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会议材料 > 正文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深中融合发展

发布时间: 2020年05月27日    作者:民革中山市委会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硬环境和软环境的综合体现,是吸引力、竞争力,更是创造力、驱动力。目前,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的深中通道建设步伐加快,深中融合发展更为迫切。今年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规划建设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珠江口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中山要把握“双区驱动”战略和深中通道建设的重要窗口期,以更大格局谋划发展,以更大平台引育产业。重振中山虎威、实现高质量崛起,我们必须加快构建湾区一流的营商环境,依托“双区驱动”战略促进深中融合发展。

一、存在问题

(一)系统性服务措施需完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相继出台了打造优良营商环境比较系统的政策措施,我市对标优良营商环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要求,在市场公平普惠、法律支持、制度标准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存在不足,政策实效性不强、宣传力度不够、执行不到位。近年来,中山的一些本土优秀企业面临发展困境,甚至将总部搬离中山,这让我们更多警觉。

(二)产业项目建设仍待提高。我市在过去十年新引进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率偏低。2015-2019年我市在连续五届珠洽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签约项目221个,签约总金额2253亿元,截至2019年底,已落地项目156个,项目落地率71%;已落地的156个项目实际完成投资仅约300亿元,不足签约金额的1/7。全市357个工业重点项目中,正常推进的207个,存在问题的有150个,占42%。缺乏大企业大项目的支撑,导致我市产业发展乏力。

(三)发展要素保障不足。受土地利用粗放、用地规模结构矛盾、“三规”不符等因素影响,实体项目落地难、用地难,制约企业产能扩大和拓展运营。地方一级金融业法人机构和牌照资源严重缺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不强,金融机构产品供给与企业融资需求难以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城市规划建设滞后,优质教育、医疗等资源不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有效吸引创新型的高端生产要素、实体产业和人才集聚。

二、对策建议

(一) 强化服务意识,营造深中融合发展良好环境。

一是不断提高政务服务实效性。借鉴并引入深圳一体化“整体政府”模式,以“掌上政府、指尖服务、刷脸办事”为目标,推动中山市政务服务“秒批”改革,进一步缩减办事时间,对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实行即时办结。探索建立“容缺审批”制度,有些事项可先办理、后补证明,最大限度为市民“解绊”、为企业“松绑”。推动供水、燃气、电力、电信等市政公用服务企业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不动产登记与水、电、气等过户的联动办理,实行“一站式”服务。

二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推动深中两地医保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服务,推动工伤保险、劳动能力鉴定信息共享,工伤医疗费实现就近就地结算,研究实施两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同城衔接。研究并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两地住房公积金缴存互认、贷款互贷。推动交通系统对接,依托深中通道、翠亨新区客运码头,进一步优化线网、加密班次、方便换乘,探讨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降低居民出行费用,研究实行两地统一的交通结算,中山可率先放开对深圳居民的车辆登记政策。

(二)注重产业对接,促进东岸科创与西岸制造协作发展。

一是设立“深中产业合作办公室”。将办公室与翠亨新区管委会合署办公,市商务局、工信局、火炬开发区、石岐区、东区、民众镇等作为配合单位,共同负责制定深中两地合作政策,协调两地产业协作,具体落实两地产业对接、配套服务、项目落地等,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建设与分工,做好深圳“经济航母”的护卫舰。

二是推进招商引资实现新跨越。整合全市招商资源,注重全周期招商,推动低效工业园区改造与产业链升级解密结合。加大对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的引进力度,重点研究、对接国内一线城市,以及日、韩、德、法、美等制造业发达国家,提升现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聚焦新基建产业链,尤其是5G、城市轨道、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中心等相关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招商、强链补链招商、以商聚商等行动,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投资密度高、效益突出、技术先进、聚链能力强的高端产业项目。

三是积极对接深圳科创资源。全方位交流合作,促进产品、技术、人才、项目、资本等创新要素对接,实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和西岸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紧密相连。凡是取得深圳认证的人才,可直接入户中山,并按中山人才政策认定。按照“科创在深圳、孵化在中山”模式,共建青年创业基地、众创空间,推进湾区人才联合培养和协同创新,通过资格互认,推动港澳专业人士在中山执业便利化。

(三)加强要素保障,增强深中融合发展后劲。

一是加快镇村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支持连片改造的镇村工业园改造整治提升项目,可通过区内平衡的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证土规能快速响应项目改造需求。允许对单一改造主体归宗改造项目在完善用地手续等方面,视同政府土地收储办理,简化土地整备手续,减少交易税费。适当降低改造主体物业自持比例,减少改造主体资金压力。同时,适当增加配套设施面积比例,为产业升级提供更灵活的空间。区位条件优越的地段适当放开工改商,建设工业、商业和物流综合项目。

二是提升融资可获得性。支持中山金控集团整合金融牌照资源,加快中山农商银行改造,加快组建中山城市商业银行,合力推动形成中山本土有影响力的金融舰队。搭建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设立传统产业纾困基金,规范民间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减少高利贷利滚利对企业的伤害。设立中山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翠亨新区、岐江新城引入深圳创投机构资源。创新商业银行还贷模式,助推科技企业发展,推广应用“孵化贷”“挂牌贷”、投贷联动等新型融资产品。

三是抓好生产环节公共服务。加快完善我市全生命周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共享设计、两化融合等一批平台,循序渐进完善智能制造、智能产品、易裁剪、智能打磨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智力支撑,深入推动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扩大技改事后奖补政策受惠面,争取让符合产业政策的所有技改企业均可享受事后奖补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实施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推进国家、省和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妥善应对生产环节中的环保问题,针对共性问题,研究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集中处理。


(发言人周礼坤,系民革中山市委会委员;中山翠亨新区公建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