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中山文史(第30辑) > 正文

昔日中山航运业及花尾渡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16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中山濒临大海。境北,河涌网织;邑南,岛屿星布。水上交通,四通八达。《香山县志》记载:邑境曾有长行渡32艘。清道光20年(1840年),有渡船往来广州(1991年版《中山市交通志》第4页)。据史载:清同治12年(1873年),到城往来各地之木帆船(俗称行渡),共28艘。其中往广州、南海、顺德13艘,往江门、新会3艘,往澳门12艘。光绪20年(1894年),石岐有3天一水依时抵达各都、镇墟的小船,称为“墟艇”。往来广州、肇庆……的行渡,更换了大体积木船,俗称“乡渡”。然是时未有小拖轮,也谈不上机轮,皆以顺风驶?,风向不合则由人工撑篙或由船夫岸边牵缆。   未几,洪晋佳、洪瑞洲、洪卓迁合资300两银,装置粗高桅杆大木船1艘,接运货、客。其设备仍然简陋,大舱板仅铺上草席供客坐卧;饭菜供应,亦是粗简。往来省城途中,有站靠岸,上落货、客。人落船谓之“开街”,登岸谓之为“埋街”。数天行程,才达穗市,泊码头于沙基街涌口。盈利后,始正式定名“和合渡”。此时,小榄商工亦合股装置恒记、德记穗榄渡。   清宣统三年(1911年),香山境内开始有小火轮拖木驳(自身不会航行的铁、木或水泥船,皆称“驳”)出现。被拖的木驳,体积大、设备好的,俗称“花尾渡”。是年,已有花尾渡往来广州、佛山、香港、澳门、官山(西樵)、高明等地。   民国初年(1912年起),本县出现主要载客的机轮,俗称“火船仔”。开辟的县内外航线,日渐增多,西线大涌;南线唐家、香洲、湾仔、澳门;北线市桥;东线太平等地都有火船仔。其时,乘搭火船仔赴港口、黄圃、阜沙,极为方便、快捷。火船仔中途也有靠岸点,但未设站,行驶途中,也可开埋街。乘客搭小艇开街,小轮船慢行,水手用勾篙搭稳小艇并扶客登船;有客要求中途“埋街”,轮船鸣号4响,横水渡开来接载该客登岸。小艇每客皆收双倍艇资(2个铜仙);火船仔是按中途开埋街的上、下的一个站计,收多一点旅费。(附带注释是,上述鸣号4响,内河船也依国际海例:一响自身靠右行,二响靠左,三响倒后,四响按约定的长短音组成,通知对方,五响是海事求救。中山邻近港澳,依例响号比较早。)   《交通志》简叙宣统3年已避孕药花尾渡。开设渡船经过是:时有顺德陈村纸厂人员马竹若(外省人)与石岐金玉楼纸料铺的黄栋初(陈村人)交往甚笃,洞悉石岐航运业大有作为,故集资开设永生渡,租用发利小机轮拖带,在广州注册,往来石岐。这种花尾渡位多,船大平稳,航速快。在江阔水面行驶,用粗篾缆拖带;在窄河行进时则由小机轮拍紧带动大船。现在男女青年恋爱在街上拖手并行,俗谓“拍拖”就源出于此。并由此衍生了“斩缆”、“撇甩缆”等民语。   和合渡的洪晋佳,不甘心永生花尾渡(后改名洪昌)分沾了客、货生意,也来一手,租用富顺小机轮拖带,与之争夺。后经商会调停,双方妥协分双单日营运。辛亥革命后的县政府(由省平衡安排)开始每月收取花尾渡及各种营运船税项,这些船,称为“饷渡”。   初期往来省城的花尾渡,尽管比数目航程的驶?撑篙木驳先进了,但设备仍是简陋。时有港商邓简的儿子邓耀黎乘船,批评船员服务不佳,受到顶撞:“你想舒适吗?自己开一只呀!”邓耀黎觉得被侮辱。返石岐后,旋即购买赛星、赛电两艘小机轮,并新装鸿兴、鸿安两艘花尾渡投入竞争。邓的花尾渡参照画舫紫洞艇设计,排水量500吨,他特等、雅房,设四铺床;头等餐楼每卧铺为一格,共200多格,不设二等(参照香港车船,等级没有二等),三等是大舱,人货混杂。