政服务大厅和“马上办”办公室,大力推进并联审批、高效审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毫无疑问仍需加大改革力度,要根据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市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采取巩固强项、补齐短板、软硬并重、综合提升的策略,努力营造规范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实降低综合营商成本,创建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5、加大科技金融对创新的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创新会收获超长的收益,但无疑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尤其是富有创新激情的人往往起步是实力不强,更需要引导和扶持。比如与我市体制相同的东莞市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方式,“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成立了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浦发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等科技贷款专营机构,专门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出台了《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以投资补助、贷款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积极撬动风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科技企业和传统优势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环境。这些政策举措措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

我市近年来也先后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基金、担保机构、银行机构支持创新创业,采取贷款贴息、租金补贴、奖励等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但和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显然这些举措还显得太少、力度显得太小,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支持。

6、打造大众创业、小微创新的乐土

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去年11月高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更是亲临探访柴火创客空间,给予大力鼓励。在深圳,全民创新已经形成一股关键的科技创新力量。去年以来,深圳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也正是“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深圳这个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拥有最大的创新活力。

我市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7.2%,可以说以小微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是我市多年来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在当前举国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客”愈来愈多的形势下,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即创客、创新往往是从“小微”处不经意间突然长大的。我市既要注重上大项目、上好项目,更要关心关注并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建更多的创客空间,努力打造“小微创新”乐土、“三个适宜”城市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