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简报 > 正文

2015年第9期简报

发布时间: 2015年10月13日    

第九期

(总第52期)

政协中山市委员会办公室编 2015年10月13日


专稿:市政协办联合工作组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综述

港澳台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委赴浙江考察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学习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做好调研、提案工作,推动我市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的开展,2015年9月8至11日,市政协副主席刘传沛率港澳台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国内委员及机关干部一行12人赴浙江省,先后考察杭州灵隐寺,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义乌穆斯林聚会点、义乌基督教会,义乌国际商贸城,与杭州、义乌政协对口委组及义乌民族宗教局交流,学习两地在宗教、少数民族服务管理方面的经验。整个学习考察安排紧凑、内容充实,获益良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基本情况

(一)杭州灵隐寺

在杭州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及社会发展和民主宗教法制委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考察组参观了灵隐寺,并与灵隐寺管事进行了座谈、交流。

杭州灵隐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历经数个朝代,几经兴废,屡毁屡建,至今依然寺貌庄严。灵隐寺向来注重维护寺院的良好形象,致力于宣扬佛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开展慈善事业,推动人心向善,促进社会和谐。如举办“都市禅心”讲座、孝亲感恩系列活动、向市民游客送腊八粥、向特殊群体送中秋月饼、参与托钵行脚、在高校设立奖学奖教金、到新疆喀什助学扶贫等慈善公益活动。近年来,灵隐寺更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先后建立了灵隐寺网站、微信关注号等,利用互联网,加大宣扬佛法和弘扬传统文化。积极响应中国佛教协会和杭州市佛教协会“关于大力开展文明敬香建设生态寺院活动的倡议”,凡进入灵隐寺敬香礼佛的信众,均使用寺院免费赠送的三炷清香,并在指定的区域燃烧。此举保护游客信众、寺院僧众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为广大信众提供舒适、清净、安全的环境。

杭州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灵隐寺积极协助佛教协会促进宗教和谐,例如资助基督教教堂改造;把道观纳入杭州佛教寺院联票制,以庙带观,共同繁荣发展。

(二)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

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五位,创新能力总体排名第四位,培育和集聚了1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拥有杭州40%以上,浙江省20%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中32家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36个。高新区(滨江)已成为浙江省最具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高新区凭借20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云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全面启动了五大平台开发建设---物联网产业园、智慧新天地、奥体博览城、白马湖生态创意城、北塘河畔,主攻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全力打造智慧产业集聚的“智慧e谷”。

2012年,物联网产业园被工信部批准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全国仅有的3家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主导产业的示范基地之一。聚集着100多家从事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应用技术研发等智慧型产业企业。

走进1700平方米的智慧e谷展厅,调研组成员真切地体验到什么叫“智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展厅运用声、光、电效果,从涵盖了反映智慧城市运行状况的智慧星空演示起,到智慧城市基础网络架构的智慧网络,以及智慧城市应用层的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环境等,集中展示该区在智慧城市应用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全国智慧城市应用的“最强矩阵”。一个个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让人目不暇接,感叹未来智慧生活的神奇。这些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产业发展的企业,大多是国内智慧城市领域的行业龙头,很多企业的规模达到了成千上万人。正是得益于他们矢志不渝的研发,高新区(滨江)的智慧产业发展才风生水起,2013年,全区与智慧城市相关联产业的产值近千亿元。

(三)义乌民族宗教情况

在政协义乌市委会和义乌民族宗教事务局的陪同下,调研组一行实地参观考察了义乌伊斯兰教活动场所和基督教,听取伊斯兰教阿訇、基督教神父以及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对义乌民族宗教工作情况的介绍。

义乌是浙江省金华市下属的县级市,因小商品贸易而在全国乃至中东地区具有较高的地位。改革开放前,义务市参加宗教活动的几乎都是当地人,总数不过几千。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繁荣,国内外客商和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员规模和宗教场所数量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义乌市成为了浙江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市(县)之一。