餐楼布置如花厅,设有饭市,由旅客按菜牌点菜。卧位每客有热水瓶和茶叶茶盅,早上用铜盘送洗漱水到卧铺前,每位仅加收服务费2毫。大舱设大桶白开水,旅客自备杯碗取饮不收费。此外,船舱还备置大批帆布椅,供餐楼旅客加位之用。这两艘花尾渡初时从石岐凌晨三四时开航,途经张溪、港口、白花头、横迳、裕安围、窖埗、横沥、水榄、莺哥嘴转入顺德县境后到广州,全程180多公里,上落点39个,到广州时,也泊沙基街涌口。后改为下竿四时从石岐启航,次早到达广州。   “两鸿”花尾渡为同洪昌、和合争生意,故意降低客货的收费,甚至给商店的“行江”(供销)人员免费客票(博取货运)。洪昌、和合老板眼见邓耀黎的“两鸿“有挤垮自己的企图,也降低票价与之相斗。但由于亏损严重,遂由和合当值司理洪瑞洲请商会出面斡旋和解,互相合作,成立永和公司,将洪昌、和合拆卖掉,另新装两艘花尾渡,名曰信昌、信恒,船上也设有餐楼、大舱等级。与鸿兴、鸿安双对开来往石岐广州。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1918年)期间,石岐商会的曾风俦,因见民族工商为发展,货运日增,渡船运费收入可观,也借辞航商收价过高,向商店提议集股开设新渡,成立兴发公司设立同兴、同发两艘花尾渡,与永和公司竞争。争斗了21个月,又谈判协定:每公司限开一艘花尾渡,永和开一艘兴发开同兴。 此时,石岐至广州沿途治安不宁。皆因辛亥革命之初,各地组织的民军后遭解散,散兵游勇沦为盗匪,经常打劫渡船。匪贼还纠集党羽,组成“堂口“,写信向航商勒收”行水“(俗称打单)。各渡主只好满足其所欲。   及至龙济光入粤,李福林部改编为“保商卫旅营”,强迫各渡船按大小缴交保护费,花尾渡每月分级收取100、150、400银元。每船需买1支“营旗”插于桅上,然后获派数名武兵士驻船,由船方供给伙食。其他谷船、柴船、缸瓦船等,一律要纳费领旗。滇桂军入粤驱走龙济光后,也变乱频繁。军政费抽剥有加无减,实际落在旅客身上。所以,当时航运界有江海难行的怨声。更为艰难者,是国军任意封船,不但不给航金,反将设备毁坏。封用船只时间又无定限,逼得船商以行贿手段,请求国军启封。但刚发还船只,又再度被封船。有的船商,被迫放弃民族气节,到广州沙面寻找洋奴买办,代向外国领事购买外国旗一面,悬挂在船上。官、军、匪害怕帝国主义洋人,果然不敢骚扰。于是,大家竞相效尤,外国使节收入可观。至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后,香山正式成立轮船业同业公会。该会理事第一件工作是饬令会员企业停止悬挂外国国旗,恢复高悬中国国旗。船员职工旅客莫不拍手称快,各船纷纷燃放炮竹,敲锣打鼓,甚为热闹。事后,航业界人士认为:当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帝斗争旗帜鲜明,至今回忆起来令人振奋。   1927年,国民党清党事起,匪贼猖狂。尤其在1930年前后数年间南、番、顺、中四县,均有匪帮堂口划地盘踞。如中山的五龙堂(由匪首梁骚、高佬才即林才、高佬惠即潘惠、梁桂、麦伯父即麦布组成);九龙堂(由匪首塌头义即吴义、郭叶仔、陈球等组在);彩龙堂(由港口匪首烧猪金即吴金、林满、郭大龙等组成);天子堂(由匪首梁自带、吴义和、豆皮十九等组成)。经常出动劫掠渡船,勒收行水,杀人越货。花尾渡运载客货最多,匪帮向他们勒收行水甚巨,故信昌、同兴两渡积极设置防御设施,除在炮楼布置机关枪,增添护航兵外,又在船的上下四周装配钢板,各舱加设铁闸,与匪帮对抗。匪帮认为信昌、同兴与他们对抗,不答复缴交勒收的款项,决定图谋报复,炸沉其拖轮,洗劫同兴渡。1930年农历3月23日天后诞时,港口乡一连几天演戏,并在24日放了花炮。