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建言谋策 > 正文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再创中山发展新辉煌

——关于“我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 2015年07月14日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省委书记胡春华同志视察中山的讲话精神,学习借鉴先进城市和地区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做法和先进经验,坚定不移地依靠创新驱动实现新一轮发展,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围绕创新驱动发展谋划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地为我市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服务,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于近日分别到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和高新区以及深圳和东莞两市开展调研考察活动。中山市政协副主席司徒伟湛、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院长徐建华、中山市科协主席余元龙、中山市政协科教卫体委主任郑小芳以及部分科研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参加了调研。
  一、调研城市(项目)的总体概况
  1、四川省天府新区
  为了更大程度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拓展成都和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凸显四川在西部地区的优势地位,201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明确要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天府新区的总体发展定位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现代新城区,将建成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的国际化新城区,为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到2015年天府新区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0亿元,有力支撑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到2020年,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的国家级现代产业高地基本形成,实现总产值6500亿元以上,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到2030年,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2、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高新区筹建于1988年,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6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创建世界一流园区”试点单位,总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2013年在全国国家高新区中率先启动“三次创业”,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中西部高端产业发展最集中、创新创业资源最富集、投资发展环境最优秀、对区域经济拉动最强劲的区域之一。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全国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在科技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长期稳居第四。2013年成都高新区实现产业增加值1039.7亿元,增长19%,成为四川省第一个GDP过千亿的产业园区。
  2013年10月16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发布《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提出“一三四五七”战略,着力把成都高新区打造为高端产业集中区、高端人才集聚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模范区和文明和谐首善区,计划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规划》明确创新发展的六条基本路径,为成都高新区产业发展奠定方向: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在发展动力上坚持创新驱动为主要素驱动为辅;在发展主体上坚持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组合支撑”;在发展载体上坚持平面空间整合拓展和立体空间高效利用;在发展机制上坚持行政体制创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规划》根据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四川省、成都市产业发展导向,结合成都高新区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节能环保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4+1”)为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主导产业。
  3、东莞市
  近年来,东莞市大力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和“人才东莞”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呈现出“一个快速集聚”、“两个有效突破”、“三个大幅增长”的良好态势。“一个快速集聚”,就是科技创新资源加快集聚;“两个有效突破”,就是科技载体建设和科技金融结合有效突破;“三个大幅增长”,就是全社会R&D投入大幅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数大幅增长。
  2015年5月,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意见》正式发布,提出34条具体举措全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调动全社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东莞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战略地位,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引领”、“创新载体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结合”、“创新布局优化”七大工程,打造以松山湖高新区(生态产业园区)为龙头、重点镇(街道)为有力支撑、各区域协调推进的全面创新格局,积极参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驱动战略总体目标,力争到2020年,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转变,在创新主体、研发投入、创新载体、创新成果、产业支撑等5个方面的主要指标上位于广东省前列。
  东莞市从七个方面部署全市创新驱动工作,努力推动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一是迅速出台我市配套政策, 做好宣传讲解和推广运用;二是充分调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引导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改造;三是大力激发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孵化器等的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 力;四是以“机器换人”、“互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为抓手,力推东莞制造转型升级;五是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打通技术成果、产业项目与金融资本的对接 渠道;六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打造 “人才高地”;七是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鼓励创新、保护创新。