据介绍,义乌在五十年代只有2位回民,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逐渐扩大,开始有新疆的维吾尔族和西北回族商贾,以及巴基斯坦、阿富汗商贾前来购进货物了。她们最初在各自栖身的旅社饭店自行礼拜。本世纪初,中外穆斯林人数急剧增长。据当局有关部门和本地伊斯兰教的寺阿訇的综合估算,目前在义乌的中外穆斯林已达2万人。开始,他们在聚居的红楼旅社做礼拜,后来人数逐渐增多,由政府出面承租地方作为礼拜殿。2009年,政府将占地20多亩的原丝绸厂免费提供给教会改建为礼拜场所。该礼拜大厅可容纳4千人,每周参加聚礼的穆斯林已经超过6千人,为维持好附近的交通秩序,每周五主麻时间,聚会点周边会实行两个小时的交通管制。为做好还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有效机制,加强穆斯林服务管理。如上下联动积极帮助穆斯林群众解决饮食需求、子女就学等,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形成各民族相互尊重的良好社会氛围。

考察团还参股义乌基督教会新恩堂和韩人聚会点的聚会场所及市基督教培训中心。据介绍,义乌全市经洗礼的在册信徒近万名,参加礼拜天过宗教生活的信教群众超过1.5万人。由于在义乌的韩国基督徒较多,他们不会听中文,因此在新恩堂楼设立了一个韩人礼拜点。

(四)义乌国际商贸城

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现代化延伸,现拥有营业面积400余万平方米,商位6.2万个,从业人员达20多万,日客流量20多万人次,是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展示中心,是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之一,2005年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与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称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在国际商贸城一期西大门大厅,考察团首先观看了介绍义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纪录片,了解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发展历程及总体规划、建设、商品区域等情况。走进商贸城,聆郎满目的商品应有尽有,各类商品分区明显,一眼望不到尽头,“在义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此话果然名不虚传。

二、经验与启示

(一)发挥宗教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灵隐寺发挥寺院文化底蕴优势,组织人力物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正能量的文化大餐,满足日益扩大的精神文明需求,这对佛教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发展,一种践行。佛教倡导广开弘法之方便,灵隐寺多渠道的参与社会慈善服务,也是一种对佛教践行佛教。寺院以活动为载体,广结善缘;以活动为契机,应机施教。

当前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佛教积极普世价值,正当其时,有利于和谐社会,有利于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有利于提升民众素养,更有力于保证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

(二)精细化管理民族宗教事务,营造和谐氛围

义乌创造了中国的很多第一:小商品城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交易成功额连续15年位居全国各大集贸市场榜首;是全国唯一能办理出入境手续的县级市,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已跃居浙江省县级市首位。2006年义乌又成为浙江的“省管县”和“强县扩权”改革的唯一试点城市。义乌是浙江省第一个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城市。义乌已成为国内县级市中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区域。义乌建立了浙江省第一个回教临时活动场所。义乌是全国中外穆斯林商贾和阿语传译队伍最庞大的县级市。义乌聚集的年轻阿訇数量位居全国之冠等等。

“市场兴,教门兴”,是义乌穆斯林的共鸣。回教之所以步入义乌,完全是缘于小商品市场的建设发展,是国家对于外开放所致。义乌现有43个少数民族成份、近5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在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义乌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城市民族工作,义乌民宗部门精细化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维护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在鼓励少数民族群众经商创业、安排子女就读,尊重宗教信仰及参政议政方面都给予支持。

针对穆斯林“人数增长快、涉外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义乌市委、市政府对做好以伊斯兰教工作为主的宗教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一是专门成立市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和宗教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分析宗教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研究新举措,确保宗教和睦和社会稳定。市委每年召开民族宗教专题会议,听取民族宗教工作汇报,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完善对统战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健全了镇街统战工作领导小组,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比较重的镇街在社会事业办增挂民族宗教工作办公室牌子,配备专职工作干事。三是完善宗教工作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外来穆斯林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协调联系工作机制、镇街民族宗教属地管理新机制。四是建立领导干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交朋友制度,及时了解信教群众的所思所想。

义乌市伊斯兰教工作坚持以构建民族宗教和睦和谐为中心,充分发掘伊斯兰教中的积极因素,弘扬伊斯兰教教义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伊斯兰教界和广大穆斯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伊斯兰教在融合族群、劝人为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规范行为、团结互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外穆斯林安心在义乌经商贸易,促进了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建设。