日前到港口趁热闹的商旅群众于25日上午尽兴而返,纷纷“开街”离开港口站,登上同兴渡。由于上船旅客拥挤超载,为了安全,船员把舱门锁上。当船行至白花头时,参加劫掠行动的五龙堂、九龙堂两匪帮,将事前从南海九江匪帮罗鸡洪部下订制、安放在木棉树对开的河中心的水雷按动电制(初时匪帮计划,俟拖带火船到达时按掣爆炸。但当日雾大,岸上按掣的匪徒梁广仔视野不清。他看不见拖轮经过,反待同兴渡到时,才按电掣)。轰隆一声巨响,把同兴渡炸开两载,随即翻沉,岸上匪徒机枪扫射,旅客死了数百人(《交通志》第5页),报界哗然。这事成为中山航运史上的空前惨剧。曾凤俦的“同兴渡”也没有了。   到李济深主持粤政时,曾进行多次清乡剿匪,治安稍为安定。曾风俦再集资组织公司,购置恒安花尾渡(拖轮已有),使省岐线航运又恢复如常。   未几,各堂口匪帮再趋活跃,石岐航运界为了取得靠山,只好与军界政要合作,甚至与匪首合营船运。如福军统领李群,出名集资开设福兴花尾渡。小榄的袁带入资泰兴渡,后改名中山渡。洪晋佳的信昌,经入资改组,改名悦来花尾渡。新崛起的官僚朱克勤也开设了民生渡。这时,来往广州石岐的花尾渡达五、六艘之多。所有船只,设备完善,电灯明亮,播放收音机,因而生意兴隆。另有两艘“单行”客轮(不拖带,不载货的柴油机火轮)也经常客满。   1939年,日军第一次登陆石岐后,航商怕船落入敌手,故将船驶往澳门。1940年3月,邑境陷敌,难民涌到澳门更多,租房困难。航商即将花尾渡及其他木驳,改装成住宿船,出租给难民居住,以收入租金供养职工。   这时,澳门至广州航线,每半月才开一班,交通疏落,然澳门至中山的渡轮仍维持开行,并通过石岐转达各地。据《澳门日报》日前刊载濠江客《抗战时期的澳门》之“澳门石岐轮渡接驳各地”一文中,转载1944年6月一则消息,开列澳门中山来往各地有如下航线:   “澳岐线”——由本澳至石岐航线,计有门和渡、航安渡、鹏益渡等,约两日来往一次。   “岐榄线”——由石岐至小榄。计有德利渡、大安渡,均属联运,接驳小榄澳门,另有内河营运组合轮拖行走。   岐江线——大金丸,六日来往一次。   石岐至市桥,计有忠信渡、友利渡、顺利渡、隆纪祥兴渡等帆船多艘,开行日期无定,因风向水流关系,时有更改。   石岐至小榄,有万利渡、益利渡、坤记渡、合利渡等帆船行走。   此外,石岐至民乐则有利商渡、至斗门有友信渡及华兴渡。石岐至广州,虽未无直接轮渡,但有内河公司拖轮海利、大安轮等,由小榄接驳,故旅客往返,甚为便利。   1945年秋,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往澳门的渡船陆续回邑,恢复营业的有恒安、中山、悦来、民生。其时亦有新股注入,例如经营汽水烟饼批发的坤记隆司理卢坤,以大股份入主悦来花尾渡。但卢坤没有兼任该渡船司理,只是担任随船的派信皮差事,也乐呵呵地去做(派完信皮,回店处理商务,打点由广州购买大手货)。   由于国民党日益腐败,盗贼再起,打单勒索事件又经常出现,花尾渡只好向旅客加价才得以应付索项。但匪帮永无满足,“打单信”言词猖獗。航商只好多雇护航武装人员,同时又向匪帮送钱哀求通融。然民生渡敢于硬顶,即遭匪帮报复,在1948年某夜航至百花头时,匪艇蜂涌聚前,试图登船劫掠。但这艘官僚开设的花尾渡及拖轮,早已组织武装人员,以新式武器强大的火力迎敌,把匪众消灭于艇上。事后,匪帮声称:要对朱克勤报复。自此,民生渡旅客大减。及后,匪徒又携带大型圆时钟,扮作旅客乘搭单行渡,船航行至途中,从钟内取出手枪,洗劫旅客多次,并在海面截劫货船。直至1950年,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八字运动”,来往岐穗的花尾渡才得安宁航行。   石岐来往香港线,原用大桅(大鸡眼)船。