  4、深圳市
  深圳是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也是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近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推进转型升级、优化发展、努力服务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建设,逐步实现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从跟随模仿式创新向源头创新、引领式创新跃升,走上了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之路,实现了质量、速度有机统一和效益、结构同步优化。
  深圳的创新特别强调全面创新。把政府、企业、社会文化、技术、资本、理念等各方面要素调动起来,形成综合创新体系,构建创新生态链。主要举措有:一是突出政策创新,着力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在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在政策层面打好“组合拳”,在操作层面组织实施一揽子科技计划。二是突出能力创新,着力夯实创新基础。围绕国家和全省战略需求,部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规模布局创新载体;围绕产学研一体化,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和交叉领域,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三是突出产业创新,着力打造新型经济体。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型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科技含量。四是突出开放创新,着力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特别注重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力量稀缺的短板,面向全球集聚创新人才,加快完善和强化高等教育体系。强化人才政策,鼓励草根创新和创客活动。广泛开展国际创新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创新协作。五是突出全面创新,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推动大众创新蓬勃发展。六是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改革主攻方向,推动“小科技”向“大创新“转变、推动科研设施从“小孤岛”成为“大资源”,以财政“小资金”撬动社会“大资本”。
  深圳的创新特别重视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创新发展注重有利于“个体”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特别重视培养和扶持海量的小微创新企业,甚至可以说深圳的创新活力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创客。从中科院深圳分院到柴火创客空间、从高交会到创新论坛,在创新公共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通过举办大量的高端展会、创业大赛、专题论坛,以及给小型创新企业与个人搭建路演空间、媒体推广等等,鼓励草根创新和创客活动,现在每年六月都会举行创客文化周,吸引全民投资、全民创新、全民创业。
  深圳的创新特别注重企业主体作用。深圳创新力量的显著特征是“4个90%”,即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这一体系最大的优势就是将研发、生产和市场进行了有效对接。一组数据很有说服力: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640亿元以上,是2009年的2.3倍,占GDP比重超过4%;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规模达到1.88万亿元,5年增加1.1万亿元以上,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5%,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50%;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66.2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深圳的创新特别重视高端教育资源的支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和强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在已有的深圳大学、南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外,“十二五”期间不断引入国内外著名高校,构建高等特色学院体系,现在已引入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罗切斯特理工设计学院(深圳)等。同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柔性人才政策,通过自身培养和引入全球创新人才、高校毕业生来创新创业。
  二、启示与建议
  1、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理念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一流城市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发的快速发展,我国现行发展地区显然已经走过了要素驱动阶段,即特别依赖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入的阶段;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化正在快速走过效率驱动阶段,即伴随着工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依赖发展,资本密集型大企业占据优势的阶段;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率先进入创新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知识密集型企业占据主导,服务部门进一步扩张,在稳健的基础需求和效率驱动基础之上,创业与创新要素占主导地位。最具代表性的深圳在这个阶段率先明确确立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在新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再次成为全国发展的典范。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低端制造与加工贸易为主导、甚至被冠以“性都”之成的东莞市,近年来以大力推进转型升级、腾龙换鸟为契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倾全市之力推进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引进了一大批国家、省级的科研院所和知名高校的研究院,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一个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就彻底改变了东莞的所有负面形象,松山湖新区成为东莞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展示窗口,成为科技东莞、创新东莞的新形象。
  就我市而言,多年来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的空间、资源、人口、环境等要素制约,突破传统的发展理念与路径极为紧迫。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都迫切地要求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因此,我们唯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才有可能把握发展主动权、再创发展新优势。
  2、将科技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战略支撑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创新之本。从调研考察的几个城市看,无一不是极其重视科技工作,深圳制定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率先在全国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主动承接国家、省里的重点改革任务,在全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中赢得了主动权。东莞围绕科技创新每年财政扶持资金超十亿,以松山湖为基地引进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院所。为加快推进“深港创新圈”建设,深圳发挥两地政府创新合作协调机制,目前香港在深设立各类科研机构43家,累计研发项目超过400个,注册企业16家;为扩展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深圳积极建立与“欧盟地平线2020研发计划”、“国际基因组计划”等国际知名计划的国际性大科学、大技术和大工程的合作关系,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56家境外科技机构入驻,与国外104家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引进技术253项。