(三)立足实际,发掘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诞生义乌商品城和阿里巴巴的浙江,几乎把传统和创新做到了极致。一个是在全国106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五的杭州高新区(滨江),拥有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行业领头羊,正在打造全国信息经济智慧经济示范区;一个是闻名遐迩,誉满神州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拥有10个专业市场和30多条贸易街区。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却同样创造了辉煌。由此可见,每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只有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发挥特色和优势,就能创造经济发展的优势。此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挥集聚效应亦非常重要。无论是杭州高新区还是义乌国际商贸城,都是产业集聚效应的结果。

三、工作建议

(一)发挥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中山宗教场所不多但信众较多,而且具有区域面积不大但环境复杂的特点,因此,做好宗教工作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构建和谐宗教”的目标,围绕全市中心工作,服务社会大局稳定。

一是要善于正面引导宗教。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并受到国际国内复杂因素的影响。要使宗教通过发挥积极作用来抑制其消极作用,更好地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是鼓励宗教界传承传统文化。鼓励宗教界挖掘与传承宗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社会提供优质丰富的宗教性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倡导和平向善、中道和谐、济世利人的理念,提升宗教的文化品位。

三是引导宗教界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使宗教界参与赈灾救灾、扶贫济困、捐资助学、医疗卫生等慈善活动成为自觉行为。倡导“慈悲济世”、“博爱荣人”等宗教精神,引导宗教界人士积极主动地回报社会,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四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转变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加大服务力度。积极应对宗教工作领域的拓展和稳妥处置各宗教合理需求与盲目扩张的矛盾。正视信教徒对宗教场地的需求问题,做好长期规划,及时排除宗教场所存在的隐患,以维护宗教和谐和社会稳定。

(二)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山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新能力,曾与东莞、顺德等城市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但近十多年来由于中山发展不尽人意。近几年,包括惠州、江门等地区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发展显著,而中山目前还面临土地资源严重不足、港澳地缘优势不明显等瓶颈。因此,如何立足经济新常态,考虑如何避开周边省市已有的产业优势,潜心于自身特点,找准定位,加快转型升级,是中山的当务之急。

杭州、义乌两地的经验证明,当前,应深入研究国家战略,理性分析我市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通过规划引导产业发展,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充分发挥中山的特色优势,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定位,主动对接、精心谋划,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拓展发展新空间。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改革发展新突破,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外,还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集聚效应。


基于深圳经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研报告


为加快推进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设,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部署,更好的发挥政协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职责功能,2015年9月16日,刘传沛副主席率市政协港澳台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委员会全体委员(含港澳委员、港澳政协之友)等一行赴深圳市,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工作,对深圳前海自贸区以及创新驱动典型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波顿香料有限公司展开了调研和考察。整个调研目标明确,计划周详,充分了解掌握了深圳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工作的经验和精髓,为我市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思考。

一、调研目的与方案设计

(一)调研目的

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到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要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创新驱动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战略,这也是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背景。2015年8月市委市政府就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召开了工作现场会,对加快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指出了问题,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方向,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的行动纲领。市政协港澳台外侨民宗委正是基于大的国家战略要求和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现状,组织市政协委员,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了调研。

(二)调研方案设计

为系统、深入的掌握并借鉴其他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整个调研方案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从三个维度,九大关键内容展开调查分析。首先,在三个维度上:第一维度选择重庆和深圳两个国内不同创新驱动类型地区城市,样本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形成系列报告和系统经验;第二维度对深圳的调研选择从前海自贸区和企业两大视角展开,力图探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从政府体制向企业主体延伸传递,准确把握创新驱动的宏观框架设计和微观运营基础;第三维度企业调研分别选择跨国高科技大型企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具有本土特色的传统行业中小型企业(深圳波顿香料有限公司),研究创新驱动在不同规模和行业类型企业中的差异和特征。其次,调研的九大关键内容:创新驱动政府体制机制设计、创新驱动的人才引进措施手段、创新驱动的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驱动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法制建设、创新驱动的区域合作及协调、创新驱动的企业技术革新促进措施、创新驱动文化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支持政策、创新驱动监督体制建设

二、调研的方式及过程

(一)调研方式

在有限的时间里,调研主要采取了以下三种方式:

1.问卷调查:对参与调研活动的市政协港澳台外侨民宗委委员展开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7份,回收有效问卷26份(其中,2份问卷缺失项较多,不在统计之列);