民初,广州、梧州花尾渡先例行走香港,石岐航商黄广昌于民国7年(1918年)在港集资成立恒利公司,购置恒通、恒昌两机轮和利胜、利达两艘花尾渡。并以黄佩鸿为司理,营运中港线。是时,商会曾凤俦眼红其获利,又立即筹组国兴公司,下设景星、庆云机轮和永祯、永祥花尾渡投入中(山)、(香)港线竞争。由于张溪至横门水段,乃黄广昌的恒利公司疏浚,不肯让给曾风俦的国兴公司船只通航,于是引起民事诉讼,经过打官司,曾氏败诉。逼得另挖阔东面“濠”(该处原称大寨河,今称东河口,县志绘图与今天有小异,源出于此),通航香港。原先航港运载大宗货物为主的大木驳,旅客不多;有了花尾渡后,一般由入夜启航,次早到港,尽管卧铺凌乱,与穗岐花尾渡有很大区别,然而,自花尾渡开通岐港线后,怕晕船者均不搭大桅船而改乘花尾渡,因而往港旅客大增。   是时,石岐来往澳门的渡船,俱是设备简陋,舱内仅有席铺客位的木驳货船,1艘机轮连拖几艘木驳,数小时才能到达,水上交通不算方便。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中山往穗的两艘花尾渡凌晨到达广州时,遥远看见五星红旗,船上人员害怕,立即掉转船头驶回石岐。是时,县商会与解放军先遣人员商谈迎接中山解放事项,即到花尾渡宣传,渡船资方也证实解放军绝无劫夺民船之事。于是,花尾渡在下午4时原船开出,当班船只亦启航。4艘同时抵穗,受到驻码头解放军以礼相待。船上老者皆曰:历史上未见过有这种人民军队。此后,往来穗、梧、端、禅、蓬各埠的花尾渡,不再受匪帮威胁,旅客皆大欢喜。   1949年迎接中山解放时,航运业同业公会会长为王涛。   1950年,有广东特色的花尾渡,政府规定皆在广州注册。石岐港内有私营航舶29艘,共1026吨,1650匹马力,从业人员450人,90%以上船只通行港澳航线。1952年,中山县政府把所有50吨级以上机动船舶组织起来联营。1953年,花尾渡均受令转为国营,非敌股者,每季领取定息,嗣后,所有花尾渡皆取名“曙光ⅹⅹ号”,拖带之机轮易名为“红星ⅹⅹ号”,但行政上均受当地港务所管理。当时,石岐航运业同业公会会员企业(不含花尾渡)有31户,主要商户如下:   兴航务行,经理欧阳德。下属有柴油机轮德富号,燃煤蒸气机轮明星、顺航、雄鹰、大利、顺成号;木驳船有南生、路雄、维新、金兴利号,合共10艘。 达生船务行,经理杨国均。下属有汽轮源昌、民富、义利一号;木驳船有大同、新顺发号,合共5艘。   联和船务行,经理林福泉,下属有机轮安达号(货船),汽轮联胜、广生利号;木驳船有航利、源生号,合共5艘。   江门“联生”船务行驻岐(注册)办事处,主任何波。下属有机轮联中、联利、新利生号;木驳船有华利号,合共4艘。   江门“江兴”船务行驻岐(注册)的居雄号渡船1艘(附拖轮),经营石岐至坦洲航线。   私营船务行联营“裕利”客货机轮1艘,由港务所安排载运任务。   上述26艘船只中,载重75吨至186吨的16艘,营运石岐至澳门线。其余10艘,来往石岐至香港或斗门、黄圃、大岗、小榄、容奇、阳江等航线。大多数船只是定期班,亦有散江船。其时,岐江河上有船艇达1千艘。据1953年7月10日,石岐水上派出所报告:石岐四个停泊区;共有水上居民754户。其中民船313户、住家艇151户、小艇33户、旅业住客艇4户、机动船38户、铁木驳船39户、交通艇145户(可载客3至5人开沙来往水乡沙田区)、鱼艇26户、渔船5户。水上户籍居民3200人。另有外地户籍、工商业机轮、渡船240户(含船务行)。   1954年,石岐成立联运处,贯彻执行“四统一”(实行由港务所统一领导政治和业务、按统一标准收费、接受统一调度运输、按统一规定支付费用)。其时,小榄、黄圃、大岗港务站亦组织较大的私营船务行,执行“四统一”政策。   