就我市而言,近年来虽然在科技创新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但总体而言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无论是高端科研院所、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无论是创新环境、还是高端人才,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水平、还是创新的规模,都还差强人意,难以支撑全面创新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引导政策、载体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亟待出台超常举措,唯有如此,创新发展的理念才可能落实。
  3、将创新型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关键抓手
  创新创业落到实处自然就是创新企业,创新型企业数量多、“个头大”自然就说明了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成效。近些年来,最具代表性的深圳坚持创业带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探索出一条企业为主体、创新型企业为引领、自主创新推动的转型发展之路,建立起了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文化氛围和人才储备,形成了日益完备的自主创新体系。华为、腾讯、中兴、平安、招商银行等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成为全国的行业翘楚,也带动了愈来愈多的关联企业和创业创新型人才的积聚。目前深圳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不断完善,造就了一批国际化的创新型企业,建成了一批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掌握了一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具备了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随着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大幅提升,深圳不仅培育了一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也造就了一批富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和技术专家,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4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已处于世界前沿。深圳光启拥有全球超材料领域86%以上的专利,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产出能力占全球50%以上。近两年深圳共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个国家科技大奖,腾讯、比亚迪等公司4项发明获2013年度中国专利金奖,占全国1/5,2014年陈嘉庚青年科学奖5名得主中有2人来自深圳,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发布的2014“中美创新人物”中国10人名单中,深圳占了5席。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742家。
  就我市而言,近年来虽然先后出台了诸如“三个一百”、新三百、总部经济、工业强市、科技强市、新型专业镇等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每年有超过五亿的产业扶持资金,但总体上讲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上抓手不实、成效不佳,甚至最能代表创新驱动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由原来的263家减少为目前的219家,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缓慢、去年不增反减的颓势,与深圳市(4000多家)、东莞(700多家)、佛山(600多家)的差距愈来愈大。为此,更加积极主动地对标先进城市,将培育更多、更强的创新型企业作为关键抓手,显然是落实创新发展的重中之重。
  4、大手笔统筹规划实现协同发展
  高新园区的开发建设绝不能过于关注眼前,必须着眼于长远统筹规划,大胆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藩篱,为未来留下充足的拓展空间。成都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是从成都武侯区、双流县、郫县、金牛区等几个区市县划出一部分组合起来的,由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两部分组成。而天府新区以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南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流经济开发区、彭山经济开发区、仁寿视高经济开发区以及“两湖一山”( 龙泉湖、三岔湖和龙泉山)为主体,主要包括成都市高新区南区、龙泉驿区、双流县、新津县,资阳市的简阳市,眉山市的彭山县、仁寿县,共涉及3市7县(市、区)37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578平方千米,其中在成都范围内的面积有1293平方千米。开发园区有了较大的规模与体量,才可能有大手笔的统筹规划,才可能有较完备的功能配套、实现可能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也才会有长远的后续发展空间。
  就我市而言,火炬开发区总面积只有70平方公里,现在已经没有多少的开发空间;而从火炬区和南朗镇“切出来”的翠亨新区起步区只有29 平方公里,总体规划范围也只是包括整个南朗镇,面积约23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用地只有32平方公里,这么小的空间显然与其作为我市未来的关键战略平台是不相称的。因此,如果能够以国家级的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将翠亨新区的规划范围拓展到包含火炬区、民众镇、南朗镇的整个东部片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无论是中山整体的城市格局、还是经济增长的空间,都将无可限量。
  5、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深圳南山智园是政府投资41亿元的重点三旧改造项目,其开发思路不是传统的拆迁、土地招拍挂、建设、招商、运营的老套路,而是统一规划基础上的合作开发模式,所有的投资建设、招商运营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承担,村民则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永久享有园区物业出租收入的60%。这样开发模式使得政府可以免除了征地拆迁所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并能够确保统一规划、统一开发建设、统一招商发展;园区开发者不仅减少了巨额的土地出让投入和相关税费,而且节省了土地招拍挂出让所需要的漫长时间,大大提高了园区开发的速度和效率;农民既得到了正常的高标准统一安置,又保证了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益,长期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消除了大多数地方的“失地农民”因缺少就业创富的技能而可能出现的困境,彻底解决的农民的后顾之忧。这种三旧改造建设科技新园区的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显然实现了多赢,值得借鉴与学习。
  就我市而言,土地资源紧缺成为愈来愈严重的瓶颈,而早年开发建设的低水平厂房(工业园区)和容积率过低、土地浪费严重的城乡建设小区等大量三旧项目亟待更新改造。如果能够科学借鉴深圳智园的三旧改造项目开发经验,创新园区开发建设模式,不仅能够大大缓解土地瓶颈的约束,推进经济内涵式增长,也必将大大提升城乡建设的水平。
  6、切实降低营商成本优化创新环境