2.典型访谈:对香港、澳门和中山具有代表性观点委员进行访谈,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波顿香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访谈设计开放式问题5个,完成访谈7人次。

3.网络资料:主要整理收集了前海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及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资料、前海自贸区投资便利化及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建设资料、前海自贸区国际贸易功能集成建设、创新驱动监管改革建设资料、金融开放创新建设资料、区域合作及服务战略建设资料。

(二)调研过程

调研为9月16日全天,整个调研活动分成五个阶段两大主题:

三、调研统计与分析

根据调研问题的形式,分别将问卷和访谈中涉及的封闭式和开放式问题的调研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一)问卷统计及分析

基本资料

1.受访者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4人;澳门特别行政区:6人;中山市:16人

2.职业类型:政府职员:7人;职业人员:12人;其他:7人

3.性别构成:男性:17人;女性:9人

从受访者的构成来看,香港、澳门以及中山委员均分别占有一定比例,职业类型主要为政府职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男女比例与参与调研活动的人员大致相当,因此可认为从受访者构成来看具有较好的职业代表性和地区覆盖性。

前海自贸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研

1.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多选):

宏观政策支持(26);企业创新能力(25);人才引进和培育(19);政府管理理念(13)。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政府最重要的职能(单项):

制定创新激励性政策和措施(9);健全市场和保护知识产权(6);

帮助企业引进人才(5);形成资本和技术平台(5);.

3.制约中山创新驱动战略的关键因素(多选):

企业创新动力不足(24);人才制约(23);创新金融环境不成熟(21);

政府研发投入不足(17)。

4.深圳经验可为中山借鉴之处(多选):

高端人才引进(24);政府制度创新(23);

城市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17);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培养(16)。

首先,对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评价,比较集中的意见有以下六项(部分选项较为分散,不予统计):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支持、深圳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政府的管理体制及治理经验、深港合作的天然区域优势、金融市场的完善水平(还有受访者提到深圳创新驱动主要得益于前期经济发展水平和港口优势等),前四项占到所有选项的80.19%(全部选项104,前四项合计为83),是受访者所认为的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功的核心因素。同时,在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政府最重要的一项职能调查(受访者限选一项),占第一位的因素是“政府制定创新激励性政策和措施”,其次为政府“市场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再次就是政府“帮助人才引进”和形成“知识和资本融合平台”。从这两个问题的调查都不约而同的体现了深圳成功的两大关键性经验:一是上自国家下到地方政府创新驱动的政策支持,说明受访者普遍认为创新驱动战略中必须得先有政策先行;二是人才引进和培育,“深圳经验”调查中人才被认为是创新驱动的四大关键因素之一,而且大多受访者也认为人才引进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情更应该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对于这一问题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来自企业的受访者九成以上(12人中11人)认为这是深圳经验中最重要的原因所在。

其次,在关于制约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因素以及可为中山借鉴的经验调查中,对调查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中山创新驱动的整体环境亟待改进,其中“企业创新的动力不足”成为首位的原因,其次,人才引进、金融服务和政府投入等创新的环境制约是重要的外部因素。在深圳可为中山借鉴的经验调查中,位居前四的因素包括“高端人才引进”、“政府制度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城市基础条件假设”和“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进一步将受访者按香港、澳门和中山地区两类分析发现,在“制约因素”问题的认同上,两类地区受访者基本一致;而对“借鉴学习”问题上差异明显,香港、澳门受访者认为“政府形成资本和技术平台”更为重要(10人中有7人将其列为最重要的选项),中山地区受访者认为“高端人才引进”更为关键(16人中有9人将其列为首选)。

企业视角创新驱动调研

1.创新驱动适合的企业类型调查:

大型国企(2);中小型名企(5);没有区别(19);

2.华为、波顿两企业作为创新驱动典范企业的成功之处:

所属行业适合创新(19);企业科研投入力度大(15);

企业人才战略(22);企业创新精神(15);

基于企业视角的创新驱动发展调研重点考察两个问题:其一、创新驱动适合在哪种规模类型的企业中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受访者(73%)认为企业规模对创新没有区别;其二、从企业视角创新驱动重要的因素仍然是人才问题,其次是所属行业是否适合创新,出人意料的是一向被认为企业创新关键的“科研投入”相比不被认为重要