1955年11月,有关部门把德兴等船行联合成立江华轮船公司(设在江门市),由江门航政局领导,石岐仅设办事处。参加合营船舶共35艘(其中汽轮12艘、木驳船9艘、拖渡14艘)。1956年11月,该公司又与容奇港8艘小轮合营。合营后职工达500多人。开辟石岐至斗门、大岗、南水、三水西南等航线。同时,各民船亦参加运输业合作社。是年,杨国均当选为石岐航运业同业公会会长,他在工商联引导参加工商界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中,提议穗岐线花尾渡不经顺德容奇,改行黄沙沥。后者航线江阔河深,航程由154公里缩减为108公里,比原有航线减少30%。这项合理化建议,被航运部门采纳使用,杨本人亦受到表扬,又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   1957年4月,江华轮船公司石岐办事处并入石岐港务局,转为国营。1958年,参加水上运输合作社的民船,带动了住家艇和水上居民,实行全县大统一,成立中山县水上运输人民公社,各社在镇下设运输站。1959年1月,港务局在石岐长堤建成砖瓦平房结构的第一客运站,将萧家码头改建成为第二客运站及码头仓。是时,县外客运航线有广州、江门、梧州定期班线。县内有大岗、民众、港口、三角、斗门、白蕉、南水、前山、天生河等班线。   1971年,航运厅在中山投资8.5万元,改建了占地426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石岐港客运站大楼,并建设了35米的码头泊位。同时,陆续淘汰了旧式花尾渡,改用柴油内燃机单行船,提高了船速。机构逐步改为由港务局管码头、仓、搬运,并代售航运的船票。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运业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中山市航运公司客货运输量逐年增加,新购一批钢质船舶,至1990年底,市航运公司拥有红星号客轮10艘,客位1949个,1141.536匹马力,航线有石岐至广州、梧州、肇庆、南江口、太平、蛇口等。货船47艘,拖船7艘,共6847吨,2932.96匹马力,航线有石岐至广州、黄埔、梧州、香港、澳门等。   1981年8月,动工兴建中山港第一期工程横门口作业区,1983年11月省府批准定名为中山港。1984年6月15日全面施工,1985年2月竣工使用,共投资5000万元,修筑岸线500米,建客货运码头五个。同时,根据国务院1984年国函字73号文批复,建立中港客运联营有限公司,后与香港珠江船务有限公司合作,于1985年2月9日,开通了中山港——香港航线。通航初期,每日往返4个航次,同年7月增至8个航次。现拥有秀丽湖、逸仙湖等4艘双体飞翔船。平均每艘飞翔船有软席客位300个。旅客吞吐量仅次于广州洲头咀港。   货运方面,建筑大型货运码头泊位4个,其中5000吨级一个、1000吨级3个,共长175.5米。建港以来,先后接待了来自营口、大连、烟台、上海、南通、镇江、宁波、张家港、海南岛及香港等港口的船舶。1988年3月18日,举行了国轮货运开港典礼,正式接办货运业务,开设中山——香港货运航线。目前,客货运输业一日千里,市政府计划建设深水新港口,开设国际航运线,展望将来,定必大有作为。   (注:1、本文其中部分是参阅《中山志》<初稿>工交篇之二;2、90年代,港务局、市航运公司和其他航运企业,大搞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例如起卸、陆运集装箱、食宿招待所、中山港区的“中港酒楼”等等,从略。)