  切实有效降低综合营商成本,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深圳是商事制度改革启动最早、改革最为超前的城市,多证合一、一址多照、即时办理等等早已成为常态,可谓是全国行政效率最高的城市。东莞早在三年前就提出要打造全国综合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出台了一系列有限降低要素成本与税费成本等显性成本和制度成本、交易成本、生活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政策,着力打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并组建了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积极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在全社会营造鼓励科技创新、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成效显著。
  就我市而言,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打造营商成本最低的城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提升行政审批效率、促进商事改革的政策,成立了集中审批的市行政服务大厅和“马上办”办公室,大力推进并联审批、高效审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毫无疑问仍需加大改革力度,要根据建设创新型经济强市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采取巩固强项、补齐短板、软硬并重、综合提升的策略,努力营造规范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切实降低综合营商成本,创建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
  7、加大科技金融对创新的强力支撑
  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创新会收获超长的收益,但无疑也存在着失败的风险。尤其是富有创新激情的人往往起步是实力不强,更需要引导和扶持。比如与我市体制相同的东莞市建立起了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方式,“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投入20亿元扶持企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成立了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浦发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等科技贷款专营机构,专门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融资服务;出台了《东莞市创新财政投入方式 促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通过设立创新创业种子基金和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以投资补助、贷款风险补偿、保费补贴等方式积极撬动风投、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科技企业和传统优势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服务环境。这些政策举措措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
  就我市而言,近年来也先后出台了若干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基金、担保机构、银行机构支持创新创业,采取贷款贴息、租金补贴、奖励等等措施鼓励企业开展研发和技改,但和一些先进城市相比显然这些举措还显得太少、力度显得太小,需要有更大的魄力加大对创新创业的引导和支持。
  8、注重引进和培育创新型人才与团队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创新的一个基础,有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才有更多的创新型行为和创新型成果。在这方面几个调研城市均有令人瞩目的创新举措。像东莞市2011年出台《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10亿元、连续5年投入50亿元实施“人才东莞”战略;2014年又颁布《东莞市特色人才特殊政策暂行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扶持人才创新创业,为特色人才提供生活优待,并加大对引进创新科研团队的资助和奖励力度,加速了优质创新人才资源的集聚。而深圳在引进各类创新人才方面则显得更为抢眼,早在2011年根据《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2011-2013年)》和《深圳市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深圳就专门出台了一个关于引进海外的团队的计划——“孔雀计划”,到目前为止引进的国际一流创新团队团队已经有59个。去年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单位引进的6个创新创业团队共获得资助经费1.9亿元,其中最高资助4500万元;引进的61名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分别可享受150万元、100万元、80万元的奖励补贴。同时,深圳对于院士、各类学科带头人、各类创业者、大学毕业生到深圳来进行创新创业等等都有一系列人才的配套支持政策。在加大自身培养方面,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引进境内外的名校合作在深圳建设特色学院、研究生院,目前已经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通过引培并举,2014年深圳各层次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00万人。
  就我市而言,近年来对人才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出台了“1+N”的人才政策,成立了高层次人才俱乐部,“招才引智”工作富有成效。但由于缺乏高水平大学的支撑,再加上城市能级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在人才建设上显然任重道远,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9、打造大众创业、小微创新的乐土
  支持大众创新、草根创新、小微创新和创客发展,是深圳创新驱动发展非常重要的方面。深圳凭借拥有数以万计的年青创客和有利于创客生存发展的最佳环境,被喻为“创客好莱坞”,去年11月高交会期间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的中科创客学院正式揭牌,成为我国第一个由国立科研机构成立的创客学院。良好的硬件配套条件和创新环境,使得深圳正在成为全球创客中心,每年6月份将举办国际创客周活动。2013年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创建人潘昊入选福布斯杂志评选的“中国30位30岁以下的企业家”,并登上福布斯中文版封面。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更是亲临探访柴火创客空间,给予大力鼓励。在深圳,全民创新已经形成一股关键的科技创新力量。去年以来,深圳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青年创新、学生创新、创客活动等,并确定今年专门设立鼓励创客、青少年创新的科技计划,为中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搭建更多的平台,使得深圳的创新生态更为完善。也正是“敢于冒险、追求成功、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使得深圳这个年轻移民城市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拥有最大的创新活力。
  就我市而言,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市市场主体的97.2%,可以说以小微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是我市多年来经济得以持续高速发展的关键。在当前举国热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愈来愈多的成为“创客”的形势下,必须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创客、创新往往是从“小微”处不经意间突然长大!我们虽然要注重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但更要关心关注并强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创建更多的创客空间,力争成为“小微创新”的乐土、“三个适宜”城市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