(二)访谈中的代表性观点

1.中山如何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来助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1)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内高等教育的合作办学,三地语言相通,文化接近,有条件引导特别行政区大学生在中山进行教学实践和就业或者联合办学,有计划的实现人才流动和自我培育;

(2)中山与珠海横琴自贸区、深圳前海自贸区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在港珠澳大桥和深中通道建成之后直线距离均在50公里范围之内,与香港、澳门也在1小时经济圈范围之内,与上述地区相比,中山在国家政策先天不足的情形下,创新驱动战略可以实务的采取“跟随策略”,模仿创新。

(3)参照前海自贸区深港青年梦工厂模式,政府出台针对性的孵化措施,吸引港澳年轻人和行业、企业精英到中山创业,为中山带来新技术、新思维和创新创业文化。

2.对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建议

(1)加快深中通道建设,将中山作为深圳、香港的后花园,承接其第二梯队的科研、创新产业,充分占有深港合作的溢出效应;

(2)中山“一镇一品”,大多属于传统的制造和加工产业,产业集聚也仅依靠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企业规模分散,技术含量低且容易模仿,不利于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应从行业和专业镇层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

(3)中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人才,首先中山不具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优质高校,高端人才的自我培养几乎空白,同时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自主研发能力不强,这成为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基础的问题。中山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先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换业态,建平台、引人才三步走。

(4)中山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应该基于中山的现实走出自己的模式。中山有传统的生产制造业,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建设思路,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从技术应用实现企业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同时,从长远来看,政府应从制度上鼓励高新技术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做基础性研发。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不但要鼓励创业,做好从无到有的孵化,更要在未来五到十年孵化出类似华为大体量的创新科技型企业。

四、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问卷统计分析以及访谈问题的整理,对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存在问题及主要现状总结如下:

(一)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有待增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山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镇区经济发展格局,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知名的产业集群镇和为数众多的企业。但在中山企业中90%以上为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类型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较低。而且产业集群多见于以产业链上下游分工构成,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整个行业生态保守,企业家满足于“小富即安”的思想,创新动力普遍不足,这成为制约中山创新驱动展开的首要因素。

(二)创新投入不足

创新投入是取得创新成果,促进创新发展的源泉。创新投入主要表现为研发机构的设置、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资金投入。2014年中山市研发投入达67.7亿元,投入强度达2.4%。而在2949家规上工业企业当中,只有266家设立了研发机构,500家左右开展研发活动,占比分别为9%和17%,均低于珠三角平均水平。从研发人员投入来看,企业研发人员仅有4万人左右,研发投入明显不足,在问卷调查的“制约因素”分析中企业受访者对科研投入不重视也得到了体现。

(三)创新人才和金融资本要素制约

人才和金融资本是创新活动的两大关键要素。人才为创新活动提供脑力支持,金融资本为创新活动注入发展“血液”。尽管中山地处珠三角经济圈区,但同周边城市相比,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高层次人才落地和发展平台,制约了高端人才流入,尤其在新能源、信息、金融、电商等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高端人才严重不足。同时,相比于周边城市中山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发展不健全,企业筹资渠道单一,企业创新投入和风险承担主要为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天使投资基金、风险资本投资基金较少,金融科技融合亟待提高。

(四)创新制度环境有待优化完善

创新活动开展有赖于制度环境的支持。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山不断完善市场环境建设,不断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手段,重视创新制度政策扶持,出台了系列助力企业创新的“组合拳”。但现阶段中山市场化、法治化的竞争环境还不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现有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和保护水平有待提高,财政税收政策有时难以落实到位,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五)创新创业文化及氛围不强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推崇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为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注入了强大的精神活力和创造力。近几年来中山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中山企业过去多年来依赖传统要素发展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以及加上受到其他环境要素的制约,中山企业目前尚未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及氛围。社会创新文化及氛围也处于起步阶段。

五、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政策建议

(一)双管齐下加快创新驱动的人才引进和培育

中山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经济成长已经开始由资本驱动步入创新驱动的阶段,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夯实了基础。但与此同时,高水平研究性大学比较薄弱,产学研合作处于较低水平,传统产业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因此,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成为了中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基于深圳经验,中山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战略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实施展开:一是参照深港合作模式,建立中山、澳门、香港青年创业梦工厂,将万众创业的视角拓展得更为开阔,吸引港澳青年才俊到中山创新创业;二是建设一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深圳目前有博士后流动站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5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60个,而中山仅有9个博士后工作站,而且大多处于“有站无人”的状况。博士后流动站或工作站建设程序简单,投入不高,能快速吸引人才的流入,通过设立研究专项和技术攻关课题,可集中解决中山社会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的普遍性问题。三是建设1-2所研究性的大学,上述两项措施属于人才引进,建设1-2所研究性大学则属于人才的培育,只有双管齐下方能保证人才建设的可持续性,创新驱动发展的可持续。

(二)找原因、出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形成动力和压力

企业自主创新被认为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的最核心经验,深圳作为全国特大型城市里唯一没有211、985高校的城市,其创新能力主要源于企业从自主创新。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14年关于我国发明专利授权统计,深圳是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排名第一的城市,其中华为和中兴分别为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最多的企业。在缺乏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成为深圳创新的主体。而从前文调研结果显示,中山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也恰恰被认为是制约中山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软肋,因此,要深刻剖析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一是从税收等方面设计鼓励性政策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二是从环境约束、排污控制等方面给企业技术改造和研究创新形成压力。

(三)打造“知识+资本”的创新平台构筑创新驱动的社会基础

深圳依托创新孵化器、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产业配套等创新载体形成了数百家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能快速的实现资本和知识的结合。比较典型和一般的做法是,科研院所研究人员或者出站博士后利用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通过平台寻找出资人,并对技术评估后作价入股迅速孵化为新的企业,而反观中山目前的“大众创新”较多仅停留于“创业”阶段,而未真正达到“创新”的水平。有效构筑知识+资本的创新平台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针对科技局每年数以亿计的科研项目中筛选出具有创新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发明专利和研究成果,通过政府网站和公共平台推荐,首先构造起“知识平台”(目前中山大量的科研经费支持的研究发明及专利申请,结项之后就束之高阁,社会经济效益极低);二是构造起由技术评估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组成的“资本平台”建设。通过政府的力量,市场的选择两大力量帮助知识与资本的快速结合,形成创新驱动的社会基础。

(四)力改“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模式,镇区内部整合,区域外部融合,“协同创新”整体推进

长期以来中山镇区的发展仍处于“自我封闭,自成一体”的模式,要走创新驱动的路子,必须在“协同创新”上下狠功夫,真功夫!从而使我市经济发展模式向全市“一盘棋”的市域经济模式转变。中山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应该整体来抓,系统来抓,借助中山产业转型升级的窗口期整体推进,系统部署。首先,加强镇区的协同整合,镇区企业规模分散,传统制造业和加工行业技术含量不高,技术创新容易模仿,不利于形成创新氛围和行业环境,因此应从行业和专业镇层面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实现区域经济的内部整合。其次,积极融入香港、澳门、前海自贸区、横琴自贸区的建设,打造两大自贸区50公里经济圈,港澳1小时经济圈,实务的采取“跟随策略”,模仿创新。再次,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积极与“带”上“路”上诸如新加坡、迪拜杰贝阿里等著名自由贸易园区的学习与融合。

(五)多头并举系统形成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制度环境

加快中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度建设是保障,从深圳经验和中山现状诸多问题都不约而同指向了创新制度和政策的建设,创新驱动政策和制度的建设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企业创新激励政策,中山九成以上为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及研发能力相对较低,政府应从税收、环境约束上激励企业淘汰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流程,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的升级改造;二是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完善专利、商标、版权“三合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机制;三是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从措施层面出台引进创新人才的文件,从战略层面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和政策;四是探索“互联网+”行政服务新模式,减少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创业、投资提供最大化的便捷。

(六)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的城市文化

城市的创新文化及氛围是实现持久创新的源泉,深圳经验表明,各路资本和人才的涌入,要素和思想的融合,多元文化的包容形成了目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文化局面。对中山创新创业城市文化的营造可从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建立创新创业活动交流平台和空间,定期举办相关讲座、论坛、沙龙以及创友会;二是加强新闻媒体宣传,对典型创新事迹、人物和企业进行报道宣传,提高公众对创新创业活动思想认识;三是举办各层次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四是将创新创业文化教育融入高校,支持鼓励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五是为中山的企业家提供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学习、培训及进修的机会和平台,定期组织骨干企业家到国内外的高校、企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